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2022 •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在京开幕

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 责编:张双双 2022-11-10

“镜像 • 中华民族共同体”

用影像志讲述中国故事

640 (2).jpg

2022 • 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主办,于11月8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一层展厅正式开展。

一个为珍存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而创建的影展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是为珍存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而创建的平台。它集影像记录、收藏、展示、传播功能于一体,从2016年起步,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摄影师的同心襄助下,至今已走过四届历程,成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事象。

这是一个肩负内在使命的双年展——

它以广泛而具深度地收藏中华各民族影像资料,构建完整系统的中华民族影像志收藏体系,建设中华文化遗产与记忆档案库为宗旨和目标;

这是一个体现鲜明文化特性的双年展——

它以国家民族博物馆对于影像的收藏为“根”,以大众化展示和传播为“果”,致力于系统化完成影像作为历史记录载体和文化交流传播媒介的双向价值转化;

这是一个秉持自身学术理念的双年展——

它追求影像深描,强调对于文化的整体描述和完整叙事,倡导创作者对于一个地方、一种文化的知识累积、文化共鸣以及情感交流,突显影像对于人类历史的文献记录价值。

640 (3).jpg

展览现场

“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届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以“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征稿主题,期盼在中华民族整体观的理念下,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各民族的当代生活样貌,展示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变迁,留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记忆。

本届影展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402组作品,图片总计23513幅面。创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有资深影像人也有业余摄影师,有高校学生也有边疆及边远山区牧区的普通年轻人;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反映地区性社会发展的嬗变与跨越,有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经11位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认真严谨的评审,评选出193组入围作品、20组入展作品。入展作品被授予“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金收藏奖”,并在“2022·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隆重推出“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入围作品则被授予“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收藏奖”,入藏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影像志典藏库。

领导和嘉宾观看展览

用影像志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本届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以“镜像•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征稿主题,期盼在中华民族整体观的理念下,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各民族的当代生活样貌,展示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历史变迁,留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代记忆。

本届影展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402组作品,图片总计23513幅面。创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有资深影像人也有业余摄影师,有高校学生也有边疆及边远山区牧区的普通年轻人;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有反映地区性社会发展的嬗变与跨越,有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经11位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认真严谨的评审,评选出193组入围作品、20组入展作品。入展作品被授予“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金收藏奖”,并在“2022·北京国际摄影周”期间隆重推出“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入围作品则被授予“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收藏奖”,入藏中国民族博物馆民族影像志典藏库。

展览现场

博物馆新视界:收藏与展示边界的拓展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拓宽了博物馆收藏与展示业务的边际,以影像收藏带动展览展示,通过征集大量直观、真实、生动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图景的影像志作品,用以完善博物馆影像志数字资源收藏;同时通过探索多样态、多渠道、多元素的传播模式,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学理支撑强、展示手段新的展览产品,形成了将收藏、展示、研究紧密相融的影展传统,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探寻新模式新途径。

“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是中国民族博物馆立足主责主业,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坚持开放共享、协同创新、跨界合作,多措并举拓宽和盘活博物馆收藏与展示方式,以实现博物馆教育目标创新手段,提升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中国民族博物馆已完成民族影像志摄影作品收藏两万余幅;以民族志摄影作品为载体,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历史节点上,推出了“在历史跨越的现场”系列展,通过影像志向观众系统化传递完整、立体、共情的“历史现场”信息,社会反响热烈。

中国民族博物馆将继续努力,将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伟大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展览现场

内容来源:中国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