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本网专访第八届华赛评委王文澜、柳军及评选秘书黄文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未知 2012-04-01

    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结果于2012年3月25日在浙江杭州揭晓。此次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共收到来自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2300多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近3万幅作品,其中国外参评作品占总数的60%多。除年度新闻照片大奖单列以外,大赛还设日常生活类新闻、战争灾难类新闻、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经济及科技类新闻、自然及环保类新闻、文化艺术与娱乐类新闻、体育类新闻和新闻人物8个参赛类别,每类别均设有单幅和组照奖项,而奖项则设有金、银、铜奖各1个和优秀奖2个。在16个金奖中,外国记者作品获得11个,中国记者作品获得了5个。

 今年华赛的评委由中国、美国、阿根廷、法国、马里、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士组成。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对参加本届华赛评选的评委、评选秘书进行了专访,他们分别是:

    王文澜(本届华赛评委):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

    黄文(本届华赛评选秘书):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涉外拓展部主任。曾任两届“荷赛”评委、七届“华赛”评选秘书

    柳军(本届华赛评委):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印象     

    中国摄协网:您具体负责哪一类的评选?评委会的构成有怎样的特点?

    王文澜:最后一个阶段全部的评选。

    黄文:今年的华赛评委会原定13位评委参加评选,但有一位孟加拉的评委因签证问题没能如期有到来,非常遗憾。华赛评委会这几年来的设置一直是5位中国评委,8为外国评委,一共13位。5为中国评委中有一位来自港澳台,8位外国评委中尽可能的来自更多区域,北美、拉美、欧洲、非洲、亚洲,今年我们基本做到了。唯一的遗憾是,女性评委稍微少了一些,只有两位。但我们很高兴的是,两位女评委中有一位是原时代周刊的摄影部主任 MaryAnne Golon,她是世界新闻摄影行业中的顶尖人物,曾经做过荷赛评委会主席,也曾在Poyi等比赛中做过评委,是一位标杆性人物。在这次华赛的评选中,她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比赛结束后, MaryAnne还与当地的摄影师专门进行了一次长达3小时的面对面互动交流,给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柳军:全部作品的评选。

    中国摄协网:您对今年的作品总体的印象是什么呢?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么?

    王文澜:在新闻题材方面,摄影语言有了更深一步的运用。一方面,用写实的办法,在第一线表现战争、灾难的场景;另一方面,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对新闻事件侧面和细节的描写,反映了新闻事件的本质。

    黄文:华赛到今年一共举办了八届,我参加了其中七届,一直做评委会秘书工作,没有作为评委参加评选。
    每一年华赛的参选作品都不少,今年参加终评的作品数量与往年基本相当,七千张左右。 这些作品让评委整整评了三天半,总的来说比较顺利。
    纵观国际上的著名新闻摄影比赛——包括荷赛——一个共同特征是好作品在全部参赛作品中是少数。比如我当过两次评委的荷赛,感觉上优秀作品大约占全部参赛作品的十分之一。但由于参赛基数很大,即使是十里挑一,评委会最后也要从已挑出的这些好照片中再进行一次非常残酷的淘汰,最后评出有限的获奖作品,这个过程差不多要再淘汰掉好照片之中的一半至90%。
   去年全球大事非常多,中东地区的动荡、日本地震与海啸、仍在持续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等,所以我们也拿到了题材比较丰富的参赛作品。个人觉得今年世界各大通讯社的作品既多又突出,16个金奖得主中有12个来自各大通讯社,路透社更是拔得头筹,得到5个金奖和年度照片大奖。从近年来世界新闻摄影业的发展看,拥有全方位资源保障的世界级通讯社在全球新闻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日益明显。

    柳军:我没有参加过往届的评选。但我觉得今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作品整体不错,比看到的往届要好。

    中国摄协网:这次的获奖作品您最欣赏哪张呢?有没有哪些作品您很看好但却落选了?

