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一张随手拍的暴雨照片一夜爆红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叶紫 2011-07-05

 

6月23日,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  杨迪/摄

    6月23日傍晚,北京迎来一场强降水,一时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一些地铁线路部分区段停运,首都机场亦有百余架航班受影响。那时人们还并不知道,这是北京10年来遭遇的最大暴雨。和往年一样的是,京城各路媒体均派出精干人马,根据经验和交通广播电台实时直播的路况信息,前往容易出现拥堵的路段进行采访拍摄;和往年不一样的是,进入微博元年之后的公民新闻报道时代这次迎来了手机摄影加微博传播的综合狂欢。

    公民报道时代,人们作为目击者,同时成为重要的新闻采集者,使得新闻采集渠道日益丰富,而微博又将有质量或者有趣味、有话题的信息呈几何倍数传播。尽管网友们调侃雨中的首都交通状况时各抒己见、智慧火花频现,但是大多数人却都不约而同地转发了一张“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成瀑布”的照片。

    画面中,一名小女孩由大人牵着小心翼翼地从地铁内的台阶走下来,暴雨形成的积水漫过了地铁站入口,逐渐汇流成股,变成“瀑布”一般倾泻而下。竖幅构图强化了“瀑布”的视觉效果,适中的快门速度恰如其分地定格了水流的状态,前景的路人使画面中各种元素的透视效果层次分明。除了由于手机拍摄的客观原因而使得照片的质量稍显逊色外,一切都堪称完美。

    这幅照片并非来自专业摄影记者的单反相机。一个名叫杨迪的23岁男孩,中刚从美国回来度暑假的留学生,在被眼前一幕惊呆了的同时,下意识地拿起了一款2009年款诺基亚手机,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完成了摄影记者应该完成的一切。

     “确实是因为场面太震撼了。有强烈的想和人分享的愿望。”杨迪随手把照片发到了朋友们常相聚的qq群,一个爱玩微博的朋友黄琰很快看到了,于是这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于当天17时04分通过微博发布,短短几分钟内,转发就达到了上千条。观看者中,就有中国日报的图片编辑,他们凭借职业敏感,感到这是个不可复制的瞬间,是一张一定需要争取的新闻照片。“你很难想象在那个地方(地铁)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这是一个让人目不转睛、无法拒绝的画面。”中国日报新闻图片中心外籍图片编辑、资深摄影记者迈克尔·保罗·富兰克林这样说。

    中国日报在图片转载使用方面有一套成熟的操作体系,特别是在图片提供方可能是非专业图片代理机构或媒体,而是自由摄影师或普通民众的情况下,更有严谨规范、职业具体的处理流程。尽管需求迫切,且从微博上可以下载到质量基本合格的图片,中国日报的图片编辑却坚持一定要找到作者,了解图片拍摄经过,确认图片的真实性,并且得到图片转载的授权。

    通过筛查,他们找到了图片的原发微博地址,抱着“试试看,但是一定要试”的态度,给昵称为“水葆拉”(黄琰)的博友留言,包括真实的姓名、电话、邮箱、单位以及照片用途、稿费支付标准、版权归属,等等。“你们是第一家联络我的媒体,是你们认真的态度打动了我。”黄琰这样说。

    经过双方对于诸多细节信息的核对和彼此认可,中国日报新闻图片中心在19时15分左右通过邮箱得到了杨迪用手机拍摄图片的原始大图。19时30分,图片经过外籍图片专家的处理后,与中国日报记者、新华社、外通社和通讯员拍摄的十几张相关图片一起摆在报社值班编委和版面主编的面前。

    次日,这张图片以竖幅四栏的面貌出现在CHINA DAILY的头版头条。与此同时,照片通过中国日报社亚洲新闻图片网发布之后,被一些海外通讯社竞相转载。

     图片拍摄者杨迪由于暴雨,6月23日23时许才回到家中,上网一看,才知道短短几个小时内,他随手拍摄的这张手机照片被众多通讯社和图片网站采用,并随着当天暴雨的报道被数百家网站转载。至于在微博上被转发的频次,因为有不同博友从原发者“水葆拉”处截取原图再自行转发的原因,已经无法得以统计。单纯从“水葆拉”的微博处转发的已达3.6万条,评论5642条。

    6月24日一早,这张图片登上了不少媒体的头版头条。面对网络转载的狂轰乱炸和传统媒体铺天盖地的使用,逐渐从兴奋中清醒过来的杨迪意识到刊发该图片的数十家传统媒体和网站中,只有中国日报与其联系并署名为他本人。而在图片被转载的12小时内,除了中国日报和另外一家媒体外,其他使用了这张图片的媒体,都未跟他作过任何联系。“我当时才感到自己拍摄的图片可能被侵权了。”杨迪说。他首先给某媒体打电话询问此事,要求自己的署名权和稿费,并得到了该媒体的诚恳道歉和稿费承诺。

    令人遗憾的是,此时已有太多家媒体使用了这张没有署名和真实来源标注的照片,而这个时候再去一一核对无疑太不现实:一方面杨迪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媒体使用了这张图;另一方面,一家一家打电话过去要求署名实在非常耗费精力,而杨迪在国内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

    6月24日下午,杨迪到中国日报取得500元稿酬。拿到头版照片是自己拍摄并得到署名的报纸,小伙子心情好了不少。讲起当天的经历,他笑称:“完全是各种巧合。”他坦言,自己平时并不爱好摄影,也很少用手机拍照,这次的事件让他有了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这是自己距离新闻事件最近的一次,他不仅是亲历者更成为了记录者和传播者。“以后发现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也一定会及时拍摄下来。”

    延伸阅读:图片高度消费背后的版权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