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洞见”乡村振兴——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主题摄影展长沙启幕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23-11-13

11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十周年之际,在象征丰收与希望的浓郁秋色里,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洞见”乡村振兴——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主题摄影展在别具特色的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潜心的调研创作、精彩的艺术呈现、精心的编辑策展、精妙的视觉设计,回顾了十八洞村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见证湘西乃至全国各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非凡硕果和时代新篇。

嘉宾合影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诸迪出席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纯出席并分别致辞。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主持开幕式。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苗宏,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省文资委专职副主任阳芳菲,中国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居杨,湖南省文联原副主席、秘书长、一级巡视员邓清柯,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石磊,湖南省湘西州文联党组书记黄华,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协会工作处处长柯洪坤,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祝平良,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梁克伟,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刘宇,参展作者代表、湖南省摄协主席团成员等出席开幕式。

展览开幕式上,李舸表示,十八洞村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鲜活样本,成为国际减贫史上的重要地标,充分彰显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实践伟力。按照中国文联总体工作安排,中国摄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专业优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重温“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策划实施了此次摄影展。展览通过面向全国征集作品、组织摄影小分队深入乡村开展专题创作等方式,以突出人物精神面貌,呈现新时代山乡巨变,反映时代之美、奋斗之美、幸福之美的优秀摄影作品,将摄影人的情怀和责任、格局与担当,化作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和事业的殷殷热爱。李舸表示,希望广大摄影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党中央的殷切期待和人民的美好愿望铭记于心、践之于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成为摄影作品的主角。以专业的追求、敬业的精神、扎实的锤炼,勇攀文艺高峰,用心用情用功记录伟大时代,用影像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摄影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更有效地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服务,为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纯致辞说,“洞见”乡村振兴——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摄影展落地湖南,以生动的影像重温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通过生动的影像,以十八洞村为重点,辐射湘西州乃至全国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奋斗历程和丰硕成果,探索“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经验。湖南文艺工作者也将从这些影像中汲取力量,把图像的力量转化成乡村振兴的进军号角,踔厉奋发,砥力前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伟大发展与进步,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文艺的智慧与力量。

黄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组织知名摄影家到湘西州驻点调研拍摄,洞见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年来的变化,规模大、意义深。摄影家进入乡村,也带来艺术的种子,将其撒入湘西州广袤的乡土大地。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4).jpg

领导和嘉宾观展

播种:村里来了摄影家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绿意涌动的群山间,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需要摄影工作者真正来到群众中,置身生活中,用脚步丈量土地,也丈量自己的内心,在与人民共情共鸣中激发创作灵感。

今年9月,由李舸率领的中国摄协湘西州乡村振兴摄影小分队成员乘车沿着山路分别驶向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凤凰县菖蒲塘村,吉首市坪年村、中黄村、坪朗村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期待,因为有许多欣喜的变化和真实的故事在那里等着他们。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村户农家,推开苗族村寨一扇扇古老的木屋门;在旧屋改造的农家乐里感受店主人的忙碌辛劳;和村民们一起感受并记录着采摘的喜悦;“洞见”非遗苗绣、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探寻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致富的“密码”……通过拍摄典型人物和鲜活故事,反映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给贫因地区带来的深刻变化,讴歌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他们既保持对山乡居民生活状态的观察与记录,也在摄影语言的运用上颇具诗意和新意。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6).jpg

观展现场

十八洞村是苗族聚居区,在这里,苗绣不仅是苗族服装的主要装饰手段,还是苗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更是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让5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李舸扣住“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的主题,拍摄了包括绝大部分绣娘在内的18名身着苗绣服饰的人物,打破客观场景的限制,将她们“并置”在宋代风俗画风格的长卷里,创作出《十八洞苗绣图》。长卷作品以高2.8米、长21米的巨幅尺寸舒卷铺陈,以巨幅绢丝为质地,神态各异的人物跃然其上。他还因形就势,以灵动的笔法手书了每个人物定位和故事,穿插自然,留白有致,疏密得体,相互照应。长卷底部以他拍摄的苗绣素材进行拼接,丰富了视觉美感,让传统技艺发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脉动。这一创作形式在技术与艺术两端共同发力,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结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转化为摄影独有的艺术气质,通过贴近现代观众审美的表现形态创新、贴近现代生活的内容创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优长的表现手法创新,提升了摄影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7).jpg

观展现场

小分队成员颜劲松选择十八洞村及周边村落为代表性乡村样本,在大量采集人文、景观素材的基础上,利用1个月时间紧锣密鼓制作出一幅“集锦式”摄影长卷作品,继续探索乡村振兴主题的多元表达形式。集锦长卷以高2米、长12米的弱光灯箱形式呈现,气势宏大、震撼人心。他从传统市集、乡村旅游、儿童上学三个层面清晰讲述故事、描绘图景,如织的人流、和谐的画面正是新时代新生活最好的注脚,从而全景展现新时代苗寨乡村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8).jpg

