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让影像鉴定成为配角—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影像鉴定侧记

来源:本网 责编:风入松 2011-09-29

让影像鉴定成为配角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影像鉴定侧记

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影像鉴定小组成员    冯严

干净的影像成就了高水平的大展

    接到中国摄影家协会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的鉴定任务后,关于“青年”的定义一直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着,或许因我也是青年之一,也是出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年轻摄影师,我期待着拿到这些影像,看看年轻摄影师与爱好者对于纪实影像的理解。果然,真的很争气,影像干净、利落、准确、有力,仿佛一丝清风吹面而来,把我枯燥的影像鉴定过程变成了一次影像欣赏的过程,每组照片的内容组织以及影像素质都堪称精良,可以体味到这些青年作者对于影像用心的把握,他们毫无杂念,做干净的影像,让影像鉴定有劲使不上,成了真正的配角。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强势打造的全新平台,社会各界对于本次大展关于纪实类影像真伪给予了的很大关注,大展组委会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工作为青年摄影师提供了一个放心的展示平台,成就了一个高水平的大展。

神秘的影像鉴定技术

    有很多摄影专家说:这照片一看就是假的。无数的拍摄经验与阅历成就了他们犀利的眼神,但艺术家除了凭借特有的敏感和经验主义的判断,似乎没有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我认为,作为影像鉴定这项要求极其严谨的工作,更加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用数据说话,才能精准地判断影像的真伪。

    数位扫描技术已经突破对于原始影像真伪判断的瓶颈,通过我们不断深入的探索,利用此项技术可以有效底筛查对于修改原始影像数据的违规行为。在近一年的鉴定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利用软件修改EXIF信息,企图伪装软件处理信息和照片属性参数。EXIF已经成为数字摄影的基本知识,已经不足以证明原始文件的真伪性,但通过数位扫描技术可以准确判断其对于原始影像修改的代码地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看你的“底片”有没有改动的痕迹。参展作品鉴定方面,基于摄影光学的光属性、显色性、透视关系等系列鉴定方法趋于成熟,利用原CCD/CMOS成像像素密度法、界线属性差异法可以有效判断合成面积在20%以上的同属性像素群。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开发,影像鉴定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摄影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整套科学的鉴定流程体系,成为影像大展保证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净化大展的环境,保护摄影师的利益。

无添加

    借用一个化妆品的词汇——无添加,这就是本次大展鉴定工作的结论。在全部送检的纪实类上千幅影像中,没有一张照片是后期故意制造的客观事物,真正做到了无添加影像。这种现象引发思考,作为未来的主力军,这些年轻的摄影师满怀激情地做纯粹的影像,不造作,不浮华,这正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如果有一天,纪实影像鉴定成了一份清闲的工作,这也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本次大展组委会在征稿启事中,关于影像真实性的要求中这样写到:不得对原始图像进行任何足以影响其真实性、准确性的改动。这是关键所在,所有的技术调整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很多大展都具体到某个属性能够适度调整,这样的表达比较模糊,何为“适度”?恐怕没有这样的标准,理解不同,结果不同罢了。所以,对于纪实类影像而言,在后期处理的要求上更多的应该从尊重客观真实性为原则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只用“适度”来简单处理。

    本次青年摄影大展影像的干净、无添加特征,是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这几年的工作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数码影像的崛起,远到藏羚羊、广场鸽摄影作品造假事件,近到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杨晓宁、欧阳星凯作品修改事件,纪录类作品中用软件修改原始影像的事件屡见不鲜。中国摄影家协会起到了正本清源、行业引导的作用,不但取消了杨晓宁、欧阳星凯的金像奖获奖资格,而且在其主办的摄影展览或比赛等活动中出现的严重违规行为,以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为契机,正式启动“禁赛”机制。本次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征稿启事中特别声明:“对于存在著作权问题或纪录类作品真实性问题的,主办单位将取消其参展资格、收回创作基金和荣誉证书,并在媒体上通报。情节严重者,将禁止其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展览、比赛等活动两年直至终身。”

秋意渐浓,暖色的柔光洒在深夜的屋子,一杯咖啡,一串音符,虽然我准备的许多“武器”都没派上用场,但我享受这次影像鉴定带给我的视觉盛宴和关于影像的思考,摄影界在这金色的时光中收获了希望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