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摄协冬奥会摄影小分队

中国摄协冬奥小分队探营 | 国际奥林匹克摄影“梦之队”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赵迎新 责编:张双双 2022-02-14

中国摄协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除了拍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各项紧张激烈的赛事外,赵迎新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作为中国摄影报特派记者发来第一手的、鲜活生动的视频、摄影和文字报道,让更多读者立体了解本届冬奥会的台前幕后、赛场内外。

探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梦之队”

1月29日正式进入闭环管理后,本报先后探营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成员包括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及官方图片社盖帝,与其摄影部门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北京冬奥会的另一个“赛场”。

新华社:第一次与全覆盖

进入北京冬奥会新华社工作间,记者见到了“老战友”、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兰红光,他也是中国摄协北京冬奥摄影小分队成员。作为这次新华社摄影部记者团队进入闭环排兵布阵的“当家人”,兰红光采访过4届夏季奥运会、3届冬奥会,在东京奥运会率领团队第一次成功承担起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重任,经验丰富。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一员,新华社组织拍摄冬奥会,这是第一次。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兰红光还是信心十足,并为新华社的年轻优秀团队感动着、自豪着。

640.webp (10).jpg

“老战士“兰红光依旧战斗在冬奥会报道第一线。

640.webp (11).jpg

兰红光佩戴的"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袖标与记者佩戴的注册记者袖标颜色不同。

在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中,新华社占尽人员和属地优势,派出62名摄影记者组成的年轻团队进入闭环,平均年龄仅30多岁,编辑团队主要放在后方。

无论在北京城内,还是在张家口、延庆,每个场馆和项目,新华社都至少有4名摄影记者“专守”,并在与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的合作中,在遥控机器人相机的运用上,更加娴熟。新华社工作间的一角,是秘密武器和全新的工作方式——机器人相机操控中心。这个角落的墙上,挂满了各个场馆机器人相机的排兵布阵图,像是一场战役的指挥中枢。据兰红光介绍,两名年轻人陈益宸和徐子鉴主要负责这些机器人相机的视角选择、安装和控制。在他们身后,还有一堆工具,包括陀螺仪、升降架、镜头固定金属环、金属线、固定相机的钢卡等。这些机器人相机架设在各个场馆摄影记者不能涉足的特殊摄影位置,如架设在冰球场和花样滑冰冰场顶部的“猫道”,可以以天使视角俯拍冰面上的运动;冰球球门底部安装有“防弹”盒子的遥控相机,用以拍摄运动员在门前争抢和射门的一瞬;雪上项目跳台下安装超广角相机,可以低角度拍摄运动员腾起瞬间,画面中还能带上五环标识。

与2008年不同的是,之前安装的遥控相机是不能变焦和变换角度的,如今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遥控相机不仅可以遥控快门、传输照片,还具备了变换角度、变焦、下载照片、清空储存卡等功能。经特殊改造的相机,可以连接千兆光纤VLAN传输。在北京冬奥会上,赛事现场摄影位置上就有专线千兆VLAN,前方各个摄影位置的记者可以即时直接把照片传到后方编辑的电脑上。

640.webp (12).jpg

新华社的同事向记者展示此次冬奥会上所使用的远程遥控拍摄系统。

传输、遥控等数码技术的迭代,给奥运报道带来全新挑战。兰红光感慨地说,现在新华社在奥运会上的摄影角度,几乎是全方位覆盖,年轻人对技术要很快掌握。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技术只是手段,不能代替思考,依靠相机后面的“头”才能拍出优秀作品。

新华社的全覆盖视角,也给中国其他摄影记者带来压力。开赛几天后,不少摄影记者感慨“没法和新华社拼”。国际奥委会把拍摄任务和特权交给国际大通讯社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只有他们才有人员与技术实力完成国际奥委会的摄影任务;另一方面,通讯社在全球用户覆盖广泛,可以把奥运精彩瞬间提供给全世界更多媒体。

美联社:多样化与挑战性

美联社在新闻中心的办公室也是一片忙碌景象。摄影部副主管丹尼斯·帕坎(Denis Paquin)介绍说,此次有50余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投入北京冬奥会的摄影工作,在主媒体中心和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均设有办公室进行图片编签。美联社在开幕式场馆和4个冰上项目竞赛场馆共安装了7台遥控相机和9台机器人相机。

