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董帅:优秀文物摄影在“四史”工作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董帅 责编:张双双 2022-10-10

“四史”,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部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学习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传承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

“四史”既密切关联又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学习“四史”要统筹推进,以党史为重点,突出各自特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重要的思想学习和教育基地,其基本陈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通过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自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100万人次,但面对我们党9671.2万的党员人数,我们宣传和教育全体党员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如何让党史教育更广泛地开展,让珍贵的“四史”文物“活起来”?优秀文物摄影是迅速提高“四史”文物的知名度和辨识度的有效手段。

一、文物摄影的认识

文物摄影,顾名思义,可以分为文、物、摄、影四个部分理解其含义。文即指文化、文明,包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遗存和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遗物和遗迹;物是指这些人类引以为傲的遗迹、文明的载体,摄是指通过具有丰富文物知识储备的摄影师的眼睛,寻找被被摄物最美的瞬间,通过光线和器材的科学合理搭配完成拍摄;影是指拍摄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科学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影像载体。

文物摄影是博物馆藏品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文物摄影工作能够对藏品的艺术美进行多纬度的挖掘探索,给研究人员和保管人员工作的开展以巨大的便利。不同摄影师拍摄同一件物品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件摄影作品是摄影师心灵的真实反映。作为一名文物摄影师,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四史”文物,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从受人欺辱,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从而比别人更加深刻地感叹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做好“四史”工作,我能做的贡献很有限,但用优秀的“四史”文物摄影作品来缅怀革命先烈,是我力所能及的。为了拍好照片,我时刻保持着对文物热爱的态度,敬畏“四史”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四史”,接到拍摄党史展览馆精品图册拍摄任务后,我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最大能力,创作出充分反应新时代新面貌的高质量文物影像。

二、“四史”文物的特点

长期以来。经过岁月和战火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四史”文物给人一种百姓身边实用物品的感觉,而很难引起观众的关注。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特点:

1、时间跨度长、数量多

“四史”时间跨越百年,分别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新中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的推进史与社会主义探索史的四个角度来揭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发展历程。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1年4月,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党史展览馆汇聚了全国红色纪念馆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史”文物350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420多件套。从党的一大会议文件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最新的理论成果,从南昌起义朱德使用过的手枪到我国装备部队的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通过党史百年经典文物在同一时空的对比,来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的中国式奇迹。巨大的时间跨度和数量众多的文物,要求所拍摄的文物影像应体现出其各自所处不同时代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氛围。

2、保存状况复杂

由于“四史”文物有的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有的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磨炼,导致保存状况不佳。纸质文物褶皱褪色,金属器物氧化锈蚀,生活用具破损并存在污迹。文物摄影是文物以数字化形式的真实再现,优秀的文物摄影作品更适合表现“四史”文物的细节和质感,用摄影语言讲述藏品的独特性和历史感,更有利于藏品研究人员在数字时代从多方位对藏品进行深入研究解读。

3、种类体积质地多样

党史展览馆展出的“四史”文物种类繁杂,体积大小不一,质地多样。大致可分为书信文件标语、服饰、武器装备、生产生活用品、美术作品等大几类。它们涵盖了“四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战争特色和民族地域特色。如红军长征途中的木板标语、信件、地图;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张桃芳使用过的狙击枪;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坐过的藤椅;建国35、50、60、70周年领导人乘坐过的阅兵车……从这些极具代表性文物身上可以最直观准确地看到中国百年来的巨大变化,让干部群众深切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伟大精神。在极短时间内集中拍摄大量“四史”文物,对摄影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工作中我努力做到认真理解文物内涵,为每件“四史”文物制定科学的拍摄方案。

二、如何拍摄优秀的“四史”文物影像

博物馆文物摄影与大众艺术摄影存在很大不同,文物摄影需尽可能去除摄影者的个人艺术特色,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展示“四史”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客观完整真实地再现文物,重新赋予“四史”文物新的活力。摄影师用自身审美去理解它们,用镜头和灯光交汇的语言去表现它们。这次百年党史展览文物的拍摄,我灵活地使用多种类型摄影设备,力求物尽其用,最大效率完成拍摄任务。下面我举例说明:

