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协要闻

李前光:《见证中国,映照时代》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李前光 责编:张双双 2022-12-28

见证中国,映照时代

李前光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蓦然回首,还是影像生动地留下了昨日的辉煌与忧愁。人类经历万年,有文明记载的5000年,而眼睛可以真实地、形象地看到的历史只有180年。很幸运,我们生活在有影像的时代,对往事可以真切地感知。

      1978年,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开启的改革开放的征程,书写了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壮丽史诗,激荡起一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40年,在历史长河中是十分短暂的,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

1669981058519550.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主题海报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几年间,十分有限的几位外国摄影师、记者先后踏上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记录下当代中国社会的点滴画面。悠闲缓慢的市井百态、袅袅炊烟的农耕乡舍、淳朴却蓬勃的面孔、简单却盎然的生活,这些朴素的影像如同珍珠一般和辉煌的中国发展之路连缀在一起,珍存于中国时代飞跃的滚滚浪潮之中。

      40年后的2018年,举国上下都在进行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活动,而此时,摄影便成为历史变迁最有力量的时间证明。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以昨日的照片问候今天,以今日的影像探寻过去——邀约中国摄影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独到的观看与表达,构建和重塑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话语的影像文化和视觉形象,与往事唱和,向时代凝望,为祖国颂祝。

1672729388304419.png

      这是一次影像魅力的生动诠释。

      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会发现与历史最亲密、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链接是影像。“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是因为缺少影像,摄影作假都是真实的谎言。

      历史,是对进程的记录。记录的文本根植于时代之波澜壮阔,又与记录者深刻关联;既是与社会、时代融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又有语言形态变化不居的形式风格。新中国摄影的发展正是一段丰厚的历史记录。它成长于历史进程的弘大力量,又交织着众多摄影者的生命体味;是最生动而深刻的文化篇章,又充盈着东西文化交相浸润之中的众多品格。

1672729697627968.png

      摄影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觉证明。在历史的定格与流动中,镜头的触角已从宏大的社会场景一直伸展到普通人的生活。它将稍纵即逝的种种物象摄取、封存,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摄影师有意识的、深入的聚焦,在时代烙印的社会记忆中,阐释了社会进程的历史动因,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意义深刻的视觉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篇章均留下了丰富生动的影像文本,演绎了中国崛起强大的生动注脚。摄影的价值,早已远远超出技术和艺术的范畴,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百个重要发明之一 ,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熠熠生辉。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影像方式进行独特的视觉回顾,梳理集体记忆;而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时代也要求我们以影像特有的现场性、客观性、瞬间性和选择性,借鉴历史经验,迈开新的步伐。“中外摄影对着拍”邀约中国摄影师以马克·吕布、布鲁诺·巴贝、阎雷、伊芙·阿诺德、阿德里亚诺·马达罗5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拍摄的众多图片中甄选40个画面为蓝本,通过新旧影像、东西文化、中外视角的对比,形成跨越时间的对视;用有温度的影像,彰显比较的力量,渲染影像的魅力。对比是人类认识客观最原始的方法,也是今日人们辨别事物最有效的手段。

1672729697253649.png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古典诗歌中,比较使矛盾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加强烈,主题更加彰显,达到揭示本质、相互映衬的强烈效果,给人以印象深刻。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比是认识事物本质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人类在先古时期就是这样逐步认识事物,而千百年来人类仍是在这样的比较中了解世界。正是在对比意识作用下人类历史不断向前推进。通过比较,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准确把握客观世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借助他人,有时我们很难认清自己。通过跨国比较、跨文化比较、跨地区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发现问题、探求事物真谛。

      以东西方摄影人不同的视角征集作品,以中外作品对比形式呈现展览,以跨越时空的影像对话时代变迁,“中外摄影对着拍”在中国摄协展览历史上可谓别开生面的首创之举。时间的重量,对比的力量,发展的伟力,影像的魅力,在这一项活动中得到了深刻而生动的映照。

