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期间最紧张、最累人的活动,相信很多专家都会把选票投在专家见面会名下。从上午8时30分开始,直至中午12时,先是担任见面会专家的国内外20位摄影界人士浏览与会60余位国内外摄影师的作品,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然后是每轮20分钟一共6轮的专家与摄影师单独交流,交流对象根据之前的报名情况进行调剂后形成,每位摄影师有机会与4位国内外专家见面;再之后是国外摄影师与中国专家见面交流,以至见面会结束时,国内外专家就“影像传播与市场”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环节尚未能进行。
专家见面会是近年来摄影界盛行的一项艺术创作者和传播者、市场运营方等进行沟通合作的活动。摄影师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将自己的作品和拍摄计划展示给来自各层面的权威人士,专家则会从艺术和商业的双重角度对作品进行考量,商讨摄影师所持计划的可行性。从曾引发中国摄影界不小震动的“2006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北京草场地摄影节等先后设立这一项目,即将举办的2011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也将开展“见面会”活动。由此可见,见面会已成为摄影节庆活动的一种常态化项目,国内摄影师通过平台,有更多机会与国内外行业顶尖人士沟通交流,不能不说是个福音。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摄影界知名人士也曾受邀担任美国休斯顿摄影节、英国伯明翰摄影节等见面会的专家。
在这个背景下,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的专家见面会报名热情和积极性颇高。有摄影师反映,摄影师原来希望见面的专家因为整体调剂并未得以如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摄影师和各界人士一时齐集,互动交流紧张而有序。无论是专家浏览作品,还是摄影师与专家单独交流乃至国外摄影师见面中国专家,与会的中国专家在会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摄影师在作品准备方面与国外摄影师仍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或许和与会中国摄影师不少是业余从事摄影有关,但见面会上体现的种种情形应该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一些东西。
尽管到场的国外摄影师都是作为参展者受邀,但他们除了展出作品外,仍带来许多不可思议的原作及其他材料。不少国外摄影师将精心放大或打印的纸质作品一字摊开,也有的摄影师摆上自己代表作品的画册或图录,甚至还有人将作品制作成方便捷带的小型宣传品或纪念品,任何从其面前走过的同行均可取阅,更有人充分利用iPad等平板电脑的快捷,将编辑好的作品一一自动播放。反观国内摄影师,除了极个别摄影师准备了作品画册和制放的小样外,大多数还是抱着电脑四处找专家,电脑里的作品还有不少未经过认真编辑,甚至有摄影师拿出自己所有选题和照片来交流、见面。相比之下,国外摄影师对待见面会和自己作品的认真态度似乎高出一筹,这一点不由让不少国内专家生出感慨。
尽管国内摄影师的作品也有亮点可陈,但在这个场合,如果不能以最好的呈现方式加以展示,如果没有对待自己作品的敬畏态度,可能收获就不会有预想的那么多。国内摄影师只有少数人士准备了作品光盘等资料,在与专家交流的时候有意识地留下,以方便之后的进一步交流。确实,在短短20分钟时间里,除了相互的了解和交谈外,深入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评审专家也很难在匆忙间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判定。在这种情况下,互留资料和联系方式以利进一步交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作品传播与展示方面,国外摄影师的主动性更高一些。就在2009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期间,在丽水白云山森林公园的展场,一些国外摄影师看到中国摄影界的专家后,随即从背包里拿出自己的作品与之进行交流,其制作和装裱等均显一流,且方便携带。甚至,他们还向周围的朋友们散发自己签好名字的作品明信片。
针对目前国内摄影师对于见面会的环节和程序仍有许多不了解及准备不充足的问题,一些摄影节或其他活动的见面会多在申请报名阶段便有诸多提醒,比如即将于11月21日举办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见面会,就提出“准备好您要向专家展示的部分作品;为在每个交流单元节省时间,请提前准备一份有关您作品的简单介绍,这将使您有更多时间听取反馈,提出问题;每个交流单元务必准时到场;携带一些呈现您作品的资料(光盘、照片、图录),并留给专家,以便他们之后联系;如果可能,与专家交换联系方式,以便未来进一步交流”的要求。在不少见面会的相关资料提醒里,几乎所有的观点都是,提交的作品尽量不要超过20幅。
参与操持“2006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的摄影师高磊当年在接受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采访时就提及,参加见面会的摄影师,其作品至少要用三种方式推出,第一是光盘,光盘里的作品可包含不同的专题内容,还可以有文本、影像资料等,以便让专家看到其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一个时间线概念;第二是短版书,短版书区别于通常的画册,短版书只要有电子文档,就可采用短版印刷技术制作,可以印1本,也可以印10本,这种书对摄影师参加交流、展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里面放更多的照片;第三是实物影像,图片除了在影像思想上有突破性,其工艺价值也不可忽略。
对于参加专家见面会,可能更多中国摄影人是想听一听专家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对拍摄给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在传播和进入市场方面的需求并不是那么明显,因而对作品品质、制作工艺、展示方式上的要求便不那么高。
今年4月,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培权受邀担任美国波特兰国际摄影节专家见面会专家,他说,自己当时“见面”的一位纽约摄影师,画廊代理其作品的价格已达1万美元以上,但其仍背着许多原作从东部赶到西部来。当得知其欲将作品带到中国展示时,王培权提出原作的运输等问题,他的回答是,自己完全可以将这些作品背到中国。这样的执著与认真,让王培权感慨良多。
有报道将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的“见面会”称作“朝圣之旅”,既是“朝圣”,除了虔诚的心态外,更需要专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