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摄影的人民性、创新性、协同性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杨军旗 责编:张双双 2023-11-14

摄影作为一种能让时间静止的“魔法”,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可证的在场和直观的图景关联鲜活的事件发生现场,以快门、镜头、光影去定格、刻画、彩绘事件的精彩瞬间、人物的形象轮廓和世间的百态万象。摄影工作者好似一个魔法师,以相机为“法器”,以记录历史为己任,投身时代,用光影万华和精品力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当下,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摄影的发展也应自觉顺应其本质要求,主动内嵌人民性、创新性、协同性等发展属性,用源源不断的、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影像作品来回应人民和时代的关切。

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书写生生不息人民史诗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作为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摄影的发展也要贯通人民性。

在创作表达上要把展现人民群众的形象和事迹作为出发点和中心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主体作用。这一主体作用突出表现之一便是:人民群众是艺术财富的创造者。艺术家来自于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为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灵感和素材,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由此观之,一切艺术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这就启示摄影工作者在日常的创作中要多深入基层一线,用镜头聚焦各行各业的人民形象,留心发掘他们的独特事迹,用心发现他们的形象美和劳动美,用情感受他们纯粹的内心情愫和亲和的人格魅力,用镜头造像,用光影留痕,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不断创作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精品佳作。

在惠民服务中要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作为突破点和发力点。摄影是原点,群众是终点,摄影人作为二者之间最重要的能动主体,肩负着把摄影的美和价值传递到群众终端的任务。如何较好完成这一任务,方式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方式方法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感受和艺术惠民的最终效果。所以,摄影人事先要充分了解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并结合摄影自身的艺术特点,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化的满足目标对象的艺术需求和生活便利。例如摄影家协会组织志愿者下基层开展活动时,要考虑到基层的群众平时很少拍照、摄影爱好者们缺乏名师指导、基层的艺术供给相对匮乏等现实诉求,可以选择为目标群众拍摄全家福、开设摄影知识讲座、举办惠民巡展等方式,这样的方式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既充分有效的发挥了摄影的专业惠民作用,又为群众带来了切实的方便和实惠,自然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反馈。

在效用考量上要把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需求和是否解决实际困难作为落脚点和立足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理,摄影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也不能仅靠口头说一说、PPT讲一讲,而是要看实践的效用。如何衡量这一效用?可以根据活动的关键参数制定一些简便易量化的衡量指标,比如摄影志愿者下乡拍摄全家福,要看给多少家庭拍了照;送课下乡要看送了几次课、有多少人参加;举办展览要看展线有多长、展品有多少幅、参观人数有多少等等。这些数据简便易统计,具有较为明显的参考价值,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摄影活动的大致惠民效果,对于考量摄影是否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需求和是否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具有较为实际的参考意义。

创新性: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

创新是摄影发展的关键一招。而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守其根脉,创新才不会跑偏。自信自强,则是守正创新的必要条件,有自信,能自强,方能守正创新,否则,只会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罢了。从实践层面如何落实这一属性?

在对摄影道路的探索上要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摄影滥觞于西方,一段时间后,中国摄影才逐渐发展并壮大起来。这使得中国摄影在某一个阶段亦步亦趋的跟随在西方摄影的身后,乃至产生“西方摄影=现代化摄影”的迷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使得世界重新认识了现代化的理念。在这种大背景下,摄影人要深刻认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摄影领域的意义,要坚决摒弃“西方摄影=现代化摄影”的想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在守正的前提下坚持“拿来主义”,并不断吸收消化创新,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摄影发展道路。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要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心态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导致文化自信底气不足,使得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面临愈加严峻的形势。须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近年来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中国奇谭》等的成功已经证明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契机,摄影人要充分发挥手中相机的作用,多把镜头对准传统文化,撷取其中的精彩内容进行创作,并进行形式或表达的创新,用精品佳作来实现摄影和传统文化的有机良性互动。

在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中要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对于摄影人而言,作品代表了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同时也是衡量他的艺术成就高低的重要砝码。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越多,越能说明他的创作水准,越能抬高他在业内的话语权和地位。这启示摄影人要在摄影理论和作品的创作上坚持自信自强,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作品上有所突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用作品说话,努力走出一条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摄影道路。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来创新摄影,需要摄影人在理论和作品上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创新。

协同性:坚持美美与共、协同共赢

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到了现代化的今天,地球已然是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互相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在这样的多维联系框架中,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每一种艺术既是一个起点,又是一个终点,彼此互相牵连着向前发展。处在这样的模式图景下,单打独斗、零和博弈的发展选项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坚持美美与共、协同共赢才是当下情势的最优解法、最佳选项。摄影亦是如此。

如何在实践中去落实这一属性呢?狭义来说,摄影要注意探索挖掘和其它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要保持一定的和书法、文艺评论、美术等艺术门类协同办活动的频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共同协作、步调一致、同向发力,确保高效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广义来说,艺术是超越国家、民族的共同存在。摄影事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世界一隅,而要以开放的视野和“走出去”的心态到国际上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着力构建跨民族、跨语言、跨区域的摄影事业共同体,实现影像题材和资源的互通共享,依托平台形成人文交流影像资料库,进而发挥影像的跨文化传播作用。

文章发表于《中国摄影报》2023年7月25日第1、2版

作者:杨军旗,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四级主任科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