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可以做出世界级的文化类比赛品牌。这并不难,一则,以中国目前地位之重要,可以吸引全世界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尤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权威机构,不论是做国际还是做国内都大有可为,这是数量上;二则,在质量上,要权威要影响也不难,只要你做到公正就行了。这恰恰是中国许多评选的软肋,几乎没有哪一个评奖不受人怀疑的。这一次参加首届青年摄影大展的评选,我感受到了主办单位的巨大影响力,也感受到了整个评选的效率,和评委们的尽心尽力,最重要的一点,我感受到了公平——这就有了最好的开端。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个前提下,影展的结构性是值得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影展的分类组成,透露出主办方一定的文化取向,这个取向一定要让人服,要有高度有深度,简单地说,这个取向只要“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就可以赢得年轻人的信赖。我认为,现在的分类,细类上可以探讨,但大方向上是很正确的,尤其是吸收了“景观摄影”、“观念摄影”这样新锐的门类,是赶上了摄影的新变化,作品反映了当下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文化界思考,令人振奋。这种仅仅是门类上的新鲜设置,就会让一些有个性的年轻人有参与之心。比如,看到了王一凌、周中工、还有中央美院的一些学生参加了,一般来说,他们是走画廊和摄影节的路子,能参加此展让人意外。这说明,方向是对的。我认为,还可以再探讨分类,比如,艺术类,创意与观念两类重合度就很高,可以取消创意这一类。纪实类更是如此,不再多说。这么高的平台,应重在文化灵魂的角度上看问题,因此是否也可舍弃职业摄影,比如商业摄影,实际上是很难评判的,作为消费主义的表现,商业摄影本身在整体上就值得怀疑,不可能产生精神上的震动与重建——而这,应是一个国家级展览、是摄影界本身应有的自我要求。
我认为,大局上看,我感觉到了变化,青年展已有很好的定位,暗含着做成最权威比赛的雄心壮志。一般来说,大家有这样的感受,摄影师要出头,有三条路子走,摄影家协会的比赛,是官方的,这必然给人一点正统的印象;另一种是自我看重的艺术家愿意选择的,就是商业画廊,作品直接进入艺术市场,包括拍卖行;还有一种是“民间”,主要是摄影节、双年展之类,这是年轻摄影家最愿意走的路子,官方,商业,民间,这后二者一般不愿意走向前者。这是一个问题。那么,这次的评选让我看到了合流的可能。应当出现这种局面。要做到最权威,就要代表所有门派才行。我建议,主办方应着力研究画廊与各地的摄影节,分析它们的取向与结构,进行一些调整,吸收人家的长处,争取将优秀的摄影家吸引到这个平台来。可以说,个性化摄影的成分还不算高,而个性是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一点。这次我就遗憾这一点。比如,像游莉、塔可、陈哲、杨泳梁这样当红的年轻人没有进来几个。那么怎样吸引他们进来,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有个笨办法,就是礼贤下士,劝说他们进来。这不掉价,这是大气的表现。协会的刊物,也可在刊登他们的作品时,宣传一下这个展览,可以算自动入围。
说到底,还是文化灵魂的问题。摄影,是一种有责任有担当关注现实的艺术,这使它天生地更有“当代性”,这是我们的优势,而且摄影界在文化领域里的生存环境相对是宽松的,再一个,据我观察,协会的领导、评委是正直无私的,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时代精神,我们应当将这种主要由纪实摄影生成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注入到整个展览中,不要求包含所有摄影门类,只求设置的门类都适合体现这一点。也可以说,尽量都是纯摄影、严肃摄影,将以上已经体现的优点进行到底。总之,我相信,未来的大展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