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作者:周正阳)
“80后”摄影家对各种视觉元素十分敏感,能把各种非艺术的素材加工整合。
7月2日-7月31日,“一重影事———延展于2008-2011年三影堂摄影奖”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从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连续举办四届的“三影堂摄影奖”征集作品中重新遴选,衍生出一个以青年摄影家为主的作品联展。其中,最具边缘、个性、另类特色的近300件作品,以更鲜明、更受重视的姿态重新展出。这些“另类”的作品大都出自“80后”摄影艺术家之手。他们的视角、镜头中充满了极端、背叛主流艺术价值的意味———这些作品究竟是哗众取宠、孤芳自赏,抑或能给当代摄影艺术带来新的标准或启发?“80后”摄影家的先锋性、锐利性能否长期保持,或是被主流价值观所收编?“80后”摄影家应如何自我突破,在摄影界、艺术界中谋求一席之地,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每个“80后”摄影师都有一个“离经叛道”的心理世界
本次展览的摄影作品,大多透射出一种诡诞、神秘的气息,暴露的场景、人类私密部位的写照,加上灰白朦胧的底色,作品的直观感受都像在传递一种消极、晦暗、苍凉的信息。
杨楠楠的《另一边》描述了一个裸露上半身的男子,下半身却套着白色丝袜,性别特征已被模糊化———据说,作者是长期观察一个特殊群体———“易性恋者”,从中萌发的创作灵感;陈哲的《女朋友》中,一个表情痛苦的女性揪心地拽着红色裹身布,皮肉肢体有所扭曲,仿佛遭遇过多次虐待;张晓的《他们系列N O .2》给一个醉醺女性的昏靡状态作出特写;而杨亚的《一次恋爱的心情》就更为隐晦出格,画面主体仅仅就是一件黑色BR A。
这是在表达什么?难道“80后”摄影师所关注的世界就那么颓败不堪吗?南都记者从本次影展的简介文字中看到:“年轻的摄影艺术家保持着与主流价值观疏离的状态和立场,尝试着表达自身经历的倒影。他们大多遵从于一个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节模式,诡异的形式,时尚的趣味具有邪典般的魅惑。夸张的心事呓语和感伤、迷茫的气息,构成了其中的主要风格样式。”由此可见,年轻摄影家走的是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路线,以一种略带“邪意”的方式进行“离经叛道”的尝试。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总监、“一重影事”策展人之一冯博一在评论文章中写道:“这是一些年轻摄影艺术家的作品联展,他们出轨的、出柜的、反叛的、放纵的、飞翔的青春体验,构成了这次展览作品的主要题材内容之一。充满着夸张的心事呓语和感伤、迷茫的气息,似乎是生存与情感记忆的自然流淌,润物无声,却又惊心动魄。他们大多遵从于一个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节模式、时尚的趣味充溢着邪典般的魅惑,在细节上让人心头惊诧。”
而另一策展人毛卫东也对“80后”摄影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主旨作出解读:“此次展览遴选的20位参展人,大多数并非摄影专业出身,但是都以摄影作为自我表现、自我抒发的手段之一。展出的作品大都围绕自己的生活,表面看上去并没有宏大的社会叙事,但触及他们个人生活的深处,以自我的眼光看待自我,以噫语式的影像体现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而折射出当下多元化的社会状态,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艺术界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社会政治诉求的片面认识,凸现当下新一代摄影师们以视觉形式进行自我表现的新取向。”
展览海报
“80后”艺术家要维持先锋还是归顺主流?
显然,从上一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80后”摄影师的创作格调,基本还是维持在“先锋、另类”的主旨上,并没有背离我们过往对这一群体的认知和印象。但是,仅仅是保持创作的尖锐性、批判性,就足以形成“80后”艺术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了吗?这样会不会过于肤浅和表面?