观展现场

十八洞村驻村选调生、菖蒲塘村“红色餐厅”创业青年、坪年村返乡茶女、凤凰古城旅拍达人……中国摄协副主席、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跑了好几个村落,拍摄了一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她对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提炼,近距离观照精神昂扬的年轻人,以小见大,由表及里,阐释着这些新农民的典型代表,乡村振兴战略的得益者在时代发展中的精神内核。以人的改变映照社会的发展,以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的改变,这种以人为本的双向驱动,既见人心之所往、行之所向,更见乡村之兴、时代之变。

这些年轻人的面孔,以灯箱形式嵌在一整面展墙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竹匾上,营造了丰收的氛围,凸显了新农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处展墙也成为观展者的“打卡地”,大家感慨,“看着展出的一张张脱贫年轻人的笑脸,没有比这更美的风景”。

为以影像的力量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工作,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中国民协于 2017 年年底共同发起“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 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居杨,摄影家宋刚明等扑下身子到十八洞村蹲点,用心用情体验火热的生活,跟踪记录、持续挖掘典型人物,展现奋斗的身姿、勃发的能量和跃动的生机。此次他们作为小分队成员再回十八洞续写了乡村振兴的故事。多年的拍摄成果以《攻坚·蝶变》《返乡创业一家人》等专题形式呈现在展览中。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19).jpg

观展现场

“文章合为时而著”,刘宇、刘建光、翟健、熊汉泉、陈思汗、张谨、付锐等小分队成员用镜头观察生活、观照现实,运思谋篇各有所重,又各显其长,充分体现了摄影反映时代、讴歌时代、服务时代的艺术情怀。

根植:变化都在照片里

山河远阔,枝叶关情。回望“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十年来,举国上下众志成城逐梦小康,乘势而上振兴乡村,绘就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壮美画卷。这些变化都在照片里——摄影如培土浇水般,让乡村的根茎里有了流动的艺术养分。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优秀的摄影作品离不开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会,更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展现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湖南的摄影工作者重任在肩,不辱使命,挖掘着三湘大地现实中的“富矿”。

中国摄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谢子龙始终把对人物的塑造放在创作的第一位,他此次的拍摄对象是从近千人中选择的与十八洞村有诸多关联的代表人物,作为“我们都是追梦人”最好的个体演绎。他采用红色的背景,加上通透、细腻、富有质感的布光技法,捕捉“追梦人”脸上的细节,让人物形象在历史和审美的观照中被真挚端详和体认。同时,注重细节故事,细致的文字描述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此次展览从中选择了十八洞村的18名村民肖像,通过这出“群像剧”,将主题升华到国家意义的大背景上。

湖南日报记者郭立亮多年蹲点十八洞村,用镜头记录下十八洞村各种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三湘大地乡亲们的幸福瞬间。在村里蹲得越久,走得越深,他越发感受到,一个国家奋发的力度就系在千家万户的“小确幸”里。此次他入展的“凤凰禾库安置区”专题,跟拍了7年,记录下安置区从无到有、从贫困到安居乐业、从脱贫到振兴的历程,“这也是影像记录乡村振兴路上的深度实践,我将继续拍下去”。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0).jpg

观展现场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的微信个性签名是“脚下有泥土,心中有人民”,2019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湖南工作,一直用镜头记录着三湘四水田间地头的变化,“特别是参加这次摄影小分队以来,深入了解了凤凰县菖蒲塘村这几年的变化,看到了美丽的村容村貌、振兴的产业以及村民们洋溢着的充满朝气的精气神,我希望用镜头去记录这段历史,去把这种感受和现场传达给无法亲临现场的受众,让他们感受到一个普通的湘西村庄里发生的变化和故事。我相信摄影除了记录历史的作用外,更有在当下鼓舞人心的力量。”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1).jpg

观展现场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2).jpg

观展现场

此次摄影展还推出了展现全国各地乡村振兴成果的数十幅摄影佳作。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每一株禾苗上拔节生长;我们听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每一台农机里轰鸣交响;青年创业模范群体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动人故事,让我们触摸到波湖壮阔时代大潮中的浪花……一幅幅画面浓缩了产业发展、儿童教育、易地搬迁、安居乐业、文明乡风等主题,刻画新时代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激昂与奋发的精神,记录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与幸福。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广大摄影人的初心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着,把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艺术理想的不懈追求结合起来,用创作把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形象真诚地描绘出来,勾勒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崭新轮廓,描画了新农村的未来图景,展现了光荣的责任与担当。

