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陈馨:纪实摄影在当下的困境与破解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陈馨 责编:彦希 2022-08-15

摘要

纪实摄影是摄影主流和重要的类别之一,但在当下,纪实摄影的创作和传播进入了相对瓶颈期。本文试图分析纪实摄影的困境和成因,并寻找今后摄影创作中,纪实摄影突破的方法。

一、纪实摄影的定义和困境

1.纪实摄影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纪实摄影是以留存文献、传递信息为主要价值的摄影形式。主要关注社会性题材,因而承载了较多社会性价值。摄影术于1839年发明之际,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文字和美术(多为图画)。与之相比,摄影具有更多还原现实、刻画细节的能力,因而主要承载了记录现实的职能。从19世纪末期雅各布·里斯拍摄以纽约外国移民为主题的作品以来,纪实摄影得到巨大发展,摄影的纪实功能被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仅就国内摄影而言,纪实摄影伴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防摄影、抗战摄影兴起,1949年之后成为摄影创作的绝对主流。至今以中国摄影家协会为核心的主流摄影赛事展览,仍以纪实摄影作为摄影各分类之首。

2.纪实摄影发展存在的困境

无可讳言,纪实摄影在经过几十年的兴盛之后,在当代却进入了一个创作的瓶颈期。欧美纪实摄影兴起较早,但是高潮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60年代,70年代之后优秀作品的数量和影响力明显下降。国内纪实摄影发展较晚,在20世纪30~80年代最为红火,世纪之交还有“希望工程”这样备受社会关注的作品,但最近一二十年也出现较为明显的平淡化趋势,在社会层面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品,一两年也难以产生一件。近年来重要的社会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没有特别知名的纪实摄影作品问世。正视这样的困境、找出存在原因和解决办法,是推动摄影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纪实摄影遭遇困境的原因

纪实摄影的兴盛,是伴随着时代发展、读者关注社会生活的产物。而其陷入困境,也需要从时代的发展中去寻找原因。本文大致分析,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公众事件的烈度下降

纪实摄影早期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公认的雅各布·里斯、刘易斯·海因、FSA计划摄影群体(如多萝西娅·兰格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群体(如罗伯特·卡帕,中国的沙飞、吴印咸等人),这些人物崭露头角,切合了美国大移民、大萧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事件本身的烈度大、社会矛盾激烈、关注度高,容易产生优秀作品。

而进入最近几十年,类似高烈度的社会矛盾有所缓解,社会关注点分散且缓和,纪实摄影赖以吸引读者的“戏剧性”事件有所减少,这就使得一部分以战争、冲突、国际事件等为主要卖点的纪实摄影创作变得难以为继。

2.价值判断比以往更加困难

纪实摄影从一开始产生,就承担了比较浓重的道德引导职能。刘易斯·海因将其称之为“歌颂应当歌颂的、揭露应当揭露的”。海因本人的作品主要是揭露资本家使用童工的恶行,道德力量强大。此外,雅各布·里斯的作品揭示移民的悲惨处境、沙飞的作品号召全民抗战、越战期间黄功吾的作品揭露战争残酷,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呼吁帮助乡村读书的孩子,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道德批判性。

但是也要看到,这些充满正义感的照片,所关注的事件本身也是善恶分明,易于进行价值判断的。而当下已经较少出现战争、侵略这样容易“分辨是非”的大新闻,更多社会事件的形成往往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类似于房价的问题,中国有高房价、美国有次贷危机,背后都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创作者很难挖掘出一个“坏人”进行道德批判,作品的道德力量无从体现,感染力自然受到影响。

3.创作主体增加造成的视觉呈现重复同质

在纪实摄影的黄金年代,照相器材普及程度不高,纪实作品数量总体很少,视觉上的新鲜感比较强。但是近年来,摄影已经进入了全民创作的年代。目前国内在用的不仅有数千万台各类相机,更有数亿台可以拍照的智能手机,可以拍摄社会事件的人群大大增加。但是创作人群增加,不代表作品水平提高。相反,很多创作者往往效仿过去成功创作的路径和形式,导致雷同和同质化的作品数量激增。如果我们翻看过去十年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记录类作品,中国新闻奖摄影类作品,多少会有表现事件不同、表现手法“似曾相识”的感觉。实际上很多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放在今天混杂在海量作品当中,也难免泯然众人。