    王文澜:当然有。年度最佳作品《利比亚冲突》,还有反映日本地震海啸的作品,就是我刚才说的,从侧面表现新闻事件意境的照片。遗憾的照片是非常多的,每一位评委都应该有非常多。

    黄文:我特别喜欢美联社记者拍摄的一组关于利比亚战乱给社会生活带来影响的照片。那是一组很安静的图片,记录了很多细节,整个10幅图片中没有一个人出现,但那些细节却清晰地折射出战争中人的生存状态与创伤,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一览无余。

    柳军:《利比亚冲突》,这也是我在评选的时候格外推荐的。另外,《撤离》也非常不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表现新闻事件。

    中国摄协网:您认为一幅优秀的新闻照片需具有哪些必备的因素?

    王文澜:我评选的标准就是创新。表达新闻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应该与众不同,在相同的题材中做得更好,在角度上要不一样。

    黄文:现在全世界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正在尝试在各种不同路径上进行探索。有人做得比较传统,有人比较先锋、前卫。但不管是用哪种方式,只要最后的照片能打动人心、引发心灵共鸣就是好作品,没有一定之规。有的照片让观者看了,就是会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这种会让人心动、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在我看来就是成功的作品。

    柳军:注重现场感、能否表现重大的新闻事件、影像素质、摄影语言,把握瞬间都是非常重要的。

#p#副标题#e#

       国际视野

    中国摄协网:大家都会拿华赛与荷赛相比较,以您曾经担任华赛评委的立场来看,这两个比赛在评选的标准和视角上有什么异同?

    王文澜:我想大部分还是吻合的。可能在具体的种类上,荷赛走的更远,比如很多运用当代摄影语言拍摄的作品。


    黄文:这两个比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荷赛年纪更大,迄今已经举办50多届,而华赛只有八届,两个比赛从经验上来讲还不可同日而语。荷赛是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评选团队,东道主荷兰并不每届必出评委,而是为全球新闻摄影业界高端人士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而我们是以三分之一强的中国评委对三分之二弱的国际评委的比例进行人员设置。当然,在过去8年中,华赛组委会在进行评委会人员安排时,逐步增加外国评委所占比例,减少中国评委人数,这是一个受到国际评委广泛赞许的作法。从过去8次比赛评选过程看,不少中国评委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水平,并在与海外评委同行的交流中,表达了很多真知灼见。
    但不论如何,这两个比赛都是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主办者的初衷都是希望建立一个平台,让全世界优秀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来展示、交流。

    柳军:这次的评委当中,有一位担任过荷赛的评委,她认为,很多评选都是相似的。这次华赛做的非常好的一点是,使用电子表决器,手法很先进。
    在规则方面,华赛与荷赛可能存在着差别,比如说分类的问题。这次华赛共分为八类,每一类分别有单幅、组照,可能存在着一稿多投的现象。我也向组委会提出了建议,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可以完善规则,细化分类,让规则变得更科学。

        中国摄协网:Poyi评选每年都会以公开评选的方式进行,以让更多的学生和人们观看评选的过程,这对学生和参评人员来说,是很好的方式,很重要,他们可以知道评委是怎么挑选照片的。在我国,也有过评选过程全程直播的案例,您认为华赛是否可以这样做?

