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热点

老照片拍卖槌槌惊人的背后:我们以何回忆过往?

来源:元视觉艺术 责编:彦希 2022-08-12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靠什么去追忆已经远去的人和事?

摄影以一种相对客观的形式,记录下社会变迁,而其中一些有幸留存至今的视觉碎片供后来的我们来还原过去。

今年3月份,一张中国老照片以8万美元(含佣金为10.08万美元)的价格在苏富比拍卖行落槌;5月14日,美国摄影家曼·雷1924年拍摄的著名黑白摄影作品《安格尔小提琴》(Le Violon d'Ingres),又以1240万美元价格售出,成为史上最昂贵的照片。

1660291989207049.png


这两场交易引起中国很多摄影收藏家和摄影文化研究者的注意,也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老照片收藏上来。

什么样的老照片才有收藏价值?

中国影像拍卖创始人李欣认为,判断一张老照片的收藏价值有初步四个界定。其一,看照片艺术性。其二,看照片的传播力度,即知名度,比如摄影师还是被摄影的对象和事件本身能引起多大的关注度。其三,看历史价值,照片记录的是不是历史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或重要细节。其四,看品相

资深影像藏家翟霖峰认为,与其说收藏的作品,不如说我们收藏了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符号意义。“价值”,一个看似朦胧、模糊的概念,说穿了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能穿越历史、给人无限启迪的东西,永远经得起推敲,也值得被人类永远凝视。

或许大部分人觉得摄影很容易。没错,从诞生到今天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摄影从有钱人的玩物变成了最被广泛采用的艺术形式。从摄影传入中国之初的风景与肖像、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到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时刻的视觉档案,以及之后人们在照相馆里拍摄肖像到如今随手记录种种生活影像,照片的总数从最初的数万级迅速增长到拍照手机诞生后的兆亿级,也才不过短短10年,眼下每年还有无法计数的数码照片被拍摄出来。

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像的制造者,这是一个数量极其有限的群体。

微信截图_20220812162111.png


《愚公移山·引洮上山》和《愚公移山·凌空除险》两幅作品,分别由茹遂初和魏德忠两位摄影界元老拍摄,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大重要工程“引洮上山”“红旗渠”的建设场面,是其中最经典的影像代表,真切生动地再现了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一下就把我们带回到了半个世纪前那个火热的“战场”。

现在只需三步,就可以拥有一幅珍贵的老照片,永久珍藏这段无可复现的历史记忆。

微信图片_202208121613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