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来到成都,参加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四川省旅游局主办的“行摄365·画说四川”大型旅游推广活动的启动仪式。利用工作间隙,我就当前摄影界比较关注的风光摄影,采访了资深风光摄影师王达军。
摄影师 王达军
CPANET:王老师,您好。最初看到您的名字,是因为您的一组西部风光摄影作品。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风光摄影的?
王达军: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有一批比较关注中国西部风光的摄影人。比如于云天、王建军、袁学军、赵承安、李学亮……还有我。
我过去在部队当兵,由于工作关系,常跑川藏线,经常从成都经川藏线到拉萨,一去就是一个多月,有很多机会拍摄西部风光。1990年初,我和袁学军,王建军,三人驾驶一辆越野车去西部,耗时一年多时间,几乎把西部12个省区的边防哨所都跑遍了。现在常说的中国摄影界的“三军”就是指我们。做这件事的起因是1988年我负责编辑出版了一本《西部奇路》画册。川藏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艰苦、最危险的一条公路,经常会有冰雪、泥石流和塌方等自然灾害发生,因此被称为西部奇路。我当时是《解放军画报》的特约记者,画报社觉得这个选题很好,于是便安排《解放军画报》最资深的摄影记者袁学军和我跟一起,1989年用半年时间上川藏线拍摄采访,《解放军画报》用6期连载西部奇路专题。在采访过程中,我们酝酿了次年 “三军”跑“西部5万里”的采访活动。而正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拍摄了大量的西部风光的图片。
CPANET:那么,您的风光摄影是何时被摄影界关注和重视的呢?
王达军:1988年,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一次在国展中设立艺术风格奖。我是第一次投稿全国影展,当时选的是由8张图片组成的西部风光组照《喜马拉雅之光》,结果获得艺术风格奖。1990年,第16届全国影展,我的西部风光组照《大地系列》(6幅)获得金牌奖,《通途》获得银牌奖,《田园》获得优秀奖。1992年,我又以一组20张西部风光的摄影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期间,风光摄影,特别是西部风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了。
后来,王建军等风光摄影家经常带摄影团进藏创作,渐渐地拍西部风光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大地系列》
CPANET:风光摄影,拍的人多了,避免不了出现“跟风”的趋势,画面之间也容易出现雷同的现象。
王达军:你说得对,拍的人多了,就容易泛滥,大家都到同一个地方拍摄同一个东西,缺少个人创意。这引起了摄影界一部分人对这种现象的非议和批判,甚至出现了一种反风光摄影的趋势。
CPANET:其实我一直比较纠结是应该称“风光摄影”还是“风景摄影”?风光摄影和风景摄影又是怎么界定的呢,应该怎么称呼比较合适?
王达军:关于风光摄影和风景摄影,我是这么看的,一般来说,风光摄影和风景摄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对拍摄题材的一种称谓。即以自然景观为拍摄题材的一般都称为风光摄影或风景摄影,是摄影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
前段时间,由于大家对风光摄影的排斥和纠结,使一些比较有成就的风光摄影家不愿意人们称他为风光摄影家,而更愿意称自己为摄影艺术家。
纳木那尼夕照
CPANET:风光摄影或风景摄影是否有详细的分类,比如说偏重纪实类的风景摄影或偏重主观意识的艺术类的风光摄影?
王达军:一般来说,风景摄影和风光摄影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我理解的风景摄影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纪实拍摄手法,较为真实地再现自然景观。
现在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旅游摄影,做旅游推广。如果是完全的自我表现,把一些照片做得非常的自我化,对照片中的人物或者景物进行删减或增加,对影调和颜色进行过度的调整,人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自然景观。这就容易产生误导。因此我们要求,旅游宣传用的风景照片一定要真实。这种偏向于纪实类的、没有经过后期人为修饰改变真实景观的照片,我觉得称为风景摄影比较合适。但不能说这样的照片完全没有摄影家的主观意识,实际上它也是融入了摄影家对于美的判断,美的感受和美的理解。随着季节的变化,时间的变化,光影的变化,会完全呈现不同的拍摄氛围,仍然需要摄影家去发现,去捕捉,去表现。风景摄影不是自然景物的一种简单记录,尽管是纪实的,但是仍然有审美的功能在里面,不是纯自然主义的。
CPANET:那您对“风光摄影”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王达军:我这里指的风光摄影,可以理解为纯粹的艺术风光摄影,一定是摄影家本身对自然景观的一种独到的、特殊的、完全属于自己的美的审视,美的感受,美的发现,美的表现。完全是摄影艺术范畴的东西。风光摄影最重要的就是要强调个性化。
CPANET:您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个性化的?