绽放:满眼生机转化钧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摄影展览如何有效地表达“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如何书写出时代精神气息,如何在新乡土叙事中有新的审美发现,如何在“新山乡巨变”的历史“召唤结构”下展示时代的新风貌,考验着主办方和策展、主创团队。最终,展览在直观性、时代性、深刻性、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地域性、广泛性以及摄影案例的差异性、影像风格的多样性,强调突出摄影家的个性和思考,聚焦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视觉细节,通过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命运、今昔对比等折射巨大的社会变革。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3).jpg

展览分为“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湘西山乡的日新月异”“大国乡村的焕然一新”三个板块,采用了错落有致、节奏快慢不同的编排方式,既有全景式的呈现,将村庄、村民、村事一一道来,又有专题调查的聚焦感,以照片、文本、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展开。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4).jpg

观展现场

展览中别具匠心呈现的“四条屏”,吸引了观众走近细细端倪——十八洞村包含了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四条屏”即由近万张反映4个寨子从脱贫摘帽到全面小康进而迈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历史性跨越的现实题材影像拼接而成,最终呈现了4个自然寨春夏秋冬四季景致,连接乡村的诗意,勾勒时代的美好。

此次展览还有一个饱含温度、充满科技感的亮点——《这丰收的100张笑脸,每一张都是山河锦绣》。这是红网视觉总监杨抒怀走进全国100多个县,拍摄了1000多名农民和200多件农产品,从中选取100名代表,以代表丰收的橙、黄、绿为底色制作的H5专题。一张张充满着汗水、奋斗、喜悦的笑脸,跃然于4块搭载着体感控制(kinnect)技术的超亮屏上,用手势触动,即可翻阅大屏阅读。多元化、多维度的视觉呈现,让观众在沉浸中体验,在交融中互动,和照片中洋溢着笑容的脱贫群众一样,获得共享小康的幸福感。7岁的杨子亿小朋友说:“我看到了农民伯伯手捧他们种的辣椒、猕猴桃,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一切都很生动,吸引了我的目光。”

在空间设计方面,展览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设计亮点,关注每件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将叙事交给作品本身,并局部打造装置性空间,从而使展览具有节奏感,在观展动线中起到调节气氛,增强共情感的作用。展场内部从地板色彩到展墙色块巧用了苗族蓝印花布为底色,湘西风韵十分鲜明。几组专题作品铺陈在同色系的特装展板上,以富有民族特色的苗绣纹饰为边框,与饱含泥土芬芳、满载乡村气息的影像相得益彰。颇为巧思的是,展览标题的主视觉,采用李舸拍摄的非遗苗绣图样,制作成亚克力贴片装点在字体上,灵动精致、令人耳目一新。

“太震撼了!”“既有‘大写意’,又有‘工笔画’”,观众们的感慨不绝于耳。“这次的展览除了图片展示,更是融入了苗绣、H5、装置艺术等多种不同的艺术和技术形态,这丰富了摄影的展出形式,拓展了图片内涵,让我看到摄影艺术更多的可能。”陈思汗说。

观众感言

记者在现场听到了多位观展者的心声。展览之所以引来众多好评,走到大家的心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立足于广袤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映照出生生不息的时代图景,彰显了具有丰富意蕴的时代精神。

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25).jpg

——“每张图片都记录了奋进的脚步,充满着温情和力量,因质朴而丰富,因真实而动人。”

——“展览聚焦新时代新乡村的生态、生产、生活和生机,描摹百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出真实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作品接地气、有温度。”

——“这场展览,既是展示,还是刻录,它回响着三湘儿女脱贫攻坚战的铿锵足音,作为湖南人,我非常自豪。”

——“展览将10年山乡巨变用朴素温情、充满艺术质感的语言呈现给大家,非常用心,让人感动。”

——“看了今天的展览后,我感受震撼,无论从作品的艺术性、内容的丰富性、展览的观赏性都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十八洞苗绣图》《十八洞之晨》等长卷作品,真正“洞见”了十八洞村的美丽蝶变,影像中深厚的人文情怀全面展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见证了时代的巨变。”

展览由中国摄影报社、湖南省摄影家协会、湘西州委宣传部、湘西州文联承办,将展至11月19日。VR展厅同步上线,广大观众在“云上”可感山乡巨变。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png

扫码识别二维码进入展厅

来源:中国摄影报

文字:方妍

现场视频:刘永新(阿诺)、姜军

摄影:郭立亮、刘永新(阿诺)、彭福宗、付锐、廖颂怡、赵晨、方妍、周平林

中国摄协湘西州乡村振兴摄影小分队采风花絮视频:刘永新(阿诺)、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