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漫步草场地,体验不一样的摄影节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未知 2011-05-03

    4月23日,北京草场地,午后的阳光照亮一片新绿,“第二届草场地摄影季——阿尔勒在北京”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揭开序幕。30余场摄影展览、上百位摄影艺术家的作品,让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的青年摄影师各得其所。

    过去40年来,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是国际摄坛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摄影节之一,时光的洗练使这一活动成为摄影界的一大盛事。2010年,这一盛事首次来到中国,与思想手计划、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发起的草场地摄影季结下为期3年的合作。

    作为2011年“中法文化之春”项目的组成部分,今年,阿尔勒为中国带来了2010年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发现奖获得者“塔伦·西蒙:无辜者”等展览。而颇具历史感的是,吴印咸的《呐喊》、夏永烈的《路灯下的宝贝》、张海儿的《人体》等23年前远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展出的中国摄影家的珍贵作品,这次也亮相于“阿尔勒1988——中国主题”展上。

    除了来自阿尔勒合作项目的“舶来品”,草场地的其他影像活动同样异彩纷呈。4月23日至5月1日摄影季开幕周期间,草场地各合作画廊和艺术机构相继举办展览、专家见面会、讲座、晚间音乐会、幻灯放映等活动。摄影季将于5月31日落幕。

    或许不解的大奖结果

    摄影季开幕式上最受瞩目的要数三影堂摄影奖结果的公布。2011年的三影堂摄影奖吸引了200余名摄影师参加,经过初选,20名摄影师参加了最后的角逐。经投票和最后审定,女摄影师陈哲凭借《身体/伤痕系列》获得三影堂摄影大奖,以《素歌》表现怒江基督徒的骆丹获得美国特尼摄影基金奖,来自杭州储楚的《物非物——果实》获得日本资生堂年度女性摄影师奖。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为此组成了由5位专家组成的终审评选小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弗朗索瓦·赫伯尔,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策展人莎拉·梅斯特,中国摄影批评家顾铮,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馆长、摄影家细江英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

    位于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现场,大奖得主陈哲的作品面前人头攒动,不仅由于她赢得了8万元高额奖金,还因为她的作品画面多是身体的伤口,展现了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或许让人觉得“刺目”。这些作品一度使她成为整场展览的热点话题,很多观众也诚实地表达出对这样的作品赢得大奖的不解。

    针对这一问题,细江英公指出,自己选择陈哲的作品更多是因为其中的那种真实、那种力量,展示了在这个社会中那些精神上、身体上有疾病的人的心理状态。这样的解释显然并不能满足对结果持有怀疑的人们,更有人提出,以话题优先、仿佛要彰显中国摄影“开放性”的标准并不能真正衡量出作品的高下。争论还在继续,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种的作品样貌的出现,更多样的表达方式被提倡,恰是切合了获奖作品展“万相”的名称。孰是孰非,也许真的还要“功过自待后人说”了。

    或许不同的专家见面

    摄影季吸引了各地摄影师跋涉而来,一部分是为了观看作品展览吸取营养,而另一部分则是看中了摄影季的另一重要环节:专家见面会。

    专家见面会是促进摄影师与专家交流沟通的重要部分,在国外已有不少成熟范例,继2010年成功举办后,摄影季主办方再次邀请摄影画廊展馆策展人、摄影批评家、摄影杂志主编、知名摄影家组成的专家团来解答100位摄影师的问题。

    今年的专家见面会一改上届专家会见摄影师集中、数量多的问题,每位专家每天只见8位摄影师,且分上下午,提供了休息时间,使专家在观看作品之余能有时间体会和消化自己的观察,也可以更充分地给出摄影师意见。此次参与见面会的国内摄影师水平普遍提高,隋志杰、张晓等都是近年来在国内外不断斩获奖项的青年摄影师。从他们工艺精细、制作精良的展示作品来看,这些摄影师对见面会的重要性都有了充分认识,在获得建议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在众多摄影界知名人士面前“一展拳脚”。而更有谐趣意味的要数现场流行的这样的一句形象描绘:“国内看西医,国外看中医”,国内摄影师多选择见国外专家,而国外摄影师则青睐国内专家。虽说道理上还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但大部分摄影师还是单一地选择全部国内专家或者是国外专家,很少会因地制宜、有意识地主动选择对象。这种目的性极强的见面会也成为当下年轻摄影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见面会不仅是一个推广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应该是一个发现自身摄影问题的时机。

    或许不限的影展面貌

    面对这样密集的影像盛会,也许不少观展者都会有眼花缭乱之感,除了阿尔勒摄影节主办方带来的经典之作,草场地、798艺术区等的合作空间也都启动了诸多摄影作品展。日本摄影名家细江英公的《写真绘卷》和山本昌南的《川》,中国摄影师史国瑞的针孔摄影作品《风·景》,法国爱丽舍美术馆带来的集自30多个国家、80多位年轻摄影师的《继往开来2》,展示非洲摄影历史的《非洲:你看我,我看你!》,尤金·阿切特原作展《旧梦巴黎》等,都是其中的亮点,吸引了不少关注的目光。

    但细细打量草场地摄影季两届以来举办的主打影展活动,很难不让人感叹摄影季口味多偏“日系”。虽说是“中法文化之春”项目的组成部分,但无论是首届隆重推出的嘉宾森山大道、荒木经惟,还是此次来到北京的细江英公、山本昌南,无一不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日本摄影名家。这当然与身为三影堂创办者之一的映里来自日本不无关系。得此机会与“国际大牌”亲密接触自然使中国摄影人受益良多,但当这些嘉宾逐渐成为评审席、见面会上的常客,我们还是会对不同国家看待摄影作品的不同认识保持一份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为自主发展起来的草场地摄影季,其独立性和自由度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年一度的摄影季,新锐得以崭露头角,经典得以重温。可能真的有如一些摄影专业人士所言气氛大于作品,但让更多人得以机会关注、理解摄影,给摄影人一个相聚交流的机会,也许未尝不是好事一桩。摄影季还在进行,草场地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