王达军:摄影不是绘画,摄影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性。但它也和美术一样,需要融入了作者本身的主观意识,以及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艺术理解和艺术表现。
比如说我16届全国影展获奖的《西部奇路》,拍摄的时候是冬天,某汽车团的一个车队行进在蜿蜒曲折的川藏公路觉巴山盘山公路上。由于是土石公路,在太阳侧逆光的照射下,尘烟滚滚,汽车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我赶紧找到一个制高点,待盘山道的几个拐弯处都出现汽车时按下了照相机快门。这是一张高反差的照片,画面大面积是黑色的,在公路的几个弯道处,白色的尘烟中,隐约可见艰难行进在公路上的车队。这种表现手法过去很少见到,内容又是反应部队运输题材的,因此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至今回头来看这张照片,应该说也还是很精彩的。它几乎没有重复的可能,再拍也不可能拍出相同画面的照片了。
沱沱河落日
CPANET:拍摄到好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跟机遇,跟摄影师发现美的眼光有关系?可以这么理解吗?
王达军: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发现美的能力,遇到一些好的镜头或许你就不会去拍。我每拍一张照片,基本上都知道最终出来是什么样的画面效果。以前我们拍胶片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现在拍数码就更方便了。
还有《霞光》,我是在青海湖湖边拍的。漫天乌云,一束束阳光从乌云里透出,天空大面积是黑的,水面上站了很多鸟,星星点点,正巧有一只海鸥在天空光亮处飞过,我及时按下了快门。在这张照片中,有没有海鸥是完全不一样的。画面中有了海鸥主体会更突出,画面会更生动,当然拍摄的难度也更大。这个画面也是不能被重复的,现在来看,还是一幅好照片。
CPANET:按您的说法,风光摄影一定是作者心灵和大自然的一种交流,是摄影家独特的审美和对景色的自我解读,反应的是摄影师心灵的感受。
王达军:你说得对,风光摄影是要将自然形态的美转换为观念形态的美,把自然美变成艺术美,用艺术的真实来反应现实的真实。我们说摄影和古典写实绘画都属于平面视觉艺术,是一种平面空间的展示。区别在于,后者是要在二维空间中塑造一个立体空间,把人物或物体展现成立体的,有光影的,有色彩的,有透视的,采取的方式是加法,是从无到有。摄影采用的则是减法,是要把一个立体的空间变为一个平面的空间,把一些纷繁复杂的景物浓缩在一个画面中表现。我们要求画面简洁、主体突出、色彩和影调单纯等等就是摄影减法的一种很好的体现。在做减法的时候,同拍一样的景色,不同的摄影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由于各自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不同,文化功底的不同,摄影师对美的解读肯定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这种解读越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理解,艺术感染力就越强。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感觉,是艺术家个人的一种体验,一定是个人的东西,不是大众的。为什么风光“糖水片”受到批判?就是因为没有独特性。
有的人摄影时,有时候总是想把更多的东西加进来,但这样不一定好。关键是我们拍摄什么样的主题,要明白这张照片反映什么。如果需要一个大的场面,把什么都拍全,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信息,当然很好。但更多的应该从平凡的自然景观中去发现美,提炼美,去表现它。摄影师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用不平常的手法去体现自然美,该减的一定要减。
CPANET:在风光摄影作品中,画面中存在的每一个元素都一定要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王达军:对,存在一定是要有道理的,尽量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如果拍摄的时候达不到,后期的时候一定要去掉。这就是减法。
芦苇海
CPANET:您怎么理解黑白与彩色?
王达军:把一个彩色的世界变成黑白灰,从艺术上来说就是减法。减掉色彩,能够使人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审美情趣上的好奇,心理距离的调整,能调动观众去关注这种审美的表达。大家都使用彩色,突然间你用黑白表现,会让人眼前一亮。但假如大家又都来用黑白表现,那么彩色可能又风火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会发生变化。从近段时间来看,黑白是比较受宠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加拿大籍华人摄影家段岳衡的黑白风光摄影作品,他就是在黑白上用小型数码相机向黑白风光大师亚当斯“挑战”,画面很简洁,黑白影调处理得非常到位。这是很难得的。现在还有一些酷爱胶片的摄影师认为只有胶片才能拍出亚当斯的黑白味道,殊不知数码做好了也有这种感觉。看段岳衡的黑白风光作品,很难区分是数码还是胶片拍的,是小型数码相机拍的还是较大画幅数码相机拍的。
CPANET:段岳衡老师的作品我也很喜欢,他比较重视后期制作。这也是独特个性的表现吧?
王达军:对,他的作品细部后期处理得很到位。有些细部的调整,完全是靠摄影师自己对影像的独特理解,一般人往往是做不到的。
CPANET: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拍摄时喜欢扎堆,三五个或十几个发烧友一起去拍摄。大家认为好的角度就那么几个,一个地方两个地方,大家都会去那里拍,去的时间也一样,拍出来的照片难免会雷同,那么这个独特性又如何体现呢?
