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行走中国:吉林农民“摄影家”照片“晒”农村幸福

来源:新华网 责编:风入松 2011-10-14

    种玉米、搞养殖,今年55岁的农民高桂臣,半辈子都跟土地打交道,而今,他多了一个新身份“摄影家”。

  高桂臣是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乐山村农民,个子不高,黝黑的脸上总挂着笑容。高桂臣和老伴有两个女儿,如今都在城里生活,但他和老伴依然留在农村,“我以前种苞米,现在在养殖场帮忙,还自己跑小三轮。”

  两年前,在城里工作的女儿把一台老款数码相机“淘汰”给高桂臣,从此,他便开始了自己的采风生活。

  “相机是日本富士牌的,拍一次能存上百张照片,图像清晰,拍不好还能重拍。”女儿“淘汰”的相机,高桂臣视如珍宝。

  因为有了数码相机,高桂臣在村里的人气旺了,“大家有啥事儿总找我拍照。”这让他的摄影热情大大提高。

  此时,恰逢村里的南岭文化大院兴办不久,喜好文艺的高桂臣常去捧场,为大院里农民自办的小剧团拍照。久而久之,他便成了文化大院的“御用摄影师”。

  文化大院是中国各地为活跃农村文化而兴建的文化活动室,多以农民参与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目前,吉林省已建成的文化大院便有4000多家,其中农民自办文化大院838个,成为丰富农村文化重要载体,仅今年吉林省文化大院组织的活动就有4万余次。

  高桂臣所在的乐山村有人口2700人,有农民自办文化大院3个。他常去的南岭文化大院,由爱好文艺的村民王玉梅创办。

  2008年,王玉梅听说政府要扶持农民办文化大院,便和丈夫商量,把自家的两间瓦房腾出一间,当做文化大院。他们把屋里的土炕拆了,支起简易舞台,南岭文化大院就这样成立了。

  没过多久,乐山镇文化站给南岭文化大院送来了电子琴、二胡、音箱、麦克风,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来现场指导,让南岭文化大院越办越火。大院里农民自办的乐山小剧团,也跟着出了名,“十里八村有喜事的,都找我们去表演。”高桂臣说。

  在南岭文化大院的墙上,挂满了高桂臣拍的照片,有丰收的田地,有热闹的市集,还有农民们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从城里院团的送戏演出,到村民自办小乐团的精彩表演……

  “这是去年乐山小剧团的汇报演出,看,来的村民可多了。”“这是我们参加镇里的秧歌汇演,总共13个秧歌队比赛,场面相当壮观!”“这是城里二人转大腕来镇上的送戏演出……”高桂臣指着照片津津乐道。

  高桂臣说,文化大院不仅给了自己新身份,还给了自己新生活。5年前,他曾因胃癌动过大手术,“打那以后整个人像被撒了气,农活干不动,整天没精神。”

  后来,他来到文化大院,精神逐渐焕发。“农闲的时候,我就盼着赶快黑天,好能来文化大院里唱歌跳舞,乐呵乐呵。”

  如今,高桂臣还担任起乐山小剧团的电子琴伴奏。他伸出自己粗糙的大手说:“这干粗活的手,谁想还能弹琴?这都是在文化大院里熏陶的。”

  今年春节,高桂臣把自己新学到的摄影技术,又“秀”了一回。他在村上的农家书屋里找来有关图像处理技术的书,经过10余天的“闭门苦练”,学会了简单的PHOTOSHOP和FLASH技术。

  通过电脑修图,高桂臣让乐山小剧团走出了乡村,他把这些照片配上祝福语做成视频,传上了知名视频网站优酷网。“我想让全中国都看到咱乐山小剧团的精彩演出。”

  前不久,乐山镇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艺术节,来自12个村的上千名农民参加。高桂臣再次举起相机,聚焦乡亲们自信而快乐的笑脸。这回,他的照片被贴在了乐山镇农民摄影作品展示栏,让他颇感自豪。

  高桂臣说,虽然自己的摄影水平有限,但他的照片里,却有乡亲们的幸福生活。说到这儿,他即兴表演了段原创快板,“以前都说咱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可如今咱也赶时髦,是"吹拉弹唱日子甜",农闲文化更丰富,生活有滋有味有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