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微言微语】第六期

来源:本网综合 责编:未知 2011-11-25

何半半:连州回来,我再一次感到无奈,中国摄影怎么了,没有几个人的照片能打动人,千篇一律的叙事方式,无聊自乐的私人照片,生按硬造的形式意义,这些照片与百姓无关,但与摄者有那么一点关系,却要用这狭窄的自我观念去套这丰富的社会,实在觉得有点冒充大头鬼,这些照片如过去穷人家孩子的尿布,反复使用

小V:我有个朋友开了个修车厂,但好死不死的开在宋庄了(给不是北京的朋友解释一下,那是个艺术家扎堆的地方),于是,总有人深沉地伫立在他们正修的破车前面,问:“你们这个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俞西奇:苏童说一个作家最好的状态是半红半紫之间,也就是说有足够的名气可以靠着作品糊口,但是走在大街上又不会被人认出来拉着签名拍照不放,其余的艺术创作也是如此,得维持在半生不熟的状态,太生不够力度,技术不够过硬,表达不够彻底,太熟则油滑世故失去真诚,难得的是在两者之间平衡游离中。

樊小八 : 很认真地看完了每张照片和爸爸写下的话,被狠狠地打动了。这些照片所纪录的瞬间,仿佛存在于这个躁动的世界之外,真挚动人,干净温暖。“我想给你拍张照片嘛。” “你还小,不会弄,长大再说。” “可是爸爸,等我长大你就老了。”

◆@顾大伟:豆瓣的一个相册,是一个喜欢摄影的爸爸镜头下的儿子。每张照片下面都有仔细的标注。例如,爸爸写,“今天围棋考级,多多1胜3负落败。回来的路上他一言不发,到了楼底下,我叫住他,说爸爸抱抱你吧。他慢慢滑进我怀里,这才小心翼翼的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