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向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致以诚挚问候,对电影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要回信精神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文艺事业发展的极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辽宁省摄协为团结引领省广大摄影工作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人民、崇德尚艺,传承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精神活动。
2025年7月28日上午,辽宁省摄协召开第十届主席团第五次会议,中国摄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线云强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摄协主席团成员分别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向游本昌同志勉励和问候重要指示精神进行发言,未参会的主席团成员作了书面发言。
下午,辽宁省摄协2025年全省摄影工作会议在省文联召开。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冮强,中国摄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线云强,省摄协主席团成员、省各产(行)业摄协和全省性摄影社会团体负责同志近30人参加会议。
会上,线云强专门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艺术家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向游本昌同志勉励和问候重要指示精神。冮强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求。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总书记的勉励、问候和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令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作为党的摄影工作者,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理想信念、扎根生活沃土,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职责使命,为繁荣辽宁摄影事业、建设文化强省积极作为、贡献力量。下面,将部分发言和心得体会文章刊发。
线云强(中国摄协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协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既是巨大鼓舞,也是有力鞭策,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辽宁省摄协要团结引导全省摄协系统和广大摄影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扎根生活沃土,进一步深化对重要回信精神等的学习感悟,推动在摄影摄协工作中的全面贯彻和有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与勉励问候一脉相承,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既饱含深情厚谊,又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注入了强大动力。“崇德尚艺”是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也是我们摄影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准则。“德”是我们立身之本,决定作品的价值取向,“艺”是我们创作的基石,关乎作品的艺术水准。只有将“德”与“艺”深度融合,我们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是总书记回信中的重要内容,对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扎根生活沃土,才能以深邃的视野凝视世界,构筑起时代审美与思想锋芒的对话场域,在“看见”与“表达”中不断拓宽摄影艺术的边界,提升摄影艺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回信精神,将镜头聚焦人民,坚持崇德尚艺,让摄影艺术服务时代,讴歌时代精神,以精品佳作展现奋进的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摄影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为繁荣社会主义摄影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贾峻峰(辽宁省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向游本昌同志转达勉励和问候,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让全省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这不仅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深情勉励,更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嘱托。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的摄影工作者,我们始终要牢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创作使命。要将摄影创作扎根大地、呼应时代,围绕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开展主题摄影实践活动,打造“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全国摄影展品牌,通过影像语言将回信精神转化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要坚持人民性,让镜头对准身边的普通百姓平凡英雄,办好“最辽宁”第三届百姓摄影展,用影像讲好百姓身边故事、讲好辽宁振兴故事。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做到德艺双馨,不负嘱托,守住初心,培养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辽宁摄影人才队伍。
史春(辽宁省摄协副主席、沈阳城市学院摄影系主任):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转达对游本昌的勉励,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作为一名深耕摄影创作三十余年的摄影工作者,让我深受感动,倍感振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初心。一是艺术创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游本昌同志用一生诠释的"未达标不放松",恰是摄影人最需要的精神底色——永远对艺术保持敬畏,对生活保持好奇,对自我保持超越。二是要"扎根泥土"的艺术观,映照摄影创作的"人民立场"。老一辈艺术家塑造的一个个形象,能跨越时代、直抵人心,根源在于他始终"把根扎在泥土里"。摄影创作不能只关注"宏大叙事",而忽略日常最去人的生活细节。摄影人的镜头,只有对准田间地头的烟火气、市井巷陌的人情味,才能拍出有温度、有灵魂的作品。三是增强"先锋模范"的使命感,担负起摄影人的"文化担当",做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和"创造者"。
刘海东(辽宁省摄协副主席、丹东市摄协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艺术家们的亲切关怀,更有对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回信内容温暖人心、催人奋进,为文艺事业发展标定了航向、指明了路径。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我内心充满感动与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者从事创作的精神根基。“扎根生活沃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方法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应反映时代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灵感,让摄影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创作目标。要在创作上,更关注时代、关注人民,用心用情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让人民群众满意和喜爱的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摄影作品。要将回信精神的核心要义深度融入到聚焦丹东的创作实践中,用优秀的摄影作品讲好辽宁红色“六地”故事,聚焦辽宁各界落实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的生动实践,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辽宁故事,履行辽宁摄影人的责任。
