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影像要有作品感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杨宏斌 责编:Lee.W 2025-08-07

摄影家傅拥军认为,影像要有作品感。这是从事摄影教育多年来,他对学生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作品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种对影像的专业既视感,也是对影像的艺术直觉,更是对影像的整体评价。反映到摄影师身上来说,就是创作态度、专业高度和价值纯度。

影像的作品感,需要创作态度。如果选题、题材、主题和技术等都好,但未能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快门,未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被拍对象,未能认真地做好创作前的各项准备,产出的影像很难有作品感。创作态度首先是在摄影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强化学科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调查研究实战能力,找到创作突破有效路径,形成科学管用创作方法,让观者在影像的呈现面前,感受到兴奋之情、人性之美。

影像的作品感,更需要专业高度。专业高度是衡量摄影师对作品的全过程把握和全流程创作的控制尺度,既包括技术掌控的“精准度”和“自由度”,又体现在掌控现场的影像创造力和感染力;既有主题思想的穿透力和富有意味的价值感,又有作品的辨识度和情感的共鸣度;既有宽广的创作视域,又有精细的叙事视角;既要扎根生活向下探源,又要向上反思现实。摄影人的专业高度意味着要把解决好“为人民创作”作为初心,立足于一域一地、一人一事、一行一业善思深耕,把作品拍得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

影像的作品感,还需要价值纯度。摄影作品的价值除了技法、语言、形式、风格和拍摄数量,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其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成熟的摄影作品,除了要重视完成度外,还要萃取作品的价值纯度,确定影像表达的主题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剥离影像表面的形式、技巧和修饰,让思想价值抵达影像的核心,使小小的影像能够承载起巨大的思想、情感和信息含量,再通过影像的细节、情绪、氛围和瞬间性等方式,获取影像的价值纯度,向世人传递出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觉能量。

影像要有作品感,并非要把照片捧着、抬着、端着,而是要从影像的社会历史文化维度,对影像形成陌生化、体系化和传播化的观感。唯如此,好的影像好的作品才会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