1、使用大画幅非接触式平面扫描仪采集纸质文物: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

图片1.jpg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的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写于1845年4月中旬之后,共27张纸54页(笔记本的最后6页现存于俄罗斯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其中49页写有字迹。该手稿的纸张和笔迹经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专家鉴定,为目前中国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对完整的马克思原始手稿。

拍摄时,我发现马克思手稿虽年代久远,纸张表面轻微发黄、笔记内页散开,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没有褶皱等状况。由于马克思手稿非常珍贵,所以我采用非接触式大画幅平面扫描设备分页逐张进行采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保证文物安全。

平面文物拍摄的关键在于科学布光、颜色准确、细节清晰。我使用麦特斯大型平板扫描仪来完成平面纸质布制文物的采集。该设备很好地解决了布光问题,感光元件采用线性线性coms,通过逐行扫描的方式进行成像。扫描系统拥有自动光平衡功能,复合扫描时自动去除反光,保留色彩高光和暗部细节,层次丰富出色的感应能力确保每个通道层次细腻无噪音。扫描过程中4组Led灯组从文物上方20厘米处匀速扫过,整幅图片采用同一光源,形成照度均匀一致的照明效果。   

实际操作时,先开启大型平面扫描仪进行扫描灯光预热,等待5分钟后,灯管照度、色温趋于稳定。然后使用塑料卡尺测量文物厚度为1mm,并在扫描软件中输入相应参数,确定对焦数值。然后由藏品管理员将文物单页放置于背景纸上,距文物5厘米处放置柯达标准色卡。为了尽可能减少未来文物反复扫描次数,我们设置扫描分辨率为800dpi,一次性获得该设备能达到的最佳质量文件。最后通过预览确定扫描范围,正式扫描后获得最终影像。

2、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拍摄

拍摄立体文物时,我使用仙娜大画幅数字技术相机。该设备机身分为前后两组,可分别进行非对称俯仰和摇摆操作,创造出更广阔的有效像场,在大角度拍摄文物时,可有效校正立体焦平面变化而形成的影像透视畸变现象。

①.立体不反光文物:斯诺珍藏的毛泽东戴过的八角帽。

图片2.jpg

1936年,斯诺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在采访毛泽东时,看到毛泽东神采奕奕地站在窑洞前,就想为他拍一张照片。当时毛泽东穿着很随意,斯诺为了拍摄一张比较正式的毛泽东“官方”照片,就请求毛泽东戴上军帽。毛泽东说:“我的军帽多日不戴,不知放到哪里去了。”身边的毛海鹏顺势摘下了斯诺的八角帽,给毛泽东戴上。于是,斯诺抓住机会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珍贵瞬间。这张照片和八角帽也成为了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最重要的文物。

这件文物属于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在拍摄时,我小心地把军帽放置在文物拍摄台上,仔细观察分析文物的细节。首先我选择了文物的四分之三的角度;然后我将柔软的棉纸揉成团,填充到军帽内,使帽子更加立体;布光时刻意加大主副灯的光比,产生较大明暗反差,突出帽子的体积感。由于军帽年代久远,帽檐的布料已经有些褶皱和破损,为了准确表现这一细节,我使用一支硬光,从帽檐后侧打光,增加明暗过渡的幅度,使布纹褶皱的色彩层次更加丰富,完美地再现了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文物的本来面貌。

②.拍摄立体反光文物:嫦娥五号返回舱带回的月球土壤样本

图片3.jpg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该任务是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之一,以2020年12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再入返回为标志,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圆满收官。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在月球采样,并带回地球的国家。党史展览馆展出的月壤重量为100克,被置于水晶容器内陈列于展览第四部分第九展厅中。

