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钱塘江畔,暑热正盛,却挡不住一群用镜头丈量浙江乡土、记录时代脉动的影像创作者的热情。近日,由浙江省摄协、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联合主办,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办事处、钱塘区摄协承办的“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主理人交流会”在杭州市钱塘区河庄街道举办。来自浙江省11个设区市相关战队的主理人、活动导师及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带着半程征战的影像成果与思考,共同为2025年度这场聚焦浙江乡村人文之美的视觉盛宴注入强劲动能。
主理人会议交流中 朱晟 摄
下午,会议室迅速被“专业氛围”填满。长条桌上,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投影仪已就绪,空气中弥漫着对即将展开的深度交流的期待。浙江省摄协主席王小川表示:“‘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对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辉煌成就和新时代乡村蝶变的深度影像书写。”王小川说,此次“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正是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记录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作为摄影工作者,肩负着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浙江声音的使命。期待通过“摄影马拉松”这一形式,搭建交流平台,孵化更多扎根乡村、服务群众的摄影品牌项目。
本次交流核心直指创作本身——对已提交的“必选题”作品进行集中观摩与修改。当一幅幅反映浙江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美图片投射在大屏幕上,会场瞬间安静,只剩下快门模拟的点击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浙江省摄协顾问裘志伟担任本次活动的主讲,他深入浅出地分析11个战队已经拍摄完成的作品,并就各个战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现场,他选取了几幅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面对一幅拍摄浙西南山村老匠人的作品时,裘志伟肯定了其瞬间抓取的生动性:“老匠人手臂肌肉的张力、神态都极具现场感。”但随即话锋一转,指向关键提升点,“然而,作品在‘人文’深度上还可深挖。若能通过一组镜头,展现技艺传承的困境、新老两代人对这项传统的情感纽带,其叙事张力和时代价值将倍增。记住‘人文乡村’的核心是人,是情感,是变迁中的关系链。”
主理人作品交流中 朱晟 摄
另一幅聚焦杭嘉湖平原“低空经济”的作品则引发了关于科技与人文如何平衡的热议。“科技感拍得很足,无人投饲船、传感器阵列很震撼,”裘志伟指出,“但画面里‘人’的元素几乎缺失。谁在操控?谁在受益?科技如何改变了渔民的生活节奏和内心世界?这些思考的缺席,让画面少了灵魂的温度。”他强调,记录乡村振兴,既要拍下“硬核”成就,更要捕捉科技浪潮下“人”的适应、喜悦与乡愁,这才是“人文”摄影的题中之义。这番犀利而精准的点评,引发了主理人们强烈的共鸣与思考。
随后的各队“自选题”进展汇报环节,更像是一场充满智慧火花的“诸葛会”。11支摄影战队派代表依次登台,用简洁的图文展示选题构思、当前进度和遇到的瓶颈。
丽水战队主理人谭秋民分享了深入缙云古村落,记录古老农遗文化与现代文旅融合的艰辛与收获。温岭花溪村战队则聚焦“美丽家园”,拍出花溪村不一样的美。主理人张剑展示了初步拍摄的古樟树、农创客等环境肖像细节,但苦恼于如何将这些细节更生动地融到场景中。裘志伟及在场同行建议引入微距、航拍等多元视角。
金华战队对于拍摄“全村福”这个必选题有一定难度。拍摄主理人叶钟坦言:“无计划,无资金,开展有困难。”
杭州战队主理人张志在会后坦言:“裘老师的点评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中了我们创作中的惯性思维和盲区。技术层面我们都不差,但如何让影像承载更深的人文思考和时代印记,是接下来必须攻克的课题。”
主理人与主办方合影 朱晟 摄
傍晚的钱塘江风,为激烈的思想碰撞带来一丝清凉。然而,交流的热情并未随着交流会的结束而结束。接下来,主理人们还将奔赴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进行实地采风,这是一次将理论探讨付诸实践的宝贵机会。河庄街道党工委委员靳敏表示:“街道全力支持此次活动,希望借各位摄影家的慧眼和妙手,把河庄乃至钱塘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围垦文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更立体、更艺术地呈现给世界,吸引更多人来感受‘钱塘田园’的独特魅力。”
此次主理人交流会,远非一次例行的工作会议。它是一次思想的淬炼,一次技艺的切磋,一次情感的凝聚,更是一次对“人文乡村”影像表达使命的再确认。在快门开合间,在深度研讨中,在田间地头的行走里,浙江摄影人用专业与热忱,持续擦亮“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这张金名片,为讲好新时代浙江乡村的精彩故事,为留存中华农耕文明的隽永记忆,积蓄着澎湃的影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