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摄影报道何以做到“一言九鼎”

来源:中国摄影报 责编:叶紫 2011-04-19

    开罗街道上亲吻士兵的老妇,日本地震中倒塌的房屋,班加西医院里血淋淋的尸体和残肢断臂……这些由手机或数码相机拍摄的影像通过推特(Twitter)、面书(Facebook)等网站,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远离战火与灾难的普通人,依旧被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

    随着新兴媒体工具与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来自危机现场的冲击画面转瞬间就可以直接出现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电脑与手机上。社交网络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即使我们对技术并不在行,也无关紧要。然而此后,关于新兴媒体工具在此类全球危机中是否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的争执一直未曾停歇,尽管其在记录事件进程中的角色却无人质疑。社交网络所起到的联系作用既能成为一种观察手段,帮助我们了解不允许记者进入的利比亚等国或震后无法保持正常通信手段的海地等地区的实际情况,也可能在拥有技术实力的独裁者手中成为一种监控手段;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骚乱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历史性时刻。

    但这些却不能掩饰新兴媒体给报道摄影带来的挑战。近日,美国的一本主流杂志《亚特兰大》在其四月刊上针对社会媒体中的照片在不断的关注与转发中的误读和片面化现象刊载文章。类似的问题可不是美国或伊朗一家独有,借鉴该文,可以让业界同行探讨新兴媒体在中国与日俱进、蒸蒸日上的当下,在一图胜千言的时代——互联网传播改变着媒介形式,照片在转发和关注中被误读摄影报道何以做到“一言九鼎”?

    一样的起跑线,不一样的“奇兵”

    新兴媒体带来的技术优势让报道摄影师与冲突现场未经训练的拍摄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摄影爱好者还是专业摄影师,都可借助社交网络平台迅速将自己的照片公之于众。新闻机构在已有技术手段外,发现了图片报道的全新空间。

    美国新闻机构所使用的报道图片大多来自美联社、路透社、盖帝图片社三家机构。美联社摄影部主任圣地亚哥·里昂(Santiago Lyon)表示,“Twitter是很强大的工具,能帮助新闻机构掌握事件的潜在发展状况与动向。每当出现突发新闻,我们都会主动在社交网站如Twitter、Facebook等寻找图片线索,进行关键词搜索、浏览。美联社内部有相当稳健的机制鉴别并寻找市民记者,有专人负责与他们联系。这个专门机构的工作包括信息审阅、确认使用、交叉对比、参考鉴定等。”

    拍照功能的手机将每个普通见证者都变成了潜在的摄影记者,成为大新闻机构的奇兵。里昂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阿拉格瑞(Alaguri)是利比亚班加西的普通市民,2月中旬西方记者刚进入利比亚时,他就已经成为美联社在那儿的线人。“一个住在班加西的家伙上传到网络很多照片,我们跟踪查找到他的Facebook账号,与他取得联系,并询问相关问题,查实他的身份,进而得到他照片的使用许可,并雇佣他为我们工作一段时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没有任何影像资料从利比亚传出时拿到独家资料。这次报道我们领先于所有竞争者,这些照片遵循最传统的报道方式,真实可信,来源确凿。”

    棘手的版权问题,嘈杂的报道“房间”

    照片的来源与验证通常是个大问题,其出处与上下文环境往往在不断转发与分享中丢失。如果决定使用这些照片,新闻机构如何才能确保他们联系的对象就是摄影师或图片的版权所有人?如何据此安排照片的分发销售,这其中是否又涉及经济问题?确定照片的原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里昂表示,“社交媒体就像一个嘈杂的房间。层层转发之下,最早发出这些消息的账号和缘由已难以考证。”

    2010年海地地震后,版权问题让法新社与盖帝图片社如坐针毡。摄影师丹尼尔·摩尔(Daniel Morel)在他的Twitter和Flickr上发布了一些来自震后太子港废墟的独家照片,照片随后被一位名叫利桑德罗·苏尔诺(Lisandro Suero)的多米尼加人盗用并发布到“推特图片”(TwitPic)上。法新社、盖帝与苏尔诺签署照片使用协议,并向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等主要新闻机构提供了这些照片。2010年12月,摩尔在联邦法院提出针对法新社和盖帝图片社的版权侵犯诉讼并获得一审胜诉(详见中国摄影报2010年12月24日3版)。里昂认为“新闻机构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这是他们败诉的关键。无论照片内容多么诱人,我们在使用它们之前也一定要找到正确的版权持有人。”

    来源考证给将新兴媒体视做信息收集来源的媒体人造成了一些技术和法律上的问题,但他们需要面对的核心依旧是摄影报道与危机报道中的道德与审美问题。政治冲突与自然灾害能带来大量的信息资源以及如潮水般的原始影像资料,预算有限的新闻机构也许更倾向于使用事发当地公民记者提供的内容,但这些影像往往并不具备报道摄影应有的叙事能力,而这正是摄影报道的核心价值所在。

