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一张摄影作品是这样诞生的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叶紫 2011-04-20

  对于摄影人来说,每张作品都是心血的结晶,都要经过反复的琢磨与尝试,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作为观者,我们每每看到的是一张照片的呈现结果,至于其拍摄与构思是怎么回事儿,作者又是如何现场操作的,往往很难得而知之。春日的江南小镇,记者得以见到了一幅并不那么显眼的摄影作品,从联系拍摄对象到构思再到现场操作的全过程,从中真正体验出摄影人的匠心与真心——一张摄影作品是这样诞生的。

    4月11日,天气并不好,春雨时降时歇。

    当天下午,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韩桥村的一个普通院落里,年近七旬的村民小组长杨保头站在院子当间,看着一群并不那么熟悉的外地朋友将自家的大件家具、家用电器甚至锅碗瓢盆等一件件往仍浸湿着雨水的院子里搬。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伴着杨保头和倪爱娣老两口居住的三女儿刚刚跟他们生了些气。这个有些“突如其来”的行动,一方面引来村民围观,另一方面也让其家人有些接受不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编辑、摄影师马宏杰一边指挥着大家从屋里往外搬东西,一边仍时不时地做做带着些犹豫的杨保头的工作。杨保头是村里流传了成千上百年的民俗表演“跳五猖”的带头人,他曾把队伍带到一些大城市表演。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杨保头比家人表现得镇定,也似乎能够理解这位交往才两天的摄影师朋友的心意。

    马宏杰是到高淳参加一项摄影采风活动的。在众人皆拍的环境中,他的相机快门启动较少,从赶到桠溪镇这个国内唯一的“国际慢城”之后,尤其是看了“跳五猖”表演之后,为自己长期进行的“家当”选题拍一幅照片的愿望便在他心底滋长起来。

    天气变化无常,让帮助他安排拍摄的高淳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叶琪华不时地说出“怕有遗憾”之语,但当天下午雨一停,马宏杰立马坚定信心,一定要去拍摄。原来计划到一家企业采访的新华社江苏分社摄影部主任杨磊及中国日报等媒体的记者都改变计划,陪着马宏杰驱车赶往韩桥村。

    在此前一天,马宏杰原本锁定的被摄对象是一位“跳五猖”的演员及其家人,但通过沟通发现,可能杨保头的家庭更具典型意义。

    “家当”是马宏杰多年坚持拍摄的一个选题,其拍摄方法是将普通一家人的所有日常用品搬到其居所的外边,以居所为背景,将这些“家当”和这家人全部摄入镜头,成就独特的环境肖像照。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通过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公开选拔图片编辑,马宏杰通过与几位同道中人的竞争,最终脱颖而出,当时的考题便成了他永久的专题。他曾与同台竞争的摄影师黄庆军一起在北京展出过《家当》专题,但他更想以自己的努力成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摄影项目,在自己的《耍猴人》《买媳妇》等选题之外,适时再出一本画册。

    见证和参与了这张照片拍摄过程的摄影同行们都很兴奋。在马宏杰的指挥和调配下,大家七手八脚又小心翼翼地帮着杨保头一家“搬家”。

    马宏杰很细心。院子里有些杂草或不整洁之处,他拿一旁的塑料布盖上;一个很具江南农家传承的条案,光其摆放位置就调整了四五遍;所有家当是按照前低后高、错落层次摆放的,经常得左右或前后互换位置;连被褥都要拉出来放到床上,杨保头配合着又拍打了一番;各种用具的摆放搭配完全听当地人安排,这是个具有民俗意味的活计,不能瞎摆弄;腊肉挂在晾衣物的铁丝上是为了显眼,新鲜的青菜放到篮子里是为了突显生活的质朴;直到一屋子的东西将小院布了个满当当之后,马宏杰仍不忘从屋檐下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农具拿出来一一摆放整齐…

    在这个过程中,马宏杰的玛米亚相机早已固定好了位置。为了有开阔视野,他还将三脚架升到最高,自己则拉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拍摄。摆弄一会儿“家当”,他便站上椅子通过取景框审视一下,再做调整。

    杨保头的“家当”都在院子里摆放到位了,马宏杰才把老两口请到中间早已留好的位置。杨保头刚满周岁的外孙女也在反复比较中,从倪爱娣的怀里被马宏杰抱着,放到画面前方的童车中。