在拍摄过程中,我观察到月壤展示容器由月壤本体、展示容器组成。展示容器没有任何装饰纹饰和铭文,是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因此我将拍摄重点放在了文物器型的刻画和体积、质感的表现。展示容器由水晶玻璃制成,材质极易反光。为了避免展示容器上出现大面积灯影和光斑,我选择器物正面为拍摄角度,尽可能减少玻光斑折射。使用半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的文物拍摄台,布光采用单灯加反光板的方法,将主灯安放在文物左前方,模拟自然光线,使文物本体出现自然的阴影关系。反光板放置在文物右侧适当位置,为器物暗部补光。最后为了增加展示容器玻璃的质感和轮廓感,我在文物左右后方各放置了一个硬光,利用逆光从后打亮玻璃容器。既表现出玻璃晶莹剔透的质感,又巧妙地利用光影勾勒展示容器外部线条轮廓。拍摄前要特别注意对文物进行除尘除指纹,细小的指纹与灰尘都会对最终影像产生巨大影响,破坏整体效果。

③.拍摄武器类文物:朱德南昌起义时使用的警用型德国毛瑟短管M96手枪

图片4.jpg

1927年8月1日,朱德同志参加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新型军队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南昌起义军主力南下潮汕失利后,朱德同志领导南昌起义军余部进行整顿,冲破艰难险阻,为人民军队保存了革命火种。随后,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又领导发动了湘南起义,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进军井冈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朱毛”红军,名扬天下。南昌起义后,朱德在枪身上刻下了“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以示纪念。195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筹建陈列室,从朱德处征集到此枪。195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将此枪移交军事博物馆收藏。

以往拍摄武器类文物,由于枪支不好直立固定,通常采用平面拍摄的手法。拍摄出的影像立体度不强,缺乏层次感。实际拍摄时,我使用辅助工具将枪械直立固定在拍摄台上。采用平视的拍摄角度,轻微调整文物角度,慢慢转动文物,使枪口露出。武器虽是冰冷,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是由多种不同材质的零部件组合而成,每个部件都有很精彩的细节。拍摄时注意主光、辅光、造型光布光得当,光比不宜过大。寻找反光影响最小的角度,防止文物反射的光斑干扰视线。我将主灯放置于文物左上方,模拟自然光,一束造型光照亮枪口,副灯位于文物平行位置,打亮文物侧面。顶灯勾勒文物轮廓,使枪管处出现一条均匀连续的光斑,强调了枪支的形体和质感。最后使用硬光,放置于文物右后方,为枪托打出反光,巧妙地利用光斑,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采用这种拍摄方法,布光更好控制,枪支影像更加立体,质感出众,为今后同类型的文物拍摄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④.拍摄艺术品类文物:大幅三联油画《抗击非典》

图片5.jpg

大幅油画作品《抗击非典》由赵振华创作,画作横520cm,纵180cm。作品取材于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真实事件,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该作传播甚广,极具感染力。作品取材抗疫一线的白衣勇士,采用了欧洲历史画、宗教画常用的三联画形式,更具庄重感。中间有一人行军礼,没有明示其身份是军人,在这里军礼代表举国之力抗击病毒的坚定信念。该组作品动静结合,情绪上起伏承续,中间为坚定,左联为紧张,右联为悲壮,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次思考。作品没有设定具体的时空,压抑的黑色背景烘托出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们,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极具象征意义。在非典及新冠疫情中,有许多医护人员被病毒感染,有的以身殉职,他们是最美逆行者,永载史册。

拍摄艺术品核心要求是色彩准确还原,要点在于曝光必须准确,难点在于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画面反光。要想做到色彩准确还原,就要根据艺术品实际情况,设置准确的曝光值。曝光不足会使作品层次丢失,曝光过度会造成作品亮部细节损失。拍摄时需注意布光方法,光比不要过强,照度使用测光表进行测量。

实际操作时,我使用左右双打光布光法,保持灯光高度一致,左右灯光与作品保持相同夹角,使用测光表对画作的四角和中央进行测光,全部数值相同后,便完成了基础布光,这个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艺术作品的拍摄。《抗击非典》整体为黑色背景,人物表现细节丰富。根据经验,我将灯光输出数值适度提高了0.2档,适当地提高可以使画面颜色对比更加鲜明,使作者创作的反差更加明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由于该幅作品由三联画组成,为保证图像视觉效果统一,我先对最大幅面作品进行拍摄其,之后在不改变机位和布光位置的情况下,拍摄其余两幅较小幅作品。摄影器材采用仙娜大画幅180毫米镜头,以便尽可能减少画面畸变,方便后期画面拼接。

