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领开创之先,开创成立意之美
“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评选揭晓
国内首次以创意摄影为题的全国性摄影活动——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11月9日至11日在中国摄影先驱邹伯奇的家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进行了评选,经公示后,评选结果即日揭晓。
为发扬邹伯奇的锐意创新精神,激发全国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创意思维,中国摄影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摄影报社、佛山市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大沥镇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2011“伯奇杯”全国创意摄影大展自今年8月启动以来,得到全国摄影人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旅居新加坡的华人摄影家等2900余人投送的21000幅摄影作品。
本届大展的评委会由摄影界、艺术界、评论界的诸多专家及资深媒体人组成,中国摄协副主席、广东省摄协主席李伟坤担任评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王龙江,自由撰稿人及知名摄影师区志航,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中国区总监、策展人李嫣,广告摄影师、策划人李楚益,策展人、视觉评论家、出版策划人姜纬,摄影师、策展人章翔鸥,摄影师、策展人、深圳真实视觉艺术总监曾翰,本报总编辑曾星明担任评委。经过两天的线上评选和激烈地讨论,大展依计划评出2幅金质收藏作品、6幅银质收藏作品和10幅铜质收藏作品和150幅优秀作品。
本次大展征集的摄影作品立意和内容较为丰富,创意技法虽然更多集中在利用PHOTOSHOP等电脑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等层面,但也有一些利用传统暗房技术、两底叠拼甚至古老的物影法等进行处理的参评作品,基本反映了中国摄影大众对于创意摄影的理解和其创作现状。
大展采用电子化的评选方式,并设置了专门的评选程序。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会考虑到创意摄影作品的特殊性质,对是否具有创意的立意和参评作品使用技术手段给予同样的重视,仔细观察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严谨的程序和周密的流程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选的公平公正。
评选结束后,主办单位专门组织评委对本次大展透射出的创意摄影现状及其突破路径等话题,进行了专题总结和研讨。会上,评委们的讨论屡屡碰撞出火花,大家由开始时的侃侃而谈继而兴奋地唇枪舌剑,妙语如珠,总结会变成了“创意思维”激荡的辩论会,既有关于“创意摄影”的学术范畴、实现创意的若干手段、如何面对普遍存在的“粗糙创意”、“生硬符号化”、“题材大而空”、“组图系列不严谨”、“创意不等于画意”、“创意不等于看不懂”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大展赛制和资源整合情况的分析与建议,更有热心的评委就主办单位如何树立品牌,继续办好下一届大展等议题集思广益。
评委们认为,创意,简而言之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突破传统束缚,开拓新生事物;既符合客观规律,又不雷同于重复的观念。创意的重点在于一个“创”字,即构思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立意,继而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将这种立意实现、展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创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后现代开放的文化背景,多元的艺术渗透,使我国摄影创作生态呈现出思维多向、形式语言丰富的样貌。中国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多样状态,也为多样性、创意性的摄影提供了蓬勃生长的土壤。尽管整体水平和创造思维与国外先进的创意摄影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时代的摄影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求自我突破,许多在过去不敢想象、不可见的摄影语言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地产生并散发开来。
邹伯奇(1819-1869,广东南海人),清代物理学家,对天文学、数学、光学、地理学等都很有研究。著有《摄影之器记》和《格术补》,探讨摄影技艺及理论问题。他曾独立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机,比西方仅仅晚了4年。之后,邹伯奇还研制出滤色镜、玻板照相术、显影剂和定影剂配方。欧洲在1847年才发明蛋清玻板照相术,但一直未能解决拍摄人物肖像的工艺,一直用其制作玻璃幻灯片。而邹伯奇的玻板照相术,却能成功拍摄人物肖像,是中国对世界摄影技术的重要贡献。
本次大展将于12月下旬在大沥镇举办首展和颁奖仪式,同名画册同期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