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风建设

聂茂|在文化自信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史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聂茂 责编:陈少飞 2021-11-22

在文化自信中书写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史诗


聂  茂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在中国人民用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这次会议是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风云激荡中成功召开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的坚强决心和无比自信。全会重申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等等,《决议》中诸多相关论述,将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推动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再次引向深入,其深邃的思想精神对于推动我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努力挖掘、积极阐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自觉将个人文化自信置于国家文化自信之中,并互为建构。因为,国家文化自信是个人文化自信的前提,个人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自信的缩影。文艺工作者思想境界的提升、价值追求的引领、使命担当的坚守都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既是个人文化自信的具体呈现,又必将夯实和强化国家文化自信的底蕴和根基,社会文艺的发展繁荣必然建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更好地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境界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5000年灿烂文明延绵至今,正得益于植根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文明,了解当今社会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丰沛、伟大和可贵,才能从骨子里热爱它、维护它、讴歌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决议》中指出的,正是我们整个社会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努力奋斗中取得的成就,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中国经验的实践收获。

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文艺作品。2015年,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在第三届中澳文学论坛上的致辞中指出,“让我们对世界和人类怀有更宽厚、更诚实的理解和爱”。铁凝的书写正是围绕着这种理解与爱展开的。而在作家刘震云看来,作家要敢于承受苦难,超越自我。他认为司马迁的遗产不在于他出色的叙事技巧、奇崛的修辞方法、朴素的语言风格,而在于他永不放弃的初心与抱负。这里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境界,也让人看到刘震云继承这一文化血脉、在创作中努力张扬对这种境界的精神追求。

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总是自觉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历史的见证人。文化自信是文学艺术的创新驱动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宝藏和力量源泉,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具备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的民族。

梁启超曾在书中自述他在巴黎拜会哲学家蒲陀罗时的情景,蒲陀罗告诫道:“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我希望中国人总不要失掉这份家当才好。”不久,梁启超在巴黎和几位名士闲谈,“我说起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不患寡而患不均’,跟着又讲到井田制度,又讲些墨子的‘兼爱’‘寝兵’。他们都跳起来说道:‘你们家里有这些宝贝,却藏起来不分点给我们,真是对不起人啊!’”梁启超听后十分羞愧,“觉得登时有几百斤重的担子加在我的肩上”。梁启超之所以感觉肩上压着“几百斤重的担子”,原因在于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国人缺乏应有的自信。梁启超“羞愧”的深刻启示在于,一切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拥有博大的胸襟、自信的气度和高远的境界,这是助力他们提升自我,进而助推文化与文艺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今天的中国,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每一天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每一天都有奇迹发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在文化自信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去见证这些奇迹的发生,去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



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更好地引领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文化大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诸子百家,群星闪耀,涌现出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文化巨擘,他们奉献的重民本、崇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等伟大智慧作为人类文明追求的“标高”,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具有永不磨灭的价值。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指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理念,其他文化无法产生。”实际上,中华文明以儒家为代表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等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社会主义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有着深刻的文化逻辑。

文艺工作者的文化自信与文艺自强密不可分,文艺自强需要文化自信带来创作原动力,而文化自信可以引领文艺创作者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文艺工作,说到底是作家、艺术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书写,通过不同的书写反映客观现实。文艺创作者对于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他的作品所拥有的思想深度、精神广度和价值高度。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者扎根文化母土,将优秀外来文化经验本土化,奉献出无数精品佳作。但是,也同时存在诚如《决议》所指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网络舆论乱象丛生”等问题。更有甚者,一些文艺研究者缺乏文化自信,习惯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经验,崇洋媚外,自我矮化,沦为西方的“发声器”,其错误的价值导向不仅对文艺创作发展无益,甚至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究其原因,价值追求缺失者至少存在两个“病灶”:一是对中国5000年文化基因的否定,缺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历史本我”;二是对当代中国国力的不自信,缺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现实本我”。这两个“缺失”,不仅是可悲的,更是致命的。

1837年,爱默生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个著名演讲,他郑重提醒美国青年,不要成为“在美国”的德国学者、英国学者或法国学者,而要成为立足于美国生活的“美国学者”。他认为美国人倾听欧洲的时间已经太久了,以致美国人被看成是“缺乏自信心的,只会模仿的,俯首帖耳的”。爱默生的演讲促人警醒、发人深省。一个不重视作品的价值追求、不聚焦文化母国的文艺家或人文学者,怎么对得起脚下的厚土以及给他们以崇高荣誉的祖国和人民?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按照《决议》所要求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努力提高“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信心与能力,紧握历史脉搏,坚持与时代同步,创作出既有世界视野又有中国风骨、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


坚定文化自信,
文艺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坚守使命担当


中华民族在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共有的文化血脉。无论是贞观之治的万邦来朝,还是康乾盛世的万民所向,抑或是当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政治伦理、家国情怀,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在各种文明交往中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召力和同化力,文化自信的根本就源于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荣辱与共和使命担当亦源于此。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从地上冒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的正确的道路选择。文艺工作者拥有的中国经验不仅包含个人和集体的经验,而且包含土地、气候等自然禀赋,以及生活习俗、审美偏好和人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烙刻在每个人身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印记。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继承、传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决议》所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这种使命担当,就是要深入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发现和书写,既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又要有娴熟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但丁认为,“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文学艺术是心灵的依托和语言的艺术。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幸运,也是其创作自信赖以支撑的重要前提。文艺工作一旦进入现场,就会成为生活本身,就会褪尽铅华,叩击心灵,朴素而真诚,它展示的是历史,沉淀的是文化,契合的是使命,肩负的是担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文艺作品始终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之中,日积月累,润物无声。每一座文艺高峰,都是文艺工作者的倾情奉献,都凝聚着无数文化先辈和今人的智慧、心血和牺牲,这些奉献和牺牲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下的文艺工作者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正以自信的主体精神践行着文化追求。不禁想起曾有一位法国著名出版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北京约见作家格非,谈小说《人面桃花》版权输出事宜。签约前,格非对部分条款不认同。出版商问:“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书被法国读者了解吗?你的书不能在法国出版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格非答道:“我的书不能在法国出版,是法国读者的损失,我没有任何损失。”这样的回答掷地有声,体现了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的作家应有的文化自信。

大国逐梦,登高望远;使命在肩,永远向前。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拥有大国子民的境界、气度、胸襟和抱负,扎根广袤厚实的土地,吸吮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养分,以14亿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激情澎湃地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史诗,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有理想、有热血、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的自觉选择和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