⑤.拍摄现状不佳文物:红军过草地时曾用来充饥的皮鼓

图片6.jpg

我认为“四史”文物保存现状不佳,这恰恰是“四史”文物的特点,是它们独有的特征。每个破损细节背后都可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因此它们成为了重点表现内容。这面残破的皮鼓在展厅里非常引人注意,皮鼓鼓面写有“四川省马尔康卓克基” 9个红色大字,清晰可辨。卓克基,藏语意为“至高圣洁”之地,是当时西康省的一个藏族聚居区。皮质鼓面上有一块明显的缺损,是由于红军长征过草地时,食物匮乏,红军战士便将皮鼓面割下一块吃掉充饥。在那种缺医少药、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红军战士顽强地克服了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若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拍摄时,我将皮鼓有红字破损一侧的鼓面作为表现重点,将皮鼓平放至拍照台上,破损鼓面向上,为了突出鼓面,我将相机机位升高,使皮鼓顶面信息表现得更加明确清晰。机位的升高,使皮鼓影像出现了上大下小的透视变形,我使用仙娜大画幅相机的垂直矫正变形功能,纠正透视关系。皮鼓不像玻璃制品那么光滑,它的表面有很多粗糙、凹凸的机理。我使用侧面方向的硬光造成比较强的明暗对比,产生明显的纹路,突出了其体积感、质感和机理。适当加大光比,使影像对比度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优秀文物影像在“四史”学习中的作用

1、文物摄影是新时代创造精神的体现

伟大创造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实现新跨越的伟大精神力量。加强“四史”学习,就是在大力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伟大创造精神,新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瞩目成就也充分体现着伟大创造精神的重要性,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中更是处处彰显着这一伟大精神。文物摄影通过数字技术强化博物馆的创新发展能力,让更多“四史”文物“活”起来了,同样也有助于我们做好新时代文物保管工作。

2、文物影像为“四史”学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利用最新摄影技术拍摄“四史”文物,获得更多文物细节信息,形成较为详细的文物数据资料与影像信息。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分析这些信息,开展高水准的科学研究,在相互学习、相互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研究成果。文物影像可对藏品进行多层面的信息整合,用强大的基础数据构建更高级的学术交流平台。

3、文物摄影在“四史”宣传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随着博物馆和展览馆数字化发展,图片是人们最易接受的信息获取方式。从藏品征集入藏保管,到融媒体时代宣传教育研究,文物摄影通过多种数字技术方法提升着博物馆基础业务效率,提高着文物宣传和教育的综合能力。用优秀文物摄影做好“四史”工作,就应认真挖掘文物自身价值,努力拍摄出赏心悦目的文物影像,吸引更多的人亲身前往博物馆,实地真实地观看“四史”文物,了解“四史”展览内容,使广大观众对我党百年历史产生兴趣,最终达到“四史”宣传和教育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展览馆要发挥展示、纪念、宣传、教育、研究等综合功能,形成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党史展览馆作为红色革命纪念馆的龙头,是共产党员受教育受洗礼的精神家园,是引导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基地,也是我们做好“四史”研究和宣传的权威阵地。如今党史展览馆开馆已一周年,百年党史最著名的文物齐聚一堂,向参观者真实地讲述着百年党史,让每一位来党史馆参观的干部群众深切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伟大精神。在“十四五”时期,让我们全国文物工作者团结起来,努力工作,共同发挥好利用好文物摄影的强大作用。用优秀文物摄影讲述好革命英烈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描绘好千千万万普通党员奋斗奉献的群英谱,展示好亿万人民拥护党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深厚感情和自觉行动,打造集中而丰富的“红色文物影像数据库”,为新时代“四史”工作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作者:董帅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