    讲述的故事>记录的瞬间

    成立于2006年的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Pulitzer Center for Crisis Reporting)是一家为全球性危机事件报道提供资助的独立机构。它重视全球性新闻报道的系统性与长期性,将聚光灯投向很多经常被忽略的话题,其中包括:饮水与食物安全、反同性恋行为、动乱地区的妇女与儿童状况等。机构负责人娜莎利·爱普怀特(Nathalie Applewhite)表示:“普利策所谓的‘危机’与通常意义中的危机有所不同。我们所谓的危机并非不包括地震、洪水等突发危机,但我们更加关注长期性政治、经济危机的前因后果及其根源。新兴媒体在突发危机报道上占有优势,但在长期报道上则不一定。相机数量无关紧要,报道叙事才是重点。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媒体空间,需要艺术眼光独到与报道经验丰富的摄影师。”

     爱普怀特以安德烈·兰博森(Andre Lambertson)为例说明长期摄影报道的质量要求。兰博森是一位在纽约工作的摄影师,2010年海地地震发生后他前往太子港记录当地的艾滋病病毒扩散状况。当年8月兰博森在普利策中心网站的启动项目网页写道:“据海地政府估算,地震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VRs)的海地人约有24000名,而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数据,夏天继续接受治疗的人不足40%。成百上千的HIV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居住在安置流民的帐篷城里,免疫力低下与高温降雨使得他们无力抵抗疾病……”正如爱普怀特所说,“以叙事为目的的照片不哗众取宠而实事求是”。兰博森的作品反映了有价值的摄影报道应具备的品质。

    “我们希望看到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爱普怀特说,“一时冲动拍摄的照片和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并不值得我们回头学习,更不可能从中挖掘更多的内容。海地与刚果发回的事后摄影报道,讲述的故事远大于事件发生时记录的瞬间。”

    新兴媒体当道,报道摄影借力

    在新兴媒体的图景下,传统摄影报道应该何去何从?“未来可能真的很悲观”,爱普怀特认为,“新闻机构对于埃及的那些快照非常满意,他们并不认为非得需要专业摄影师富有内涵的作品不可。”她还提到,来自大众的内容可作为专业摄影报道记者的作品补充,正如美联社或路透社所做的那样,而报道摄影师和新闻机构则可将精力放在新的方向上。“公民记者和博客们很显然是第一手消息的最重要来源”,爱普怀特与美联社的里昂观点类似,“但在公开这些内容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证信息来源,确保信息所包含的故事与实际发生的故事一致。”

    普利策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信息考证尤为敏感。突发事件中所涉及的信息考证远非美联社、盖帝图片社、路透社等各大新闻机构重点关注的版权与相关法律问题那么简单。一幅缺少来龙去脉的照片对事件发生地区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普怀特强调,“人们总相信一图胜千言,殊不知照片也会说谎。拍摄者们出于内心的价值倾向会选择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这是大新闻机构需要格外注意的。”

    某些机构对于新闻报道的限制、篡改只是一方面。社交网络快节奏运行造成了信息验证另一方面的问题。来自冲突地区的照片往往容易让人误解,并引发暴力冲突。“盲目分析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印象与信息”,负责普利策中心外部事物处理的杰克·诺顿(Jake Naughton)表示,“也许我们只需要30分钟就能纠正这个错误,但半个小时已经足够冲突地带天翻地覆,特别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里。”

    信息来源的模糊与不确定、照片内容的短视与粗糙都是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缺点,但专业媒体工作者与新闻机构同样也看到新的媒体技术为摄影报道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社交媒体和很多其他工具一样,本身并没有好与坏的区分。使用得当,它就能帮助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当血腥镜头留下的短暂刺激从晚间新闻淡出后,社交媒体依旧能保证观众对于饥荒、灾后重建、生态环境退化等长期性问题的持久关注。

    “社交媒体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保持人们对某一项目的长时间关注”,普利策中心新兴媒体策略分析师毛拉·扬曼(Maura Youngman)解释:“有时我们所报道的内容在几周后就会失去新鲜感,人们不再关心故事的继续发展。而新兴媒体与社交媒体能将报道的整个过程呈现在人们面前,促使他们持续关注并享受我们提供的信息。”

    如何协调新兴媒体图景下技术现实与纪实摄影实践中审美需求、道德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报道摄影师们所面对的真正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年代比现在更需要专业的报道摄影师,”诺顿说,“当代新闻界对摄影作品的画面与审美品质的追求正迎来真正的复苏,人们重新意识到摄影作品之美,也意识到摄影师应该是故事的讲述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在新闻发生现场拍照片的人。”

    过去3年里,新兴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收集工具已经浴火重生。与普利策中心类似的机构正在尝试将新兴媒体工具与传统报道结合在一起。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们开始借助社交媒体提供的沟通渠道与当地摄影师们合作完成摄影报道,而新兴媒体工具也能更加有效地将他们的成果公之于众。如何在高速运转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保持作品的审美品质,同时应用新技术接触更多受众,需要我们在进行摄影报道时引起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