      那些看似遥远而陌生的不太老的照片中,承载着生活、环境、状态等最为鲜活的文化元素,是5位外国摄影师用好奇的眼光构建的中国故事。这些历史的切片,通过与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当代影像的对比、组合与延展,形成生动具象的局部剖面。影像虽少,以小博大,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这般面对时代发展的“对照”和“互文”,让影像形成了一个“召唤结构”,重新建立了“过去”与“现在”、“他”与“我”之间的对话,召唤过去,拥抱当下,激荡我们的情感,是对历史的延续,对时代的见证,对文化的传承,呈现一个对比的、纵深的空间影像文献档案。

1672729697700774.png

      虽然“中外摄影对着拍”只取时代汪洋中的一瓢饮,但却有着多重话语结构。一方面,我们通过摄影语境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跫音;另一方面,展览见证的不只是中国新时期的社会变迁,也描绘了当代摄影的多元轨迹,从中看到摄影家面对时代变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看到时代精神和创作方位对摄影的巨大影响,还能体会出差异化和丰富性的摄影给我们带来的常看常新的社会认知。

      在中国摄影发展史上,从没有过中外摄影师如此紧密地以艺术的视角重逢、相聚、融合,同台展现如此长时间跨度的作品,共同讲述中国的故事。这一展览的背后,有主办者的智慧和摄影师的勤劳,更有他们艰苦的付出。活动不仅收获了中外摄影师的80幅佳作,其征稿理念、严选标准也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碰撞与升华,不仅在业界引发了诸多有价值的探讨与研究,经过中央电视台、中国艺术报等各大媒体给予的高度关注,还激发了相关机构结合策划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展开相应合作的灵感——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背景下,“对着拍”已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摄影方式,大家几乎都在用“对着拍”方式来呈现影像中的时代巨变,在几十年间不断翻新的时光凝结中找寻属于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中国摄协多年来举办的各种摄影活动,从未如此引发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

      这是一场波澜起伏的视觉动员。

      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不断刊登、及时推送、多次转发让“中外摄影对着拍”这一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活动从征稿之初就备受关注,热度不减。

1669984026456640.png

央视新闻报道“中外摄影对着拍”摄影展页面截图

      2018年4月上旬,“中外摄影对着拍”发出征稿消息,虽然至截稿不足20天,时间紧迫,仍有829位摄影人积极投送作品应征。与征稿的热情相左的是,5100余幅投稿作品中只有4幅雀屏中选,爆冷出现大面积入展席位缺失,空缺比例高达90%,史上罕见,媒体报道更是大胆地打出《一次“不成功”的摄影赛事》的标题。(相关阅读:“中外摄影对着拍——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紧急征稿!)

      这次征稿的“不成功”,体现着主办者精益求精的原则、严格的专业标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摒弃了那些对老照片简单复制或者对新旧变化浅显认知的影像,力争让每一组对应作品都有精彩看点和历史拷问。

      随后,这项“不成功”的活动,更加精准地策划了以“特约中国摄影师”为名的新一轮新颖别致的再征稿。同时,如何展开这个跨越时空的中外影像“对话”,引发了更多摄影界的思考和讨论。

1672026379980468.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主题展览现场

      2018年5月中旬,在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期间,主题为“特约摄影师——‘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的展览在郑州升达艺术馆举办。作为一个特殊的、未完待续版的展览,此次展览也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征稿启事——以36幅外国摄影名家作品配以同尺寸“白底+二维码”的形式,彰显主办者“虚位以待”邀约“特约摄影师”及征集佳作的恳切与真诚。(相关阅读:特约中国摄影师 ——“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

      用如此大体量展览的形式在重要国际摄影活动中展开现场征稿,把征稿启事做成高规格的摄影展览,在中国摄影史上前所未有。让一个“不成功”展览大胆亮相,体现了主办者对此活动的独具匠心,体现了对展览高标准的要求,体现了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决心,此种对一个展览不断深挖发力的工作方法也十分少见。展览将入选的4组中外摄影师的对照作品作为范本和参照,进行新的阶段更大力度的征稿,对参展者是一个具体的指导和有益的启发,被各界人士赞为“一项创新之举”。

