首页 >> 业界热点

◎武当山与摄影的“非常之道”

来源:中国摄影报 方妍 责编:未知 2012-05-15

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举办地——

武当山与摄影的“非常之道” 


    武当,一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字眼,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1412年,“北建故宫,南修武当”,600年后,十个甲子的玄妙轮回,浩浩荡荡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使武当山再次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武当山抢抓发展机遇,以纪念大兴600周年为主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以“生态 和美 多元 传承”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成为其中的重头戏,既恰逢其时,又珠联璧合。
  这早已不是武当与摄影的首次牵手。当中故事,值得一说。

    巍巍武当,金像荣光
  此时,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这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辐射面最广的摄影节,中国文联、湖北省委宣传部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现场颁奖并电视直播,一系列丰富的影展、论坛等活动次第登场,全国乃至全世界摄影人倾情参与。
  这也是当今中国备受关注的一次摄影艺术节,自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以来,江苏苏州、辽宁盘锦、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湖北武当山等多地多次与中国摄协磋商洽谈,积极申办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及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最终,湖北武当山以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渊源,绮丽和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摄影资源和深厚的群众摄影基础经综合考量,最终被选中。
  据湖北省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介绍,第九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化项目。为切实加强对活动筹备工作的组织领导,特区专门成立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李发平亲任组长。
  基于武当山在宗教、生态、人文、南水北调等方面的摄影资源优势,对比前几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及其他一些摄影节庆活动,本次摄影节中反映生态环境、人文地理、道家文化、民族风情的作品展较多,同时强调摄影艺术的多元共享、文化传承的独特意义。加之武当山与中国摄协联合主办的“太极湖杯”2011中国武当山摄影大展的优秀作品全新亮机,与武当山水美景相映成趣的,将是一帧帧独特的影像华章。

    一幅作品,一个项目
  2003年6月17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对武当山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一天,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当山召开建设发展现场办公会,决定把武当山设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职能,实行封闭管理,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
  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武当山特区规划了30平方公里的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但却被招商问题所困扰。2006年,李发平的一次北京之行,结识了热爱摄影的投资商——现任湖北武当太极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青山。在欣赏杨青山瑞士之旅的摄影作品时,李发平感叹,武当山也有这样的资源,若有人投资建设,其风光可与瑞士媲美。
  把“大山、大水、大人文”融合在“大武当”的“大旅游”中,李发平将梦想向杨青山和盘托出,两人一拍即合:“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杨青山赴武当山考察后,当即决定组建投资联盟,太极湖集团在武当山成立。
  画好武当山水画,多一笔少一笔都会成败笔。杨青山经与特区领导商量,决定斥资1亿元,请世界顶级专家对武当太极湖项目重新定位和规划。到2014年前,太极湖地区将建起武当山旅游发展中心、武当水上人家、太极大剧院、太极天堂及与之配套的市政设施和大型景观项目等100多个,总投资200亿元,使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实践,与一流学术思想有机结合。

    巧借摄影,完成撑杆跳
  杨青山分析认为,观光、休闲、度假一体化的组合型旅游目的地是新方向,要把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方向转化,由坐销改为行销。太极湖项目是和武当山政府一道,通过市场手段、招商引资,用社会资本打造特区里的特区,把武当山的观光旅游单一个体,变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国际旅游目的地。武当山有知名度,但缺少品牌美誉度、向往度和忠诚度,要填补这个短板,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新的宣传手段和营销方式。
  新的手段,便是摄影。
 2004年,时任中国摄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李前光赴武当山考察,认为武当山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应该利用摄影方式加强对武当山的宣传。随后,中国摄协和武当山特区合作,举办“中国摄影名家武当行”、“聚焦武当”等活动,收效甚佳。武当山特区决定与中国摄协长期合作。2008年6月,中国摄协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共同主办中国武当(国际)摄影大展,分四季征集作品、评选,最后总评选的方式进行,时间跨度为一年。
  这一年间,全国各地摄影家及爱好者于春夏秋冬拍摄武当,大展收到参评作品2万余幅。2009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武当山游客呈“井喷”式大幅增长,刷新了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历史纪录。据不完全统计,在举办摄影大展的这一年,前往武当的摄影人达2000多人次。因大展采取“四季”的评选方式,可让人完整地看到武当一年四季皆美景,使得武当旅游无淡季。
 2009年9月8日,中国武当(国际)摄影大展颁奖盛典在西安举办。可容纳15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学者于丹现场点评摄影作品更成为最大的新闻点。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前光在讲话中表示,武当山用影像推广旅游是“时尚、科学和有效的传播方式”。李发平则多次表示,要将中国武当山摄影大展这一品牌活动持续举办下去,构建丰富的武当影像资料库。

    现任十堰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武当山摄影家协会会长杨广智介绍说,武当山巧借西安至武当山高速公路开通之势,在西安举行大展颁奖盛典,激活了西安旅游市场。在本次活动中,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期一个月的摄影作品展览,每天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和市民。摄影作品带给观众真实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许多旅行商社对武当山旅游市场十分看好,纷纷签订合作协议。
     “我们再也不能抱着武当山这个金饭碗讨饭吃了!”在武当山特区一班人看来,必须以超越自我的精神,除了提升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外,更要发挥人文品质优势,巧借外力撑杆跳。

