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万燕明的“移动照相馆”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鲁豫 2011-11-01

自从有了照片打印机后,万燕明总是随身携带,即拍即打。

万燕明的“移动照相馆”

——来自川东北达州基层的报道

  邓风

  在大巴山深处、乡村城镇、城市近郊……创作之余,达州市摄影家万燕明带着他的移动“照相馆”,四处行走,不知疲惫。他笑言,“摄影人是最吃得苦的”。

    “有一种身体力行的担当,常怀一颗仁爱之心。”这是万燕明给人的印象。他总想留住并延续这种中国式的传统与美好——对老人和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为他们多留住一些生活的幸福点滴。于是,万燕明和他的“移动照相馆”,一起度过了无数个温馨的日子。

    坚持用摄影为他人带来快乐,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坚持,他说:“摄影改变了我的生活,自己也很快乐。”

 

渠县土溪碑亭村的学生们

 

2010年1月,我在渠县土溪碑亭村为该校师生拍了一张“全家福”, 没想到当月底学期结束时该校撤销,由于村里人少学生合并到其他学校。这成为了该校师生的第一张也是最后一张“全家福”,让我觉得影像的重要性太迫切了。万燕明这样告诉记者。

  只为深山留守儿童  他坚持了6年

  说起“移动照相馆”的想法,还得缘于2005年发生的那件事。

  酷爱摄影的万燕明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户外运动的“驴子”,那年,他与一群驴子们,来到位于重庆市城口县大山深处一个叫樱桃溪的地方户外行摄。

  当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时,那户改变万燕明摄影方式人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2个衣上打着补丁,一脸脏兮兮的孩子从一个黑洞洞的屋里冲了出来,好奇地打量着他们这群“山外来客”;黑屋里还有他们的父亲,一个身有残疾、老实巴交的中年男人。万燕明拿出相机,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耳语了一番,两个孩子立即欢呼雀跃起来,打着补丁的衣服掩饰不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在孩子们的屋前,万燕明为两个孩子照了他们生平第一张照片。随后,两个孩子又把他们的父亲扶到屋外,三人照了一张合影。

  拍完照,万燕明悄悄把年龄大一点的那个孩子拉过来,往他衣兜里塞了200元钱。因为大点儿的孩子说,他们还要照顾“残疾爸爸”,妈妈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在他的带动下,其他驴友们也纷纷捐款捐物,大伙儿还帮着孩子们生火做饭,其乐融融,亲如一家。

  第二天,和孩子们离别时,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揪住了万燕明的心。“把你们的地址写给我,我回去后一定给你们把照片寄来。”万燕明真诚地说道。回家后,万燕明立即到相馆将孩子们的照片冲洗出来,跑到邮局给孩子们寄去了照片以及祝福。

  孩子们回信了,信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万燕明的感激和思念。从此,孩子们成了万燕明的牵挂,这一牵挂,就是6年。这以后的每年暑假,万燕明都要去樱桃溪看望那两个孩子,为孩子们拍照,留下他们成长的痕迹。

  这,是乎成了万燕明和孩子们的一种不成文的“约定”。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万燕明意外地收到孩子们寄来的腊肉,香气满屋。

 

当年的小男孩

 

后来每年万燕明都会带些新衣服和食物去看他们

  只为留住老人的“幸福心愿”  他不辞辛劳

  “听说中心广场这里在免费为老年人照相,我专门从南外赶过来照相的。给我登个记嘛……”10月5日下午近5时许,一名抱着孙子的婆婆急匆匆地赶到达州市城区中心广场,想和孙子照个合影。原来,99重阳节的当天,万燕明邀约另2名摄影人,在广场舞台旁“摆摊设点”,搭起一个简易“照相馆”,专门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照相。“能为老人们多留下一份美好,这是一名摄影人应该做的。我要为达州老人送上最美的幸福瞬间,留住最动人的那一刻。”万燕明说。

  当天,万燕明等3人为近百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照相留影,并现场打印出相片送给老人们。这其中,有很多老人几十年都没照过相了,还有来自渠县、大竹、开江等县在达州玩耍的老人,老人们意外地高兴。

  “这些后来的一切想法,都是缘于城口大山深处那家留守人。”万燕明说。

 

万燕明为乡亲照合影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6月初的一天,万燕明带着他的“移动照相馆”,专程前往达县边远的赵固乡锤虹村2组,为达州市建国前入党、已百岁高龄的老党员孙安寿老人照相。