    王文澜:我认为以后摄影比赛的评选,都应该尽量向这个方向发展。

    黄文:我们拿三个比赛来说,荷赛的评选是完全封闭的,不向任何人开放;POYi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来看,他们把评选的过程当作一个教育的过程;而华赛是半开放的,它允许媒体旁听,但不可以在公布结果之前进行报道,这也是对评委会的尊重。
    我个人觉得这三种评选方式各有千秋。POYi通过公开评选过程实现展示和交流,告诉大家评委是怎么考虑的,对参赛作品作出透彻的评价分析,这是一个让人们充分学习、提高,增强互动的过程。
    荷赛的参赛作品非常多,评委构成也比较复杂,讨论起来很激烈,难免有评委未必愿意让外界了解全部争议过程,所以他们采取封闭式的评审,应该是出于让评委能畅所欲言的考虑,这是保护评委自由表达权益的做法,同样可以理解。
    华赛介于两者之间,一方面,他们允许媒体了解评选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希望评选过程过早的流露出去,因为比赛结果评出后,组委会还会设置公示期,直到公示期结束后,才正式宣布比赛获奖结果,这更多是出于对最终获奖作品更加慎重、负责的考量。但由于比赛过程是对相当一批媒体开放的,一旦获奖结果确认,媒体完全可以充分公开评选过程,让大家了解获奖作品诞生过程。我认为华赛还会坚持这样的方式。

    柳军:这次的评选过程中,就有一些媒体旁观评选了,他们也记录了评选过程的音频。但是我认为,在最终评选结果公示之前,选择这种“半公开”的评选方式,是对比赛和参选者的尊重、对评选结果的负责。

    中国摄协网:这次的外国评委有八位,中外评委对新闻作品的观看、观点、有什么不同?

    王文澜:他们可能更注重作品的内涵,他们考虑新闻事件的背景、重要性,考虑摄影语言本身的东西非常多。

    黄文:我们习惯于把中国人、外国人分成两个阵营,我觉得把中国、外国评委做一个简单的对立式的对比是不妥当的。而且外国评委们自己也不这么看,外国评委认为他们彼此各有不同。与此同时,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发现,一些中国评委和一些外国评委在某些作品上的看法达到惊人的一致,而有时外国评委之间会发生极大分歧。因此每一个评委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情感经历,中外评委共同评选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不同的价值观在一起进行交流、碰撞,最后获得一个通过民主表达形成的结果。

    柳军:当然存在着东西方文化差异,民族习惯、种族、意识形态都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有不同,这是正常的。我认为外国评委8位、占大多数,是华赛组委会非常正确的决定,这让华赛更具国际性、客观性。华赛走到今天,举办了八届,得到了世界权威图片机构关注与认可,与组委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新兴概念

    中国摄协网:现在,新媒体的影响显然易见,荷赛从2011年起引入了新媒体的评选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方面您认为华赛是否也应该效法跟进?为什么?

    王文澜这次有很多外国评委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华赛以后会跟进的。

     黄文其实所有比赛都是行业现状的反映。这几年,荷赛增加了新媒体的环节,是因为以欧美国家主流平面媒体为代表的多媒体新闻制作已经形成潮流,业界亟待这一实践行为建立门槛,评说高下,同时通过评选过程,展开业界对此实践工作的交流。而到目前为止华赛还没有考虑迈出这一步,这实际上与当今中国新闻摄影实践的现状有关。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平面媒体开始进行全媒体形态新闻产品的生产,但总体上全国新闻摄影界在此方向的综合水平还处于萌芽和探索创作期,总体作品还不够多,也不够成熟,因此现在比赛设置门槛还为时过早。

    柳军在这次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表示赞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截图、流媒体、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事物,我们不应该拒绝。

   

    中国摄协网:现在自媒体的概念非常流行,您认为这对职业新闻摄影师构成冲击么?或者说对他们造成一些影响?

    王文澜:我觉得对专业新闻摄影师有很大冲击,自媒体更多的运用到新闻报道方面,会更加快捷,所以就需要专业摄影记者不但要有更快的反应,还要有更深刻的表现才能站住脚,否则就会被淘汰。

    黄文:这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了,而且发生了至少5年以上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很厉害。在如此大的挑战下,能有一个为专业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提供的平台来进行比赛,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福音。

    柳军:随着摄影的普及,世界上突发事件频发,自媒体的发展当然会对职业新闻摄影师构成冲击,但这也是好事,可以激励职业摄影师,让他们更快的做出反应。        

    点击查看第八届华赛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