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摄影改变生活”系列报道⑦杨小林:导拍漓江,感恩摄影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影子 2011-11-02

     兴坪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城东北部25公里处,漓江穿行于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群峰间,蜿蜒曲折,在镇上绕了个大弯。兴坪不仅有九马画山、螺蛳山、莲花岩、天水寨、灵宝阁等自然景观,镇上更遍布粉墙乌瓦、石板小巷,是个让摄影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十几年前,提起漓江风光,人们只知桂林、阳朔,却不知兴坪。后来,有摄影人顺漓江而下,来到兴坪,立刻就被这里的迷人景致所吸引,逐渐地,来兴坪的摄影人越来越多,小镇也开始火起来。

   一
    杨小林,这个土生土长在兴坪的普通农民,从小的愿望无非和村里的人们一样,能吃饱、能读书、能打上工、能养家糊口就好,但命运在不经意间给了他一个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如今,他是兴坪镇无人不晓的名人,干导拍、建旅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成了“创业致富”的典型。

    从桂林市驱车沿321国道一路向南,经过阳朔县城,过阳朔大桥,折向东,沿县级公路继而向北,历时约3小时就到达兴坪镇。靠近漓江的各处码头、旅馆、饭庄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街道上到处都是拿着相机的人们。镇上到处都立着诸如“导拍:带您前往最佳的拍摄地点”、“引导拍摄不为人知的绝佳美丽风光”类似的广告牌。看来,做导拍已成当地流行的一项服务。

     杨小林的家在离兴坪镇几公里外的杨家村。三层楼的旅馆是杨小林经营的为摄影人服务的“影人之家”。杨小林个子不高,身材敦实,皮肤黑红黑红的,显得十分健康。他不善言谈,笑起来很是憨厚,有点紧张,还有点羞涩。

    杨家村在早年间经济贫困,村里人经营着为数不多的土地,种些水稻和青麻,有些人则靠打鱼为生。杨小林家在村里是数得上的困难户,家中五个孩子,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他是独子。因为家中劳动力少,他在另一个村子的画山小学读到三年级就辍了学,为的是减轻家里的负担,也能出把子劳力帮上些忙。放了两年牛,15岁的杨小林种起了甘蔗,收成后将之熬糖,再做成米花糖、花生糖,背到学校周围叫卖。他摆着摊,看着同学们进出学校,眼中满是羡慕,总希望能够重新回到课堂,重新和同学们玩耍,可现实只能让他得到同学的阵阵笑话。虽然受到打击,但糖果生意却不错,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个10块多钱,这在当时可真不算少。就这样,有什么干什么,到了1989年,杨小林19岁了,他开始琢磨着再干点别的生意。漓江两岸自古以来靠打鱼为生的人家众多,一条竹筏、一盏油灯、一件蓑衣、三两鱼鹰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可是如此古老的生产方式,终年劳累也只能堪堪糊口。杨小林不愿走别人的老路,他开始学着围塘养鱼,因为能吃苦,起早贪黑的,一年下来赚了1万多,到了第二年,围塘规模得以扩大,加起来将近110平方米,2000尾鱼。杨小林成了万元户。眼看着,生活就能好起来。可正如所有的创业故事那样,任何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1995年前后,随着阳朔兴坪地区的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游客多了,来往江上的大型旅游船也多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开始明令禁止围塘养鱼,就这样,杨小林的财路断掉了。

    二

    再次面临生计压力后,杨小林开始奔赴桂林、南宁打工,说是干装修,其实就是干重体力劳动。比如在桂林叠彩山装石头护栏,那都是他和工友们靠人力将一块块大石肩挑背扛弄上山,再修葺成的。最辛苦的时候,曾经一次性负重50来斤,虽说每个月也能拿到2000多块,那却真是实实在在的血汗钱。杨小林感慨道:“说实话,有的时候真不想干了,可是父母还有两个妹妹需要寄钱回去赡养和交学费,咬咬牙,就接着干下去了!”杨小林这样外出务工兼农忙时回家种地的生活持续了二三年。而他与摄影的缘分也一直悄然地牵系着。

    十几岁时,杨小林就曾见过手持“拍立得”在漓江边留念的国外游客,看着那奇怪的盒子中“吱吱”地“吐”出一张张照片,他心中充满了好奇,那时的他从未想过和摄影扯上什么关系。第一次真正接触摄影,是在1992年。还在养鱼的杨小林在江边偶遇摄影家张立平,纯粹抱着热心助人心情的小林给张立平带路,找拍摄点,没想到,从此就陆续地有人找他做摄影的向导。这虽然一直不是杨小林的主业,但是有人需要帮助,他也不会拒绝。小林说,将近十年的时间里,由他带领导拍的人数差不多上万了。从2001年之后,杨小林专心干起了和摄影打交道的活,他会在清晨或日暮时,一身渔民打扮,赤足站在漓江的浅水处表演撒网捕鱼,供影友们拍摄;更多的就是带领影友们登上兴坪镇周围的群山,开辟拍摄美丽风景的各条道路。也有人提出疑问:“这钱好挣吗?”杨小林说:“其实,开始真没想过能靠这个赚钱,而且遇到过很多危险,很辛苦的。”在杨小林旅店的对面,耸立着一座高约600米的大马山,这是小林带路登的第一座山。在某次攀爬时,小林不慎从距地面20余米的高处跌落,昏迷了几十分钟;他也曾因登山途中耽误了时间,天黑下不来,躲在山洞中过夜;更有带路途中遭遇眼镜蛇,将影友们拦在身后,与之对峙半个小时的惊险经历……在杨小林的眼中,这些辛苦都算做他的成就。

    三

    和摄影人接触多了,杨小林自己也逐渐爱上了摄影,用他的话说,那些在他眼中司空见惯的景色,用相机拍出来就是那么地不一样。他边做导拍边向身边的影友们学习。2004年,他给自己买了台数码相机,正式加入摄影人的行列。那些挂在“影人之家”大堂四周墙上的照片,是他几年来拍摄的漓江山水。小林说:“我拍过很多照片,但我没有想过要去参加比赛,我就希望把这周围所有的地方都拍下来,因为我出生在这个地方,对这里有感情。”

    来兴坪的摄影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因路途遥远,都会要求在他家留宿。小林觉得自家的农舍简陋,从不提出收费。但每次摄影人离开,都会自发地在桌上留一点儿钱。杨小林感叹之余,心里也活络了起来:何不在这里建一所旅店,方便来往摄影人呢?

    2008年,杨小林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从小生活的农舍对面修起了一座高三层、有11间客房的旅店,并在门口挂上了“影人之家”的牌子,还针对摄影人制定了多种服务项目和优惠的价格。杨小林一直带着对摄影、对摄影人的感情从事着自己的事业,即使是旅游旺季,也不随便加价,这番热诚也收获了往来影友的口口相传。即使是做了店老板,杨小林至今也没有停止过给摄影人们表演撒网、领路导拍的工作。在他看来,这已经不光是在赚钱,而是对于摄影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恩与回报。

    本报2009年对杨小林的故事作了报道后,越来越多的影友和游客都知道了这个名字,更有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客人也纷纷前来。提起摄影对于自己未来生活的影响,杨小林说:“我们这边的人普遍受的教育不高,摄影不光让我的生活好起来,也成为了我的课堂。我们这里有些人喜欢打牌,一年下来能输掉个四五万,如果拿这些钱买台相机,不是件很好的事情吗?”

    (记者 陈黎明 实习生 李雅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