1670200330775620.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主题展览现场

      影像的产生、编辑、传播、使用是一套组合拳,更广泛的接受与认可是摄影社会价值的时代体现。中国摄协旗下媒体对“对着拍”活动进行全面持续报道外,中央电视台、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的强力关注,安徽、江苏、四川等多个省级摄影家协会和地方摄协纷纷加入活动推广阵营,来自多家媒体的报道各具特色。

      应征“特约中国摄影师”的摄影师热情之高、参与面之广,出乎主办单位的预料。一封封邮件,展示着全国摄影人希望通过影像对话国际著名摄影家,用作品展现祖国改革开放40年巨变的迫切心情。蒸汽机车司炉出身的摄影师刘慎库,看到40幅征稿对拍中有铁路的作品,他坚信自己40年的铁路工作经验,用20多天在奔驰的铁路上跟拍,从包头到大连,从沈阳到上海等等拍摄了上千张照片,结果一张也没入选。为什么如此辛苦却“对不上”,他专程到郑州参加国际摄影艺术节,观摩“特约中国摄影师——‘中外摄影对着拍’续航再征稿”展览,当面请教专家,向入选的摄影师学习,制定新的拍摄计划。通过铁路系统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外国摄影师当年拍摄的老照片上的蒸汽机火车司机,他从吉林赶到大同,请现年已70岁的老司机重回机务段,登上电力机车,拍下了“人是车非”的时代新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影像书写历史的巨大魅力。

1669984025261441.png

央视新闻报道“中外摄影对着拍”摄影展页面截图

      “特约摄影师”招募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位摄影人的报名资料,更有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摄影人参与其中。报名者中既有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众多中国摄影界重要品牌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和有相当影响的中坚力量,又有各大新闻媒体摄影记者、各地各行业摄影家协会负责人以及更多身在基层一线的实力派摄影人,不少还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摄影师。尤其是一些并无本地照片“虚位以待”任务的省份的摄影师,怀着与国外名家隔空对话、与国内同行同场竞技的愿望来参与,使得活动覆盖面大为扩展,影响更加深远。主办单位确遴选确定的72位“特约摄影师”根据活动要求,进行了“命题作文”式的专门拍摄,各显神通。

      经过严格把关、层层优选,来自33位中国摄影师的40幅反映当下中国的作品,与外国摄影师的蓝本作品比肩展出,40年,40幅图,以小见大,汇集成一幅幅再现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广阔图景。

      这是中国当代摄影人面对时代呼唤,所作出的热情回答。老照片里的每个符号、每个元素都可能成为解密图片幕后故事、找到特定年代感的钥匙和索引,入展摄影师运用对比法、还原法、象征性、地缘考现等,在拍摄地考证、主人公找寻、情境再现等方面苦下功夫,保有敏锐的眼光,锚定时代生活,在传承中突破创新,力图在发现和呈现的过程中体现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和审美理想。

1670200331691380.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在俄罗斯展出,展览开幕前,俄罗斯人身着盛装,用迎接客人的最高礼节面包和盐,欢迎嘉宾。车万坤 摄

1670200332195569.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在俄罗斯展出现场,当地群众热情地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期望。车万坤 摄

1670200332121865.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在俄罗斯展出现场,摄影展前人头攒动,认真观展的观众比比皆是。  车万坤 摄

      “对着拍”的理念随着征稿与展览的陆续推进,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与热议。2019年10月31日、11月4日,2018“今日中国”艺术周分别在俄罗斯南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克拉斯诺达尔市和莫斯科市盖达尔文化宫开幕。以“中外摄影对着拍”样式呈现、反映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的“影像中国40年”摄影展亮相展出,备受关注,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成功范本。11月17日、12月7日,别开生面的、以改革开放40年为历史节点铺陈而就的中外摄影作品同台对话,新旧照片对照观看的大型展览“中外摄影对着拍”先后在河南郑州升达艺术馆、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摄影展览馆相继展出;11月18日,“中外摄影对着拍”还以“一对多”的全新样式在河南三门峡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期间进行展示。这些展览给观众带来了满载回忆、留住时光的情感之旅和感恩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共鸣,不仅将活动推向高潮,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得到了更直观、更鲜明、更深入人心的展示。

