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摄影师5年走访百余条弄堂 展现别样石库门

来源:东方网 责编:风入松 2012-03-22

  据《东方早报》报道,由姜庆共(老姜)、席闻雷(席子)两人合著的新书《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读者见面会在上海渡口书店举行。此书包含了里面有上海40条弄堂的照片,120张石库门里弄建筑和生活图片,400个石库门里弄名录,以及1940年代上海街区图示和最新街区图示。

  “原本计划出一本没有文字解释的书就像日本摄影师都筑响一那样,只配一张地图,让读者自己探索。但考虑到出版社以及中国读者的习惯,还是略有一些描述的文字。”摄影师介绍说。

  5年走访100多条弄堂

  石库门,条石门框,两片厚木黑漆门扇,一副铜质门环,房子因门得名。上海石库门建筑始于太平天国时期,起初为容纳因战乱而涌入上海租界内避难的江南士绅富商而建,风格糅合江南传统三合院和西洋联排别墅,见证了上海的世事变迁、人情冷暖,早已成为上海人心里记载昨日之辉煌与苦难、奋斗与没落、市侩与温情的象征。

  老姜与席子,两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起初是因为觉得有意思,于是手持相机穿梭在上海大小弄堂之间,拍拍照、看看西洋镜,倒也其乐无穷。跑得多了,自然想找本全面又详细的石库门指南书,却发现这样一本书还没被写出来。相较写活色生香的上海老洋房的书,有关石库门的书本来就不多,并且大都专业性特别强,根本不是编给普通人看的。于是两个老朋友一合计,决定自己编一本最全面的上海石库门探访笔记。萌发这个念头的时候,是2006年。

  为什么是石库门?老姜说,因为石库门最平常、最生活,也最上海。五年多的时间,老姜跟席子两个人走了100多条弄堂,叩开了其中十几家人的房门,记录下石库门的老居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最早的石库门,一户一家,进门便是天井。方寸之地通常摆放几盆松、兰等盆景,再在墙角栽上几棵梅、兰。跨过天井是客堂,两旁是厢房。客堂与天井之间的木质落地窗叫隔扇,底楼厢房与天井的毗连处亦有由木条拼接成各种网状连续团的落地窗。太阳好的时候,窗户一开,天井和客堂浑然一体,天井里顽童嬉戏,客堂里老翁煮酒会友,厢房里女眷巧手刺绣,好一幅天伦图。此时的石库门格局虽不似老北京四合院豪华气派,却自有江南大家敦厚讲究的气质,中西结合。

  到了20世纪20年代,战事再起,新一轮人潮涌向租界避难。此时的石库门数量激增,单元的面积却越变越小,由三开间变两开间,再变成一开间,江南民居的格调也渐渐消失。住客逐渐变成这个城市的新兴中产阶层:职员、学者、工程师、记者、律师、高级工人等,不一而足。作为这个城市的中坚力量,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贯通中西,身上具有埋头苦干、隐忍坚强、审时度势、圆润周到等好品质,成为石库门文化的核心部分。

  再到后来,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大量底层市民涌入石库门,曾经独门独栋的单元甚至能塞下几十上百号人。落魄文人、潦倒商人、过气演员、中落大家子弟不得不和剃头匠、弄堂教师、小商小贩挤在一块。过日子嘛,难免磕磕碰碰,鸡鸡狗狗,大吵小闹不断,流言蜚语不绝,很多时候甚至毫无隐私可言,再大的气性,也被一个“挤”字搞得尊严扫地。

  上海弄堂的旅行指南

  但是,为什么还如此怀念?暂时抛开这可怕的拥挤和令人窘迫的穷困,石库门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记忆?

  这还得从拥挤和穷困说起。因为挤,所以小到今朝李家阿婆买了什么菜,大到王家来了个上门女婿,都能成为整个单元甚至整条弄堂品头论足的话题。因为穷,所以某家今天烧了顿有荤有素的大餐,一定会给平素交好的邻居端点尝尝,也没有什么因为贫富差距太大产生的隔阂,反正大家都是一样穷。

  尽管不少地方都变了样,这些石库门令人怀念和向往的温情脉脉,在老姜和席子的相片里都可以找到。上海石库门,依然烟火气十足,是认真过日子的腔调。问老姜,拍了那么久,碰到过什么有趣的事儿没有?想了半天,没有,“除了一次,因为我们挂着相机乱窜,被警察查过身份证。怕狗算不算?有狗冲出来,我一般会逃掉。”

  “其实花那么久做这件事,真的是很平淡的一个过程,没什么戏剧性,也没什么悬念,代价倒还蛮大,因为做这个事必须要沉下心,慢慢查资料,慢慢想,慢慢拍,几乎没法同时接商业设计的活儿,思路不对。但是时间是很神奇的东西。日本摄影师都筑响一出了一本集子,里面是100个日本年轻人的房间。这东西50个还不行,就得用时间和数量加上去,这些有了,滋味也就有了。”

  曾经老姜和席子也喜欢强烈的光影对比,有视觉冲击力的角度,吸引眼球有感染力的人物。但是最后成书,这些却大部分被摒弃,只留下不打光、广角、用平视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就像用双眼看到的那样真实。“最初的时候,我根本连简单的文字介绍都不想要。比如一张照片,拍弄堂里一群人围着,背朝向镜头。熟悉的人都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无外乎打牌、下棋、搓麻将。不熟悉的外国人,如果看了照片觉得有趣,自然会自己跑到弄堂里去一探究竟。”

  他们的照片,的确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甚至连人物也很少。席子说,“很多照片我都会拍两张,一张有人的,一张没人的。有时候人太抢眼了,大家反而会忽略周围的景物。”老姜说:“我们希望在照片里尽量展现更多的东西。其实很多细节都可以见微知著,也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认真看那些细节,完全可以揣摩出一家人的生活状态,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读者完全可以不从“艺术”的眼光看这本书,光把它当成一本上海弄堂旅行指南就好,揣进兜里,跨上自行车就能开始自己的上海石库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