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阿尔勒国际摄影节(Les Rencontres d’Arles)在各国顶尖摄影师和摄影新秀的簇拥下度过了42岁生日。从摄影节开幕当日至9月18日,将有50余场不同风格的摄影展在阿尔勒展出,研讨会、图书签名会、幻灯片展映等多种相关活动也接连展开。
作为法国南部兼具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背景的城市,无论是古罗马时代的废墟还是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在阿尔勒俯拾即是,为摄影师展现个性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开幕展的地点选择在当地古老的火车修理厂厂房内,粗粝高大的工业化车间中,展示了历年来摄影节的海报成稿和草图,而今年的主角——一头蓝色公牛,则“行走”在阿尔勒小城的各个角落。
新生代数字摄影家凭借其变幻莫测、恣肆游离的风格,成为本届摄影节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其中既有技艺娴熟的专业人士,也不乏带着玩票性质的摄影发烧友。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更年轻,更时尚,更喜欢剑走偏锋,但也极度缺乏平衡感与清晰的脉络。这些特质,似乎正是对摄影艺术目前的身份危机的隐喻。在一系列繁复主题与游离风格的摄影作品包围中,“摄影将往何处去”成为本届摄影节的核心。这并非是一个新鲜的问题,而是摄影家对“数字化摄影”大行其道的质疑与追问。
相对于数字摄影的强势出击,“发现奖”提名倒是显得中规中矩:夕阳下的大漠黄沙在马克·卢伟德尔(Mark Ruwedel)的镜头中诗意无限;伦特·布里斯·卢森堡(Rut Blees Luxemburg)的城市日出系列散发出静谧而梦幻的气质;乔·拉特克利夫(Jo Ratcliffe)的黑白影像则是对暴力与遗忘的精彩重述;而大卫·霍洛维茨(David Horowitz)的足迹遍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线,阐释了大地艺术的真谛。
此外,本次摄影节主打的墨西哥摄影“节中节”板块为人们奉上了惊喜。“摄影与革命”及“格里希拉·伊图彼得(Graciela Iturbide)回顾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前者汇集了曼努埃尔·拉莫斯(Manuel Ramos)、萨比诺·奥苏纳(Sabino Osuna)和阿曼达·萨默伦(Armando Salmerón)等人的作品,通过令人不安而又充满诗意的影像折射出墨西哥革命的别样真实。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萨默伦镜头中的南方解放军领导人埃米利亚诺·萨帕塔(Emiliano Zapata),英俊的面容与挑衅的姿态构成了摄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回顾展的主角伊图彼得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在40岁痛失爱女之前,她从未接触过相机。此后,她师从已故知名摄影师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定义了墨西哥的人像、纪实及风景摄影。黑白影像在其镜头中散发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独特韵味。
作为今年摄影展的展览之一,中国摄影师王庆松的作品展安排在市内一座建于17世纪的废弃教堂中。百米长卷环绕斑驳的石壁、肃穆繁复的穹顶,衬托出“历史丰碑”的主题,略显暗淡的室内光线更是与画面中污泥中的各种意象融为一体。
“阿尔勒也许是艺术世界最好的缪斯之一”。华尔街日报对阿尔勒的这一评价不仅是因为这座位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小城是画家凡高300多幅杰作的灵感源泉,更得自于一个叫吕西安·克莱格(Lucien Clergue)的摄影师的努力,他促成了阿尔勒摄影节的诞生,使其成为全世界摄影爱好者们的嘉年华。据组委会预计,今年的摄影节将吸引7.3万人参与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