1672026120846864.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主题展在郑州开幕现场。马健 摄

1670200337122476.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郑州展览现场,众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前来观展。张双双 摄

1672026143101104.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展览馆内,一位小朋友在拍照。张治国 摄

      “中外摄影对着拍”以独特的形式、有效的呈现、鲜明的反差,给摄影界和广大观众带来了怀旧、触动、惊奇与感叹,生动地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纵深感、群众获得感、发展成就感,用影像传递着跨越时空的光影魅力。这一项目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40余家中外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其中,中国日报网英文版将“中外摄影对着拍”的22组中外摄影师对比作品翻译成英文,发布在网站和客户端,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不少读者写下充满真情的留言。(相关阅读:中外摄影对着拍:在中国日报网获英文和双语流量奖)

1672026285344812.jpg

法国摄影师阎雷(左)与中国摄影师胡江桥在展览现场合影。

      这是一场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

      作为一项“舶来”的艺术形式,新中国的摄影始终葆有着西方传统研究和中国本土创造双向并进的理性精神,深耕社会大地,放拓无囿视野。今天的中国摄影家们一边理性地吸纳与研究西方摄影的优秀成果,一边立大地根源,从社会生活、人民情感的根源处塑炼东方的创造力,并以此轮替思考,情往兴答。

      摄影既能如实地观看世界,对人类社会、地球和宇宙增加学术认识,同时也推进艺术创新,诞生更多以中国文化的目光看待事物,利用现实时空营造艺术时空的影像,从而与西方的影像艺术构成对视,形成文明互鉴共融的命运共同体。

1670200332499259.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郑州展览现场。

1670200334260196.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郑州展览现场。

      “中外摄影对着拍”,洋溢着中外摄影家不同时空及视角的碰撞和融合,散发着摄影的独特魅力。这是中外摄影艺术一次有益的对接,为中国摄影话语体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摄影界以自信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与西方知名摄影师同台对话,呈现时代沧海桑田的变化,展示互为映照的真诚。我们提振了自信,也看到了差距。

      在遵循艺术特质的同时,参展摄影师以各自独特的视角,积极地投入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观照,用心灵光辉烛照现实存在,获得新的创造思路与灵感,那些蕴含时代特色的摄影语言与形式也熔铸于新的创作之中。这一酝酿与孵化的过程,融入的不仅是摄影师的思想,更有时代赋予的气息——观念的、审美的、视觉语言的等等。诸种信息化为艺术形象,通过对时代话题与热点的敏感度以及独特的美学判断,有深度地主题呈现出来,强化了影像的现实意义和重构价值。

1672026188356531.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摄影展北京巡展布展现场。

      此次活动遵循严格的版权规则,有14幅作品入选作为样本的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曾专门来到北京,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签订作品授权协议。6位中国“特约摄影师”在签约仪式当天赶到中国摄影家协会,与马达罗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在“中外摄影对着拍”摄影大展在郑州展出之时,到场的中国摄影师和国外摄影家分别在配对作品前握手合影,成为见证这一独具特色的影展价值意义的重要环节,马达罗和阎雷在此期间进行了摄影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围绕影像在记录时代变迁中的作用,构建和重塑具有国际化思维及话语的影像文化、视觉形象等,与中国摄影师展开探讨。布鲁诺·巴贝特地在法国通过视频连线表达了对活动成功举办的祝贺。时光不饶人,令人遗憾的是,作品大量入展的两位国外摄影名家伊芙·阿诺德、马克·吕布均已作古。这场历史性的中外对话能有在世三位中的两位外国作者来到了现场,很是难得。能与这些外国摄影师进行零距离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更给予中国摄影师有益的启发。

1672026196715784.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北京巡展现场,领导嘉宾一同观展。 