三、摄影人破解纪实摄影困境的尝试

对于纪实摄影的困境,首先有体会的是摄影师自己。无论中外,摄影人都采取过一些措施以期摆脱这一困境。

1.欧美摄影人:新纪实的兴起

欧美摄影界从20世纪中叶就敏锐地感受到了纪实摄影的危局。1958年和1959年,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分别出版了法文版和英文版,是纪实摄影转型的第一步。书中图片取材于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但主旨却是表达作者个人对美国社会的感悟。本书出版之初恶评如潮,但随后逐渐被读者接受直至封神。随后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的“新纪实”摄影展,展示黛安·阿勃丝等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奠定了当代欧美纪实摄影的主基调:放弃道德引领,体现摄影感受。后来有南·戈尔丁这样以男友家暴自己作为主题的“私摄影”问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中国摄影人:重心下移关注民间

与国外相比,中华文脉强调道德力量,不可能完全将其放弃。在宏大叙事落幕之后,则选择了深入民间挖掘细节的作品。经典之作如解海龙的《希望工程》,作者走访全国十余个省份的民间小学,采集了大量鲜活的一手资料,成为中国纪实摄影迄今为止最后一座丰碑。此外,关于边缘人群的赵铁林的《阿V姑娘》,少数民族地区的林强的《麻风村》,环保题材的王久良的《垃圾围城》等,也都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作品。

四、未来纪实摄影发展的趋势

不可讳言,纪实摄影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针对困境的成因,结合中外摄影师对纪实摄影新发展的探索,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破解之道:

    1.从重大事件到平民视角

宏大叙事曾是纪实摄影的重要基调,但是随着重大事件的减少和读者对重大事件热情的消退,平民视角才是纪实摄影发展的方向。未来的纪实摄影家务必要深入到群众当中,选取更多的生活细节,关注百姓关心的事件和情感,才能创作出更具有感染力的作品。2018~2022年,我国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七十周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建党百年和二十大连续五个时间节点,在节点纪实摄影项目中,宏大叙事并没有特别的突破,反而是关注生活的项目(如2021年的“百年百姓摄影展”,全场没有一件重大题材作品)好评连连,从中不难发现群众的兴趣点所在。

2.从宏观批判到个人感受

社会事件越来越复杂,所以纪实摄影作品要进行宏观的道德批判,施展空间也越来越小。然而作品没有真情实感,就无法打动读者。所以纪实摄影创作,未来一定会融入作者更多的个人感受和体会,用个人感情形成和读者的共情,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比如,在新冠肺炎期间,一些年轻摄影人拍摄的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叙事并不宏大,只是表达自己在特殊时期的感受,但是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同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

3.从依赖范式到个性呈现

任何一个类型的作品,如果数量过多就要导致评价下降,所以一定的个性化是创作必不可少的。纪实摄影一般受制于创作的真实性要求,形式上可以做的变化不大,但同样有发挥空间。仅以中国摄影师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中的获奖作品而言,李洁军的《复制战争》和区志航的《俯卧撑》在形式上都颇为出位,前者用小兵人重现摄影史上的名作,后者则用自己的身体表达态度,都得到了一般读者和行业专门机构双方面的高度评价,说明纪实摄影仍有在形式上创新的空间。

4.从一时一地到搭建专题

纪实摄影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摄影艺术的困境。摄影刚发明的时候,是和文字、图画对比,自然显得无比丰富、无比生动。但是随着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单幅作品对比新媒体,信息量局限于一时一地就显得单薄。因此,用多件单幅组成专题,在组照中搭建结构就成了新的选择。

最常见的专题结构就是“时间跨度、今昔对比”。前述2018~2022年连续的纪念项目,大多数都依从这个逻辑。简单的一件事物,1978年和2018年样貌的对比,就比千言万语更能说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此外,多地点对比、多主题对比,也都能有所创新。类似于中国摄影家协会2018年“中外摄影对着拍”,使用国外摄影师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主题照片为母本,组织中国摄影师在2017年和2018年拍摄对应照片,采取时间、地点、主题多重对比方式,又产生意料之外的传播效果。

结语:

关注社会生活是人的本能,所以纪实摄影永远有价值。当下的纪实摄影虽然遭遇了困境,但只要及时调整、应对得法,依然会在未来绽放出新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2.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

3.(法)拉鲁斯.世界摄影大辞典[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5.

4.许华飞.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2019.

5.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艺术发展报告(2017~2021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2021.

 

作者陈馨,系华龄出版社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