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影像作品展”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Lee.W 2023-07-27

“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影像作品展”在京举办

图像证史铭壮举,摄影在场显精神

开幕式现场。徐晓刚 摄

7月27日,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协办的“现场与在场——张崇岫抗美援朝影像作品展”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

历史的时针拨回到70年前:1953年7月27日,朝鲜板门店,随着《朝鲜停战协定》在此落笔签订,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画上了句点。这一历史性时刻宣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本次展览展出的一张张浸染着炮火硝烟、激荡着正义的呐喊、铭刻着英雄儿女伟大壮举的照片,把观众带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朝鲜战场。这些影像背后呈现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向伟大历史创造者的致敬,也向当代摄影人传递着使命和担当。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更生,安徽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韶光,中国新闻摄影协会会长徐祖根,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中国摄协副主席李树峰、杨越峦,中国摄协第九届副主席、《解放军画报》社原社长柳军,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梁克伟,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雷声,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相关领导等出席展览开幕式。安徽省文联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先发主持开幕式。

“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暨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94岁高龄的张崇岫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铿锵有力的颁奖词伴着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既是对张崇岫作品的赞许,又是对那段英雄历史的缅怀。

沿时光之河溯流而上,1950年,一批中华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民族的重任,高举保卫和平、抗击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这支队伍,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朝鲜军队一道,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张崇岫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战士,再次义无反顾地投身抗美援朝战场,记录了这段不朽的英雄史诗,留存下许多不可复制的瞬间。他的每一个镜头都冷静地对准战场,他的每一次聚焦都朝着炮火的方向。无论是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还是险象环生的昭阳江上,他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道,顶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以惊人的毅力、超常的胆识、娴熟的摄影技术,拍摄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汤蹈火,顽强作战、殊死搏斗的英雄群像,记录了一场场战役的珍贵历史瞬间,留存了人民军队军事斗争史上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宝贵影像档案。

展览现场。徐晓刚 摄

“搞摄影要胆子大,我的胆子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锻炼出来的”“知道枪响往那跑才能拍到镜头”——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兵器大厅南环廊8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中,张崇岫手书的文字与他在抗美援朝战场拍摄的120余幅战地摄影作品相呼应。前言中写道:展览以张崇岫的个人作品作为艺术实践的“现场”,从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觉与思维出发,用70年前的作品在新的语境中重构时间、记忆与日常现实的关系,并在新的关系中让观看者获得超越现实的感知体验,进而使我们以另外的逻辑去思考、定义历史之于现在和未来的价值与意义。这里描述的“在场”,不仅是指每件摄影作品所具有的敏锐的时代感受,同时也表现出包含在作品内的张崇岫独特的个体思维与行动意识。

那些在战火中熔铸、穿越历史烟尘而来的珍贵影像,既有气势磅礴、炮火连天的全景式战争画面,也有与敌人短兵相接、荡气回肠的战斗情节,还有敌我同框、冲锋陷阵的决战场景,让参观者感慨“这是一次置身炮火硝烟里的精神洗礼”,“观看照片时耳边仿佛能响起炮火声,听见厮杀声”,不少观展者纷纷在留言墙上写下“致敬”“最可爱的人”。展出的摄影作品不仅能够让大家铭记那段历史,缅怀英勇牺牲的将士,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能号召和激励广大的摄影工作者,学习老一辈艺术家崇高的艺术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赓续红色血脉,永葆家国情怀,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摄影创作,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正如张崇岫所说,“图片不老,图片里的故事不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呈现的照片说明,经过了专家团队严谨的研讨、缜密的求证,七易其稿,力求让说明文字精确到画面中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场战役、每一个地点。史实的依托让影像更具分量。

展出的实物展品。徐晓刚 摄

此次展览是张崇岫抗美援朝战地摄影作品首次比较完整的呈现,除了摄影作品外,现场还有采访视频和部分实物展品,包括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战士们的请战血书、20世纪50年代张崇岫使用过的相机、以张崇岫摄影作品为蓝本制作发行的邮票,以及两片枫叶——那是张崇岫特意在长津湖捡的枫叶,已珍藏了70多年。这些展品和影像是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勇敢冲锋、并肩作战的见证。

展览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张崇岫抗美援朝摄影作品捐赠仪式。

张崇岫拍摄的极具战争氛围和敌我激烈冲突的珍贵瞬间影像,在中国军事摄影史上十分难得,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留下了极其可贵的历史见证,也引发了专家学者对军事摄影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开幕式后,部分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作品,就如何发掘运用红色影像资源,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播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及事迹等进行了学术研讨。

展览现场。徐晓刚 摄

展览现场。徐晓刚 摄

展览现场。徐晓刚 摄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部分参展作品

“将军一声呼,战士忘了苦。一人一土豆,追到海尽头”。这是作者当时创作的小诗,写出了长津湖战役中弹尽粮绝的艰苦。

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某部冲锋时受到敌人火力压制,战士们呈战斗队形,在雪地里匍匐向敌军前沿阵地运动。

1950年11月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在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率领下,奉命入朝参战,全力担负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任务。图为志愿军第27军80师为围歼新兴里守敌迅速向敌之侧翼挺进。

1950年12月,朝鲜长津湖,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某部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向顽抗的美李匪军发起冲锋。

1950年12月,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九兵团的战士们奋勇冲锋,冲上山头歼灭守敌。

1950年12月,中朝人民军队向号称美军王牌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兵第7师等部队展开围歼战。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的战士们在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后,冒着风雪发起了冲锋。

1950年1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战士在长津湖地区严阵以待。

1950年12月,中美大战长津湖,人墙堵战火,激战九昼夜,美走滑铁卢。面对食品供给以及穿戴保暖设备充足的美军,饥寒交迫的志愿军战士们斗志旺盛。图为志愿军战士们在严寒的长津湖夜战。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东海岸胜利会师。

文字: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