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的摄影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23-11-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论断对于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摄影作为其中之一,自然也不例外。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为新阶段摄影事业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另一方面也为摄影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式方法。由此,深学细悟 “第二个结合”的精妙内涵,并以此为据做好当前摄影工作,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摄影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

“第二个结合”为摄影指明了发展路径,使得“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可能和必然。

“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和角色,这启示摄影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并注意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何以可能?一是从类属关系而言,摄影属于艺术的一种,艺术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用光影呈现文化可以说是摄影与生俱来的使命。从这一角度来说文化是摄影的大宗和源头,摄影是文化的小宗和支流,双方在根和魂上有着一致的基因表达,由此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没有根本性的冲突。二是从现实创作而言,摄影题材有相当比例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创作过程是一种文化加工,结果属于文化财富,其理念、方法更离不开文化体系的支撑和加持;文化的传播也需要各种艺术门类的下场和推动,概言之,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在文化的大框架下存在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双方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和默契,彼此和谐而又融通的共存在中华文明的范畴中,故而双方不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结合的可能。

这种结合何以必然?首先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能够相互成就。摄影工作者要想源源不断的拍出精品力作,离不开丰富充足的的素材和灵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座资源宝库和富矿,五千余年的文明积淀可以为摄影提供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资源,能够满足摄影的全方位需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虽然依旧展现出勃勃生机,但也存在着较为迫切的危机。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欧美文化的冲击都在侵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尤其是年轻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关注和了解,这会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断层的风险。

摄影天然具有传播属性,照片和视频能够给观众留下直观且深刻的印象;且摄影的科技感浓厚,把玩性较强,适用场景广泛,深受年轻人喜爱。因此让摄影和传统文化深度捆绑能够有效促进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关注度,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其次,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创新是摄影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活力的“不二法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启发性能够为摄影带来创新的头脑风暴,摄影的独特传播方式、表现手法、展现模式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传播模式和呈现途径。由此,摄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彼此提供创新的加力和增程,实现“正和博弈”。

“第二个结合”为摄影提供了伟大智慧,促进了摄影的思想解放。

就摄影道路的选择问题而言,有人认为摄影发源于西方,且西方主导了较长时间的现代化进程,由此认为“西方摄影=现代化摄影”,中国要实现摄影的现代化必然要走西方的摄影道路。针对这样的论调,“第二个结合”给出了鲜明的回应,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为摄影界注入了一针清醒剂——它既有利于破除国外摄影界对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固有偏见和成见,又能够结束国内摄影界对于当下传统文化价值几何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从而推动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对外口径表达。此外,“第二个结合”明确了摄影只有积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鲜明指出中国摄影要走符合自己特色的道路。

就摄影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而言,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把“摄影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置于辩证法的轨道上。“两个结合”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秘钥。摄影要想实现现代化也必须要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这启示摄影人在摄影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并行关系,尤其是要重点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资源,使之转化为摄影创作的素材、灵感,为推动摄影不断前行提供充沛的动力和明晰的导向。

“第二个结合”为摄影注入了多样的文化特性,激活了摄影的内循环和创造力。

一是注入了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不仅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也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它的提出启示摄影人在创作中要努力跳出旧有思想的束缚和制约,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创新理论,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要义,从自发创新走向自觉创新;另一方面要不断内化创新观点、厚植创新理念,让创新从自觉走向自发。

二是注入了创新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以往摄影人也会关注传统文化,会从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发掘素材,比如有的摄影人喜欢拍京剧、豫剧,有的喜欢拍太极,有的则专注于非遗拍摄。但这种拍摄很多都是局部的、片面的、零敲碎打的,创作者缺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盘层面的高度和视野来进行谋篇布局的整体性考量,从而出现在摄影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作品不多、影响范围不大等问题。“第二个结合”则引导广大摄影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摄影创作在谋划上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这将有利于引导摄影人发现传统文化中更多优秀的一面,增加摄影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也有利于让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大家的视野,增加公众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度,为摄影人多出精品、多出佳作创造条件。

三是注入了发展的联结性和互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集合概念,她融合了诸多细分的行业和门类。要对这样一个综合体进行光影刻画,单靠摄影显然是有些吃力的。从实现手法上讲拍摄仅仅有台相机就可以,但是好的照片不仅仅要求有好的设备,更要求摄影师要对所拍摄的对象有所了解,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拍出来的照片就可能陷入“词不达意”或者“形散神也散”的境地。由此要想更好的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多种行业门类的协同合作。如果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知识的二次加工和创作,那拍出来的作品将更有意蕴和沉淀,更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文章发表于《中国摄影报》2023年10月20日第1、2版

作者:杨军旗,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四级主任科员,河南省摄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