  当万燕明和他的学生爬上爬下,把印有天安门和五星红旗的幕布挂在老屋后墙上时,孙安寿老人的眼眶湿润了,泪光闪烁,嘴角微微颤抖,双手紧紧握住被磨得发亮的拐杖,久久地凝望着“天安门”,思绪万千……

  听说要给他拍照,孙安寿老人执意要前往离镇上不远的老屋前留影,还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件没有肩章的旧军装,郑重地把获得的奖章全部挂在胸前。

  “注意表情,看我手势,预备……”万燕明撑好三角架后,一手握相机,一手举起示意拍照。“咔嚓”,“咔嚓”……只听见快门声不绝于耳。单人照、合影照、全家福……万燕明忙得团团转,但心里很开心。因为他看到了老人脸上的欣喜,将老人的“幸福”定格在“天安门”前,定格在这灿烂的阳光里。

  这,已足够了。

  

孙安寿老人执意要前往离镇上不远的老屋前留影,还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件没有肩章的旧军装,郑重地把获得的奖章全部挂在胸前。

  只为老人过个有意义的节日  他积极奔走

  9月下旬,达州市首届“十大健康百岁寿星”出炉,这些老寿星大多都居住在农村山区,很多人没有拍过照片。今年国庆期间又恰逢九九重阳节,于是万燕明放弃休息,带上他订做的有天安门和国旗的背景布,给百岁老人和敬老院里的老人们照相,为老人留下幸福的节日照和晚年照,让老人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国庆节和重阳节。

  9月29日中午,北外韩家坝2组一个“三合院”里。万燕明又将他的“移动照相馆”带到这里,为日前刚当选首届“十大健康百岁寿星”的通川区最年长的107岁寿星郑佰琼老人照相。

  13点10分,刚吃完午饭的107岁的郑佰琼老人正悠闲地在邻居家门口散着步。得知因为要过国庆节和重阳节了,我们是专程来给她照相的,开心得像个孩子似的,“没照过啥子像,要得,要得哟。”

  

即拍即打,当场赠送

  住在“三合院”里的邻居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听说要给郑佰琼老人照相,纷纷围拢来,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老人一起合影。连院子里最小的孩子,才1岁4个月的李海望也跌跌撞撞走到郑佰琼老人身边,嚷嚷要和祖祖“照相相”。郑佰琼老人高兴极了,挥动着国旗,笑说“国庆快乐!大家快乐!”此次万燕明还带来了一个小型的彩色打印机和相纸,现场为老人们打印刚刚拍的照片,并赠送给他们。

  第二天,万燕明带上他的“移动照相馆”又驱车赶往几十公里外的通川区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和残疾人拍照。

  在院子空坝的一处高低杠上挂好为他们特地制作印有“幸福生活、和谐老龄”等字样的幕布后,由先集体后自由组合的顺序,老人们手拿五星红旗,依次在幕布前留影。有些老人还兴冲冲地跑回房间,换上了自己最满意的衣服照相。“这里的老人大多数都没照过相,他们都想好好照两张照片,寄给家人看看。”49岁的工作人员孙庭苏握住万燕明的手说道。

  

福利院里的“全家福”

  60多岁的张代英和比她小近10岁的徐朝云相识在同一在敬老院里,去年俩人结了婚。两口子一手牵着,一手拿着五星红旗,在幕布前照了第一张婚后照。当照片送给他俩时,张代英手有些发抖,将照片揣进贴身的衣兜里,用手按着,生怕不见了。

  带去的几盒相纸很快打完了,老人们仍不尽兴。万燕明一切答应老人们,现场没打印照片的,回去后一定给他们送来。

  后记

  早就知道万燕明在做这些事情,但他一直都很低调,不愿多说。四川省摄影家协会2009年启动“温暖•家园-最美全家福”摄影工程时,他很激动,告诉我这件事情与他正在拍摄的计划不谋而合,所以,他很积极地参与其中。协会每次活动都从川东北的达州坐几百公里的火车赶过来。他说:“我深知山区群众对照相的渴望,他们会向朝圣一样地对摄影师投以尊敬的目光,会仪式般地坐在背景布前,羞怯又期待地望着我们。我无法拒绝。”这是一个纯粹的摄影家的良知。

  文艺是温暖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人民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艺术家以艺术的形式践行党的“三贴近”原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这位来自最基层的普通摄影家做到了。今年1月10日,万燕明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2010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荣誉称号,这不是偶然,是长期内心信念的坚守。 (编辑  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