    马宏杰站在椅子上,指挥着杨保头一家人的视线,被放到童车里的女婴的视线则需要其他朋友引逗。相机里装的是柯达120正片,一会儿工夫,一卷便拍摄完成。换同样的胶卷再拍一卷,再换富士120负片拍摄两三个胶卷。

    本以为拍摄过程将要完成时,他又一次要求杨保头穿上“跳五猖”的行头,再将按照先正片、后负片的顺序拍摄完五六个胶卷。经过二三十分钟的折腾后,马宏杰还不忘自己再次站在“家当”中,与杨保头一家拍下一张工作照。

    当摄影界的朋友开始帮着杨保头往家里搬东西时,马宏杰则把杨保头两口子拉到一旁,反复讲明拍摄用意,并拿出事先拟好的肖像权合同等文本,请杨保头阅后签署。随后,他自掏腰包,向杨保头一家支付肖像权使用等费用,以保证这幅照片在未来的传播中不致引发相关纠纷。

    一切再次复归原位,马宏杰又拿出笔记本,开始对他们进行采访,让老两口签下名字,并记下了他们的出生日期,生活地点,家庭年收入,粮食产量等诸多信息。

     临走时,马宏杰还不忘专门要下杨保头一家的联系方式,承诺着回京后将为他们寄上自己拍摄的照片,让这张照片成为这户江南普通人家永久的留念。

    只是,在这个现场拍摄的诸多照片中,马宏杰会选出什么样的场景进入自己的专题摄影集,我们不得而知。(文/柴选)

    一次见证的几点联想  ● 王显 

    说起来,马宏杰的拍摄方法并不新鲜,早在数十年前,美国《国家地理》就用类似手法拍摄过不少选题,德国《地理》杂志也有类似的摄影项目。即使放眼国内,马宏杰曾经的“竞争对手”黄庆军等也有拍摄,何况这样的拍摄手法与近年来诸多摄影家操持的环境肖像也并无二致。尽管如此,这样对于一张摄影作品诞生过程的见证,还是能给摄影界的朋友们一些联想。

    其一,拍什么不重要,怎么拍和拍成什么样更重要。家庭留影式的摄影项目很流行,让一个人或一家人集中起来站在堂屋、卧室甚至院子里拍张角度不错、曝光到位的合影的方式已很流行,但像马宏杰这样的拍摄方法毕竟国内不多。他通过拍摄不同样本,最终形成的是一组中国人当下生活的现实图景。对于这种目的,他的拍摄方式无疑简单而实用。

    其二,不怕重复别人,关键在于坚持。无论是国外的媒体操作,还是国内的同行竞争,马宏杰应该都不会将其当成假想敌或者予以回避,他只是在做自己的项目,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选题。用舶来的摄影方式嫁接中国式选题,本身就值得肯定。于工作任务之外的这个自选动作的坚持,更值得效仿。如果每位摄影人都能找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摄影选题和与之相匹配的好的摄影方式,也就不会有大量重复的影像产生,也就不会仍有人不知道该如何拍了。

    其三,摆拍与抓拍,不应该成为纪实性影像的一种纠结。马宏杰拍摄的照片是纪实的么?同样方式拍摄的肖像摄影作品是纪实的么?相信多数人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他的摆布不是制造假事实,而是用一种超乎想象的手法来展示真实的生活图景,只不过这个图景经过了摄影师主观的构思甚至是打破常态的行动。从目下的情况看,摄影师在拍摄中的主观参与,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传播手段便捷的情况下,或许隐藏在瞬间背后的那些类似“搬家”的工作,或许恰恰是摄影区分其他媒介的独特之处。

    其四,摄影不再是面对一个场景按下快门那样简单。摄影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摄影师自己的参与和创造,需要通过别具匠心的方式制造场景,还原想象。有人说,类型化的拍摄和通过摆布的场景表达观点是摄影时下最流行的两种趋势,仔细想想也有道理,类型化能保证选题的丰富和完整,摆布是为了从单纯见证中脱开,通过影像手段更多地表达观点。即使从传播效果来看,那些超乎生活现场的荒诞景象,也易于吸引公众的视线。

    ……

    对于拍摄过程的观察和解析,可能对每位摄影人的实际摄影操作都有参考价值,只是各自理解不同。谁都明白,过分注重照片意义解读的摄影评价,恰恰忽略了摄影作品中最重要的拍摄者的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