1670200335227683.jpg

“中外摄影对着拍”北京巡展开幕式现场。

      这是一次意蕴深远的时代召唤。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夕以私人记者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人士,马达罗用自己买的二手柯尼卡相机拍摄了1976年至199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色照片3.5万余张,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著作。在他第208次来到中国、特地从意大利赶来出席展览开幕时,我与他短暂的会面留下难忘的记忆,也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的无比挚爱。

      马达罗先生特地带来了自己的私人珍藏:4岁时看过的一本《儿童的梦想》小人书,种下了要来中国的种子;6岁时的汉字练习本,学写中国字、画着来中国的地图;第一本意大利版的《中国画报》周刊,丰富的图文打开了他对中国的认知和好奇,并为此编写了将近40页的中国路书。

1669983691484167.jpg

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以《40年的中国见闻》为题的主题讲座现场。

      面对众多摄影师的仰慕,马达罗坦诚地说自己并不是摄影家。他平淡的话语令大家意外,并刺痛了摄影家们的自尊。为何作为一个非职业的摄影师能拍下经得起时间冲刷的生动影像,他的业余和简单,凝固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朴素。40年前,中国的照相机与其他物质一样是匮乏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摄影的理解差异,许多摄影家不会用珍贵的胶片去记录“平淡的景象”,更愿意去捕捉“精彩的瞬间”。 

      马达罗的“业余”影像,再次诠释了“专业”摄影的本真。现年77岁的他说:出席大展开幕式,是208次到访中国经历中最难忘和快乐的。时代让他看到了自己影像的价值和意义。

      摄影是最能直击当下、表现现实的艺术样式,许多摄影经典作品具有史诗性意义,成为时代的镜子。只取一帧,便可成为概括时空的独立读本,这正是摄影的迷人之处,其记载和传承的丰厚历史会在岁月沉淀中散发出时间的芬芳。当我们有机会凝视若干年前的那一帧时空切片,所有当年的表象都在与现实时空进行对照,让这些照片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也更加耐人寻味、引人思忖。可以说,摄影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见证和彰显了自己。这一代中外摄影人是幸运的,他们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自己作品的能量聚变。  

1670200337137660.jpg

法国摄影师阎雷(左三)、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左四)与中国摄影家代表交流合影。张双双 摄

      阎雷是一位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的法国摄影师,他1993年在云南元阳与哈尼族人共同生活了6个月,完成了以《山的雕塑者》为名的一部电影、一本画册,第一次将元阳梯田隆重地推介给世界,被欧洲媒体评为“1993年度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2013年,元阳梯田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我问阎雷先生热爱中国的理由,他说,作为一个自由摄影师,当走过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后,发现中国政府是最重视摄影的、中国人民是最热爱摄影的。在中国,摄影有价值、摄影师有尊严。

      在历史的旋律中,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摄影已成长为贯注其中的见证时代的最强音。摄影从一种奢侈的消遣,变成今天可以实现无数可能性的日常语言,是人类巨大的进步。当今,人人都是摄影家,拍摄传播便利及时,为时代造像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摄影的价值渐趋超越其本体意义,成为厚重的人文、社会、历史价值的视觉承载。

1672187102132313.jpg

中外摄影师《焦点与时光——中外摄影家面对面》学术交流活动。吴波 摄

      “中外摄影对着拍”展示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迅猛深刻的时光变迁,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它让我们更加清醒,无论时光如何变换,摄影的本义永远需要我们坚守,摄影不可辜负时代。“希望更多的摄影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摄影有其朴素的使命,摄影家更有崇高的担当。

      因为摄影,我们可以在这里生动讲述往日的故事,因为图像,我们可以在当下虔诚地告诉未来。

      致敬伟大的时代,致敬优秀的摄影家。

      摄影,见证中国。摄影,映照时代。

      本文为全国政协常委,时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2021年为大型画册《中外摄影对着拍》撰写的前言,画册中英文版先后出版发行。

      《中外摄影对着拍》线上展览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正式上线,现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关阅读:

“中外摄影对着拍”在俄罗斯备受关注

“中外摄影对着拍”郑州开展

“中外摄影对着拍”巡展北京首展开幕

“中外摄影对着拍”策展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