李永宏(辽宁省摄协副主席、新华社辽宁分社高级记者):“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以及对游本昌的勉励问候,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文艺发展之路,在文艺界引发了热烈反响,也让我深受触动,感悟颇多。这一系列关怀指示,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总书记对他们的关注与鼓励,不仅仅是对几位老艺术家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文艺界的深情期许与鞭策。总书记的回信和问候,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守艺术底线,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扎根生活沃土,捕捉真实的情感、鲜活的故事和时代的脉搏。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作为省摄协主席团成员,我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艺术追求,深入生活,服务地方,充分发挥摄影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证的作用,在摄影创作中,自觉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用镜头诠释独特的视角,捕捉世界的美好,在方寸镜头中,聚焦时代发展,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佳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辽宁故事。
张立彦(辽宁省摄协副主席、沈阳市摄协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对田华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肯定,并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这封回信不仅是对艺术家的关怀,更是对全国文艺工作者的鼓舞和指引。通过学习回信精神,我深刻体会到: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更应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用艺术的力量讴歌人民、服务人民。二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激励人们向上向善。三是要守正创新,推动辽宁摄影事业繁荣发展,在艺术创作上勇攀高峰,立足本土,结合时代需求,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四是牢记责任使命,做德艺双馨的摄影工作者,要以老一辈艺术家为标杆,严于律己,崇德尚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陈松(辽宁省摄协副主席、沈阳民航传媒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极大鼓舞了广大摄影工作者。我们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勇担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以摄影光影礼赞时代、讴歌人民,用精品佳作彰显中国精神、赓续千年文脉,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摄影人的新贡献。作为一名民航摄影人,我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民航人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扎根民航事业发陈胜的火热实践,拍好身边的人、拍好身边的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鼓励下,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带动辽宁更多摄影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辽宁摄影事业、建设文化强省努力奉献。
林简娇(辽宁省摄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院长):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为电影及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勇毅前行。作为一名党的摄影教育工作者,我会坚守理想,践行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牢记文化自信是文艺创作的灵魂支柱,为摄影作品注入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无论是在教学和摄影创作中都要做到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秉持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传承创新。同时,要走出校园,把目光和行动投入到火热生动的振兴实践和百姓生活当中,创作更多礼赞时代、讴歌人民的优秀作品。以回信精神为指引,始终锚定“人民”与“时代”两个核心坐标,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让摄影真正成为传递人民心声、彰显时代精神的载体。作为省摄协主席团成员,我要发挥积极表率作用,带领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树牢崇德尚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回报社会、回应总书记的关怀。
周福刚(辽宁省摄协副主席、辽宁报业集团(辽宁日报社)首席记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这不仅是电影工作者的奋斗指南,更是包括摄影艺术在内的整个文艺战线的行动纲领。作为省摄协主席团一员,我的感悟思考: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摄影艺术传承时代精神,将文化自信融入工作实践,通过组织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推动摄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二是扎根生活沃土,以纪实摄影反映人民心声,践行“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工作理念,将镜头对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创作出真正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摄影作品。三是崇德尚艺,以专业素养引领行业风尚。四是服务大局,主动融入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将摄影艺术与文旅推广、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结合。五是面向未来,以创新精神开拓摄影新境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实践,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摄影作品,为建设文化强国、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辽宁摄影人的力量。