    焦点之下,热点之中
  2011年3月,李发平用数字向记者描绘宏伟蓝图,2011年武当山特区力争旅游人数增长30%,达到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7.1%,达到15亿元。
  同月,由中国摄协与湖北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湖北武当太极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家携手主办的“2011‘太极湖杯’中国武当山摄影大展”启动,总稿酬达60万元,最终评出的1幅金质典藏作品将授予20万元的稿酬,这又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点。
  摄影大展走到第二届,要求更高,投资额更大。作为冠名单位的负责人,杨青山介绍,要坚定不移地把影像和旅游结合的方法做下去,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更要持之以恒。
 为便于在大展期间出入景区拍摄,主办方制定优惠,凡中国摄协会员持证在武当山游客中心“摄影之家”登记后,均可免门票进入景区;为方便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多次往返采风,还可在“摄影之家”办理创作证,在活动期间不计次数免费进入武当山景区采风拍摄。
  为扩大影响,聚集人气,本报作为承办单位之一整合网络资源,在日平均点击率高达700万人次的腾讯网图片频道为大展开辟活动宣传专区,并在近千个网站上同时发布征稿启事及相关报道。
  2011年5月20日至25日,本着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和影像手段传播武当山、太极湖相关摄影景点,提升其在摄影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构思,本报组织“三眼看武当”专题拍摄活动,邀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时尚摄影师颜志雄,自由摄影师严明,以武当为题材,分别从人文地理摄影、时尚摄影和当代摄影等角度来加以专题表现。作为微博上炙手可热的摄影界人士,他们的作品通过微博直播和后期传播等手段,受到百万以上公众观赏,使武当山和太极湖的整体形象在一个时期内形成微博传播热点之一。本报更是用专题报道为诸多摄影人的拍摄提供新思路。
 此外,本报策划拍摄编制的延时摄影流媒体作品《问道武当,金顶时空》,通过优酷网和新浪微博等传播,同样收效良好,得到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扩大大展影响力,主办单位特别策划“有奖围观武当山”网络抽奖活动,利用腾讯网的资源优势,在该网图片频道首页及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分别设置抽奖入口,与投稿平台紧密结合,让广大网友在参与抽奖的同时,可以方便了解本次大展的相关情况,让武当山真正走上“信息高速公路”。
 近年来,武当山特区政府在旅游文化的推广上着实下了工夫,通过影视作品、网络、交流活动、形象展示等多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武当、亲近武当。武当山当地也处处体现出摄影细节。武当山宾馆的房间、餐厅里,有多本武当山摄影画册陈列,大屏幕上也不间断地放映着武当山摄影佳作,在武当山的太子坡景点开辟一个厅堂专门用摄影展描绘恢弘武当。多年在武当山工作的杨广智更是将一己之力释放到最大,用自己拍摄的作品作为武当名片。知名功夫影星成龙在武当山拍摄电影《功夫梦》时,亲自拿起相机拍摄美景,并提出小要求:希望武当山特区在下次出版画册时,把他亲自拍摄的照片也选编进去。
  李发平常说:“焦点之下蚂蚁变成大象”、“热点之中沙子变成黄金。”“没有一流的宣传就没有一流的旅游。”李发平认为,武当山怎么宣传都不过分,关键是要找准发力点,提升它的美誉度和向往度。

    满栽梧桐,有凤来栖
  明代,武当山是全国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圣山”,据记载,当时的鼎盛局面持续了200多年,朝圣人流不绝,“踵磨石穿,声号山裂”。今日,李发平断定,武当山的游客远超从前,是以往任何朝代不可比拟的。杨青山由衷赞叹:毫不夸张地说,武当山的高品质规划、设计,在国内堪称一流,它令像我们这样有梦的人心驰神往。
  时值隆冬,寒风扑面,但武当山风景区内,游人如织,热度不减,十堰至武当山的大巴车往来穿梭,满载往返。一拨接一拨的游客从全国各地、东南亚等地蜂拥而至,“多米诺效应”显现无疑。“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淡旺并不明显,已成了武当山旅游的独特现象。”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发平如是说。
 “以文化人”方能致远。经济社会发展就自然得道:正道、大道、新道、非常道。别的不论,且让数字说话。回首2003年,武当山特区门票收入才600多万元。2004年初,李发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发狠”:5年以后武当山的门票收入到不了5000万元,我就下岗。经过精心“补课”,厚积薄发的武当山特区正处在弯道超越的最佳点。2009年,武当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000万元、旅游总收入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5%、34%、18%。2009年,武当山将“中国优秀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全国文明风景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等荣誉收入囊中。2011年5月底,武当山景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从打造中国山水园林城到立志做世界生态文化旅游风向标,武当山的“5A之道”演绎得别样精彩。2011年,武当山接待游客人数由2008年122万人次上升到3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吸金18.6亿元,位列全国十强。
  坐看碧水青山,卧听涛声天籁。数百年前,武当传奇人物张三丰曾预言:“武当异日必大兴。”镜头下那些山水宏缘的壮丽诗篇,印证了张三丰的预言,也再一次见证了“摄影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