可以说,“80后”新生代摄影家,本身并不缺科班出身的过硬技术,又不乏天赋灵感,但是,我们也明显感觉到,在当今摄影界、艺术界的大环境大格局下,“80后”的话语权、声势还非常微弱,不足以自成一派。人们热衷于把“80后”艺术家跟“先锋、个性”之类的标签捆绑,或者功利性地把他们的另类出格当成炒作资本,用作宣传的卖点和噱头。
南都记者从各类艺术论坛、文艺报章中搜索发现,不少艺评家、资深艺术界人士正在对“80后”从艺者的困境表示忧虑,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论调如下:“‘80后’总被视作‘先锋’的代名词,他们好像必须用另类、极端的创作方式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剑走偏锋是他们吸引关注的唯一手段———但这就走进了另一个困境:一批批‘90后’正在崛起,成为艺术界的全新势力,其叛逆性、尖锐性比‘80后’更突出,创作路线也更接近年轻、不羁的风格,而尚未在艺术圈站稳脚跟,又开始渐渐老去的‘80后’还能用‘先锋’一词自我标榜吗?他们未来的出路在哪儿?”
摆在“80后”摄影师面前的两难选择是,要么延续“杀气重重”的批判风格和无厘头的创作取向,要么接受主流价值的“招安”,收敛锋芒———对于后者,文坛、绘画界均不乏类似先例,一些“80后”作家、画家一旦成名,就迫不及待地朝主流靠拢,加入主流组织,享用主流待遇,背离了往日里人们对他们的期望。
通过“三影堂摄影奖”崭露头角的年轻摄影师是否也会面临这种危机呢?“一重影事”参展人、青年摄影家林舒与南都记者的对话中,并不排斥由“先锋”转向“保守”的可能性。“‘先锋’的姿态很夺目、很诱人,但也不见得每个‘80后’艺术家个体都必须遵循这种创作模式,更为合理的状态应当是,把‘先锋’当成一个参照体,吸取各种艺术表达方式的经验及合理性,逐步找到更符合自己创作概念的风格,不管这种风格是用‘先锋’还是‘保守’来命名。不久的将来,‘90后’就要以更为鲜活、锐利的姿态来‘接档’先锋,‘80后’可能要以一种积极建构的方式才能巩固自己的艺术地位了。”
开幕式现场
“80后”摄影家突围要从“个性化”转向“个体化”
不管是朝更激进、锐利的方向过渡,抑或是与主流艺术观合流,“80后”摄影家在当代艺术界中谋求一席之地,争夺话语权的时机实际上已经变得十分紧迫。那么,天资早慧的“80后”摄影家应当修炼何种素质,才能使艺术寿命更加持久,不至于沦为“伤仲永”?怎样才能使自己具备更高的艺术影响力?
毛卫东告诉南都记者,“80后”摄影家应当从“个性化”转向“个体化”:“本次‘一重影事’展呈现出一个可喜的趋势是,这些‘80后’摄影家的作品中,没有一篇是主题重复、视角呆板的创作,你甚至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概括‘80后’群体的创作特征。事实上,我觉得用‘先锋’、‘另类’这样的词语来概括‘80后’也是徒劳的,你根本无法统一每个‘80后’摄影师的创作观,与其说他们很有‘个性’,不如说他们很有‘个体’,因为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创作他们自己,而不是让自己的创作符合大家对‘80后’的一贯印象和描述……他们的创作林舒则认为,“80后”目前所面临的素材,不受禁忌、隐私的约束,有更广阔的选题空间,却也让艺术家的个体性质表现得更加鲜明。‘80后’艺术家应更加‘存异’而不是‘求同’。”状况,前些年“70后”也曾遭遇,但“70后”并没有急于为自己所处的年龄层争取话语权,而是静待时间沉淀:“我觉得没有必要把‘80后’艺术家的危机夸大化,按出生年代来规定一个创作群体的特征,本身也是毫无意义的,早前‘70后’作为新锐、年轻的力量出现时,同样也面临话语权较弱的困境,但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创作本身,待时机成熟、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成型之后,自然就有了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是属于个体而不是群体的。”
不过,新生代摄影家还有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来建立话语权。毛卫东表示,新生代的摄影家的话语权未必一定要体现在大段文字论述、新闻版面上,而是体现在多样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和艺术语言之中。“‘80后’摄影家对各种视觉元素十分敏感,能把各种非艺术的素材、片段进行加工整合,转化为艺术材料为作品‘添砖加瓦’。他们还把手机、多媒体和一些罕见的偷拍器械都变成了艺术创作的媒介……他们开发、挖掘新式艺术语言的贡献,已不容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