谢军(辽宁省摄协副主席、辽宁传媒学院摄影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犹如一缕璀璨阳光,照亮了文艺工作者的前进道路,作为省摄协主席团成员,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认真学习和领会这封重要回信的精神实质。回信不仅是对艺术家的殷切期望,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深深地触动了我,也为我们摄影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我们摄影工作者要善于用镜头捕捉时代脉搏,记录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更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我们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创作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的优秀摄影作品,用镜头记录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总书记的回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对我们摄影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要不断提升艺术水平,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推动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要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坚持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地方发展,用镜头传播正能量,把总书记的期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践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
尚江(辽宁省摄协理事、本溪市摄协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老艺术家的回信,犹如一座灯塔,为文艺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本溪摄协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肩负着反映人民生活、记录时代变迁、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使命。在过去的工作中,本溪市摄协积极组织会员深入基层,用镜头捕捉本溪人民的奋斗身影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举办了一系列以“创文明城市,建美丽本溪”“镜头中的本溪”等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和比赛,展示了本溪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然而,对照总书记回信的要求,我们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方面还不够深入,部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明确摄影创作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组织会员深入工厂、农村、社区,鼓励会员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优秀作品。加强摄影人才培养,邀请国内知名摄影艺术家来本溪举办讲座和培训,提高会员的摄影技术和艺术素养,为推动本溪摄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徐博(辽宁省摄协理事、锦州市摄协副主席、秘书长):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田华、游本昌等老艺术家的深切关怀和厚重期望,我深刻认识到,唯有坚持人民立场,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摄影创作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摄影是瞬间的艺术,更是时代的切片。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要求我们的镜头必须彻底扭转方向,真正“沉下去”。我们应当将镜头对准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实践。摄影创作,不仅关乎光影构图之“技”,更系于思想境界之“道”。锦州市摄协将积极营造崇德尚艺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会员自觉锤炼艺德修养,聚焦锦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用独特的影像语言,深刻描绘锦州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创新实践、奋斗足迹与辉煌成就。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摄影人最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最强劲的行动感召,我们将铭记于心、践之于行。我们将以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用饱含深情的镜头去发现、去捕捉、去讴歌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故事与最闪耀的精神,为辽宁省的摄影事业贡献锦州力量。
刘海文(辽宁省摄协理事、阜新市摄协主席):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艺工作者的回信让我深受触动。摄影是记录时代、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如何用镜头展现人民情怀、弘扬时代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摄影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我的学习体会:一是镜头向下,记录人民生活的温度。调整创作方向,组织会员走进社区、乡村、厂矿,用镜头捕捉普通人的奋斗与幸福。策划《镜头下的振兴故事》摄影展,继续推动“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让摄影真正成为“时代的眼睛”。二是守正创新,让影像艺术焕发新活力,尝试将传统纪实摄影与新媒体技术结合,比如运用短视频、VR全景、AI辅助修图等手段,让老题材呈现新面貌,本地非遗传承人合作,探索“摄影+直播”“摄影+乡村振兴”等新模式。三是以德润艺,做有信仰的摄影人。
孟晓军(辽宁省摄协理事、铁岭市摄协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在电影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作为一名摄影工作者,认真学习了这封回信,深受启发,也有着深刻的感悟。在摄影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摄影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展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同时,我们要传承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理想的坚守精神。当今社会,摄影行业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如商业化的冲击、快餐式文化的影响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摄影工作者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不被短期利益所左右,坚持以高品质的作品回馈读者,这种坚守,不仅是对摄影艺术的尊重,更是对时代和人民的责任。在新时代,摄影创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变迁,勇担时代使命,用摄影作品谱写时代新篇章。
田润丰(辽宁省摄协理事、朝阳市摄协秘书长):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让我深受感动,真正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厚爱。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及对艺术理想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将深刻激发朝阳摄影本土创作实践,朝阳摄影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回信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立足朝阳深厚的文化底蕴,聚焦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化石文化、红色文化,深化本土创作,聚焦新时代朝阳发展的辉煌成就,挖掘历史文化与时代主题融合的独特表达,将历史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努力创作具有朝阳特色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