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纪实摄影经典——石少华镜头中的地道战
石志民
在地道交叉口的游击队员,冀中,1943年。石少华 摄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中,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其中,冀中军民所开展的地道战,以其独特的战略智慧与顽强的战斗精神,成为抗日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游击战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少华以敏锐的洞察力、精湛的摄影技艺,用镜头捕捉地道战中的一个个珍贵瞬间,其镜头下的地道战系列摄影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那段烽火岁月,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纪实摄影历史中的经典之作。
打破“囚笼”:地道战的战略意义与摄影记录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华北平原推行“囚笼战术”,妄图通过构建密集的碉堡、据点与交通线,将抗日力量分割包围、逐步蚕食。然而,冀中军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地开展起地道战。原本平原易攻难守的劣势,在军民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探索实践中,转化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地道战犹如一把利刃,直插日军“囚笼战术”的心脏,为抗日斗争开辟了新的局面。
地道洞口在哪里,冀中,1943年。石少华 摄
时任冀中军区摄影科长的石少华,深入冀中大地,用相机记录下地道战中的点点滴滴。这些摄影作品,是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呈现,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见证,它们向世人展示了冀中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
结构完整:立体化呈现地道战全貌
在石少华的作品中,地道战的全貌以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他用摄影语言构建起一座关于地道战的“影像博物馆”,让今天的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地道战的独特智慧。
从地下设施来看,石少华的镜头深入地道的每一个角落。地道入口,或隐藏于神龛之后,宛如一个隐秘的门户,等待着抗日力量的出击;或藏身于可移动土坯墙之后,看似普通的土坯墙,实则暗藏玄机,稍作移动便可露出通往地下的通道。这些照片充分展示了地道口的隐秘性和多样性,让人不禁感叹冀中军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年画后面就是地道洞口出入口,冀中,1943年。石少华 摄
地下医院,是地道中一处充满希望与温暖的地方。昏暗的灯光下,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为受伤的战士进行治疗。这里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有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石少华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幕,让后人看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人性光辉的闪耀。
可供军民藏身和生活的空间,虽然狭小简陋,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墙壁上挂着简单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地上摆放着简陋的床铺。军民们在这里休息、交流,为下一次战斗积蓄力量。石少华通过镜头,记录下这些生活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军民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四通八达的地道岔口,犹如一张巨大的交通网,将各个地道紧密相连。照片中,游击队员们在岔口间穿梭自如,他们熟悉地道的每一个角落,能够根据战况迅速做出反应。这种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结构,为地道战的灵活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地道战“地下藏”的战术精髓。
地上出口、地上工事和隐蔽枪孔等地上战斗工事,同样在石少华的镜头下得到了生动展现。地上出口巧妙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敌人发现;地上工事坚固而隐蔽,为游击队员提供了良好的射击位置;隐蔽枪孔则如同一只只锐利的眼睛,时刻注视着敌人的动向。这些照片,清晰地呈现了地道战“地上打”的战术特点,让观众看到了游击队员们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发起攻击。
上房的木梯,连接着地面与房顶,成为游击队员们快速转移的重要通道。在房顶上运动的游击队员,身姿矫健,他们利用房顶的高度优势,观察敌情、发起攻击。房顶上的战斗工事,与地上的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与进攻体系。石少华通过镜头,将这些场景一 一捕捉,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地道战“房上攻”的立体化作战模式,让观众对地道战这一独特的战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游击队员由地道转上房顶,冀中,1943年。石少华 摄
细节清晰:微观视角下的地道战特质
石少华的作品不仅在宏观上完整呈现了地道战的全貌,更将微观细节通过一个个细腻的镜头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能够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
守护在地道口的游击队员的照片,充满了细节的力量。照片中,游击队员神情严肃,他们利用地道口的翻板和沙袋,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翻板可以灵活地开启和关闭,阻止敌人的进入;沙袋则堆积在地道口周围,起到缓冲和防护的作用。这些细节,生动展示了游击队员如何抵御敌人的灌水和毒气攻击,让观众看到了他们面对敌人时的机智与勇敢。
在地道岔口的游击队员一图,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道的结构。照片中,游击队员站在岔口处,周围是错综复杂的地道通道,他们仿佛是这张“地下交通网”的守护者,时刻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这张照片,清晰地呈现了地道内部复杂的结构,让人对地道战的灵活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由普通民房构建的战斗工事,也是石少华镜头下细节展示的重要部分。墙壁上的枪口,看似简单的一个小孔,却蕴含着巨大的威力。它可以让游击队员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隐蔽在破民房里的工事也极为巧妙,照片中破旧的民房看似摇摇欲坠,内部却隐藏着强大的战斗力量。这些质朴的图像展现了纪实摄影在记录历史真实方面的独特价值。
案例典型:
杜伦亲历地道战的历史见证
在石少华的地道战系列摄影作品中,杜伦亲历地道战的照片无疑是极具典型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之一。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杜伦在地道中的惊险时刻,更见证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无畏与伟大贡献。
杜伦亲历地道战,冀中培里村,1944年。石少华 摄
杜伦是美军观察组的成员,也是美国战略情报局(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身)的情报人员,核对八路军信息是杜伦冀中考察的任务之一。他对“八路军游击战”持怀疑态度,然而,一次意外的地道战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1944年1月22日凌晨,得到情报的日军突袭了杜伦所在的任丘县皮里村。杜伦虽然已经进入地道,但日军通过杜伦遗留在炕上的相机和笔记本锁定其位置,逼迫房东娄大娘供出地道入口。面对威胁,娄大娘遭日军砍断四指仍拒不屈服。
在地道中,杜伦目睹了八路军如何破解日军“水攻+烟熏”组合战术。当敌人施放毒气时,八路军战士用棉衣堵住洞口缝隙,配合通气孔自然排出;当敌人进行水攻时,八路军利用地道的储水井和导流槽,把水流引入支洞。这些照片,生动记录了杜伦在地道中紧张地观察战况的情形,让观众感受到了地道战的残酷与激烈。
经过12小时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援军赶到,日军仓皇而逃。杜伦是唯一 一个亲身经历了冀中地道战的美国军人。他在地道中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也经历了对八路军的游击战从怀疑到信服的转变。当他回到延安时,美国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已经被立场右倾的赫尔利所取代,“不许说共产党好话”成为美军观察组的政策底线。杜伦因在地道中的经历被“封口”,但其日后写给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的秘密报告,却真实、公正地反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曾有外国学者质疑过杜伦亲历地道战的真实性,石少华超过11幅的照片,不但记录了杜伦在地道中所目睹的战斗过程,而且记录了杜伦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出发到战斗结束后的整个过程。这些照片,组成坚实的证据链,成为地道战历史中极具说服力的典型案例,不容置疑地回击了那些质疑声。
经典永存:地道战摄影作品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地道被称为抗日战争中的“地下长城”,是中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创举,而石少华的摄影作品,从历史价值来看,成为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的重要资料。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地道战的战略战术、战斗场景以及军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素材。通过这些照片,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感受到冀中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爱国精神。
石少华镜头中的地道战系列摄影作品,也是抗日战争历史中艺术实践的珍贵结晶。它们结构完整、细节清晰、案例典型,不仅是中国纪实摄影历史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