王达军: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一般的摄影爱好者,我们不应该去苛求他们。他们只是陶冶情趣,让自己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要去限制他们怎么拍?他们怎么拍都可以,只要他觉得美的就可以去拍。摄影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摄影人怎么去拍我们不用去反对,对他们不要提出非议。而且,大凡初学者都有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通过这种扎堆式的摄影实践,他们的摄影基本功会迅速得到提高,对摄影的感悟会不断深华,为他们今后拍出个性化的作品打下良好的的基础。
日出黑城
CPANET:目前来看,好像真正能称得上专业风光摄影家的并不是很多,大多都还是一些业余的风光摄影爱好者。在专业和业余上,您是如何看待的?
王达军:我们区分摄影艺术家和一般的爱好者不是以专业或非专业,职业或非职业来区分的。我认为作品能反映自己主观的东西、具有独特个性、并且达到较高的水准的,才能称为风光摄影家。有的并没有从事这个职业,是业余的,但是他的艺术水准达到了某种程度也可以称之为风光摄影家。
CPANET:您还是一直在强调风光摄影的个性化。
王达军:是的,这是最主要的,风光摄影也是有感情的,这张照片是不是你自己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感受,是不是心灵的交流,如果是,无论专业还是业余的都是好的。如果您有很多这样的作品,一系列的,就是专业水平,你就可以称“家”,假如只有很少几张,那么称“家”也就有些牵强了。
CPANET:您能否谈谈风光摄影的后期制作和深度创作?
风光摄影家亚当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风光摄影前期拍摄只完成了整个摄影创作过程的一半,而另一半应该在后期来完成。他把前期拍摄比作乐谱创作,后期制作比作乐队和音乐家演奏。曲子写出来了,经过乐队和音乐家的演奏,最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摄影也一样,一幅成功的风光摄影作品,不但要重视前期的拍摄创作,后期的制作加工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深度创作的过程。我认为我们搞风光摄影的,过去要熟练掌握暗房技术,现在则应熟练使用电脑,特别要重视图片的色彩管理,掌握图片制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后期制作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尽量去掉画面中不必要的元素,尽可能地把握好照片的密度、色彩和影调。这在艺术创作中是允许的,因为不是纪实的风景。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黄龙五彩池
CPANET:您似乎对色彩情有独钟?
我认为色彩代表摄影家个性的理解,它不应该是大自然色彩的简单还原。而是用一种艺术美来代替现实的美。
艺术美是一种观念形态的美,它不应该受现实美的束缚。比如现实中红色的景物,在我的照片中可能是绿色的,灰色物体在我的照片中可能是蓝色的。我会根据自己对色彩的理解,最后制作出来的照片可能跟真实景象完全不同。
CPANET:那您喜欢那些饱和度比较高,色彩比较艳丽,比较锐的照片吗?
王达军:我特别不喜欢那样的照片。有些人把饱和度调得特别高,颜色提得特别艳,反差调得特别大,以为这样好,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觉得应该呼吁一下,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过度地PS。如果说作品自身需要这种高饱和度,或者在审美上需要这样的表现,那是可以的。但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没有必要做成那样。
CPANET:那么,在拍摄风光的过程中,题材的选择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王达军:我们不一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拍摄名山大川或气势磅礴的风光上,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如果我们改变一种方式,去发现和拍摄一些细微、平凡、具有美的一些景物,特别是当大家都去追逐名山大川风景的时候,这样的东西可能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会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看起来很平常的风景,经过摄影家镜头的表现,完全会成为另外一种景象。所以风光摄影的自我,也体现在对题材的选择上,最好是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美的能力。难能可贵的是在平凡的景色中去发现美。
夏诺多吉神山
CPANET:摄影和旅游这两个名词近些年来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些著名的景点比如黄山、九寨沟、元阳梯田等都是因为摄影而家喻户晓,而拍摄这些精美照片的摄影师也被人熟知。您认为摄影和旅游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摄影促进了旅游还是旅游成就了摄影人,带动了摄影的发展?这两者的关系如何解读?
王达军:摄影不仅是艺术。摄影很重要的功能是传播信息,这是由它的基本特性——瞬间纪实性所决定的。我们拍摄的照片不一定要求每一张都是艺术精品,有的往往在审美上不是特别好,但作为信息传播又很重要,这样的东西就需要拍。旅游摄影不是说仅仅拍几张美丽的风景照片。旅游是一个大概念,除了自然景观的拍摄,还要对当地旅游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深度的了解。摄影的功能一方面是要展示美的东西,另外也要传播一种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旅游价值。
比如峨眉山,它是世界级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除了奇特风光、自然生态,更多的还要看它的宗教文化。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摄影人一定要把这种自然景观的信息传播和历史、人文及佛教文化相结合,才能使旅游摄影达到一种相当的高度。
摄影和旅游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旅游的所有题材,吃、喝、住、行、玩等都特别适合用摄影的手法来表现。摄影传播旅游风光和文化有独特的优势,所以近些年,无论是国内或国外已经充分认识到摄影对于促进经济,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始把摄影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摄影事业和摄影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最好的形势和机遇。我已经搞了近40年摄影,我觉得摄影从来没有这么被社会重视过。
摄影推动了旅游,旅游提高了摄影的地位,给摄影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空间。
CPANET:感谢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