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作品

会员佳作 | 宋林继:海拔4200米的民间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Lee.W 2025-07-11

2018年12月2日,青海省都兰县沟里乡海拔4200米的民间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 被救助的藏原羚孩子般缠着站长仁增多杰女儿仁青拉毛得要吃的。

这是一个撼动心灵的故事:藏族仁增多杰夫妇雪域高原安家救助野生动物。为了救助野生动物,仁增多杰自2010年辞去了干了10多年的村委主任,携夫人德措吉从舒适的青海都兰县城,搬到海拔4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建立了我国海拔最高的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站——都兰县沟里合支龙民间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义务救助野生动物。

2018年7月26日,被救助的马鹿在保护站生活得很惬意。

这里人迹罕至,但生态良好,野生动物种类和密度较大,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有野生动物被遗弃或受伤需救助。仁增多杰夫妇对此非常着急,他们把养殖的100多头羊,40多头牛大多卖掉,先后千方百计筹措投入资金70多万元救助野生动物。

2018年7月24日,站长仁增多杰的孙子普哇多杰又有了新的伙伴,他也学会了呵护藏原羚。

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和生态摄影师,我关注青藏高原多年,发现这个民间救助站后深受感动,我自费先后多次从胶东半岛往返行程50000多公里,与他们在大山里同吃同住,拍摄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当时救助站无移动信号,无绿叶蔬菜,夏天接雨水,冬天经常大雪封山,零下20多度,只能化雪水做饭。救助站附近棕熊和狼经常出没,特别是晚上去野外旱厕需摸黑走路近200米更增加了风险。我多次情不自禁含泪按下快门,拍摄到他们把救助的野生动物当成自家孩子扶养,仅剩的几头牦牛挤奶加温后喂食野生动物,冬天买来优质奶加上豆面煮熟,有时发现救助的藏原羚拉肚子,就买来乳酸菌兑上。当救助的野生动物具备生存能力了,则让它们随大群而去回归野外。经他们先后救助放归自然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岩羊,鹅喉羚,马鹿,白唇鹿,藏原羚五种共18只。

2018年12月2日,得到救助的藏原羚成了仁青拉毛的“跟屁虫”。

2018年9月14日,恶劣天气往往需要救助的更多,仁增多杰雪中接应救助马鹿。

2018年7月18日,德措吉又准备好了喂食救助动物的牦牛奶。

2018年11月30日,仁增多杰和德措吉与救助的藏原羚在卧室嬉戏。

2014年7月25日,被救助的马鹿们与德措吉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18年7月18日,德措吉接到牧民电话,发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这个位置是救助站当年唯一有手机信号的地方。

2018年9月14日,放归救助的马鹿很有仪式感,系上哈达,抹上酥油,寓意平安吉祥。

2016年1月31日,仁增多杰发现这只岩羊口腔严重溃疡影响进食,与牧民上山救助。

2018年8月25日,孙子普哇多杰也跟着奶奶照料救助的藏原羚。

2018年12月1日,仁增多杰和家人当年建立的沟里合支龙民间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海拔4200多米大山中,这是中国民间海拔最高的野生动物义务救助站。

2025年4月10日,仁增多杰与德措吉为受伤的马鹿敷药。

2018年7月15日,大爱救助在传承,仁增多杰在教侄女给救助的藏原羚喂食。

2018年12月14日,仁增多杰经常用相机观察记录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被救助的马鹿象朋友般陪伴。

2023年7月30日,仁增多杰家十年前救助的马鹿又回来了!

2012年4月17日,虽然救助困难重重,但是他们这种荒野大爱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2023年7月30日,保护站得到政府和社会高度认可支持,由简易板房变成了由八个集装箱组成的“四合院”。

1752217062695508.jpg

宋林继,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人民日报十佳图片摄影师,人民摄影报明星摄影家,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副秘书长,青海野生动物摄影协会专家组成员,视觉中国、人民图片网、中国图片社签约摄影师、山东省十佳纪实摄影师,中国海洋大学等兼职教授。

多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赛事获奖,入选国际国内摄影大展,在专业报刊杂志刊登,被多家权威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