美联社的委托客户不到30家,但是这些客户的委托拍摄需求却是多样化的。拍摄方向多集中在各个客户所在国家的运动员照片——无论这个运动员是否得奖,是否完成比赛,客户关注的是本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因此,美联社会对所有运动员都进行拍摄、挑片,根据客户的需求发送相应照片。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拍摄工作中,美联社摄影师可以在任何地方感受到工作人员、志愿者和整个城市的友好和帮助。这次受疫情影响,面对闭环管理,他们很遗憾此次无法像2008年那样多次来北京考察场馆,但目前整体工作很顺利。因为疫情因素,美联社还临时减员5名摄影师,丹尼斯觉得拍摄任务更显艰巨。

路透社:远程化与求细节

路透社本次派出约30名摄影记者参与北京冬奥会摄影报道,以确保最好的工作品质。这个数字与2014年索契冬奥会相差无几,摄影团队的规模并未受到疫情影响。

与此同时,路透社并未让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一道在北京“并肩作战”。“我们此前的奥运会也派了编辑过来,但发现很多时候编辑的工作是需要安静和专注的,因此远程工作就是图片编辑们为奥运会工作的方式。”路透社中欧及全球体育部主编帕维尔·科普琴斯基(Pawel Kopczynski)说。图片编辑身处世界各地,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得以让他们能够即时看到摄影记者拍摄的图片并在第一时间进行编辑和发布。

帕维尔介绍,路透社想获得北京冬奥会几乎所有的细节。“我们看到,越来越少的媒体委派摄影记者过来,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说财务原因,出差也不方便。此外,路透社的摄影记者还承担着一些国家的委托拍摄任务。大大小小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些没有争夺奖牌能力的国家,也需要自己国家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的影像。“如果一个运动项目只给我们3个摄影记者名额,那么就需要这3个人把所有活都干了。”

法新社:顺时变与重创新

在法新社放着健身球座椅和充气座椅的颇为浪漫的工作间,记者见到了2008奥运会上的老朋友、法新社大型活动总监文森特·阿玛维(Vincent Amalvy),他还是操着法国口音的英文。文森特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他大概参与过15次奥运会的报道,是奥运“老司机”。“我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我第一次在鸟巢体育场顶棚上完成拍摄任务。在体育场顶上拍照是非常难忘的经历,有时下雨,还有反射,为了拍开幕式,我们都穿着特殊的防火衣裤,像消防员一样。还有,我们可以透过水下视窗拍摄游泳、跳水项目,拍出来的照片非常精彩,那次奥运会提供了非常好的摄影服务。”在谈到本届冬奥会法新社的摄影准备工作时,他介绍,他与同事们在北京经过了复杂的程序,填写了很多表格,“来之前我们的压力很大,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我们没机会提前到北京,所以准备的时间很短,准备工作强度也很大。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新闻中心的环境很舒适,场馆设施非常好,主办方的接待工作有条不紊,各种程序都走得很快。”

法新社的报道团队共有85人,包括40名摄影师、8名编辑,还有摄像和技术人员,分别负责不同的比赛项目,根据赛事重要性进行人员分配,与拍摄团队互相配合。此外,有20多位远程配合的工作人员支持着他们的工作。

此次法新社为3000至4000个客户服务。文森特介绍,客户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从报刊向网络媒体转变。这一次来北京,他们还带了机器人相机:一种是普通的轻型相机,另一种专门用于冬季项目拍摄,可以放在盒子里。

谈及对北京冬奥会的拍摄期待,文森特说:“一如既往,我们希望能够有机会在影像上有所创新,拍出不同以往的作品。我们对冬奥会的开幕式满怀期待,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令人惊叹,看看我们最后能拍到什么样的照片吧。”(了解详情)

盖帝:服务器与游戏机

这是盖帝图片社作为国际奥委会官方摄影机构的第九届奥运会,他们为北京冬奥会准备了一支荣誉满载的“精锐部队”。据盖帝影像体育赛事部主管迈克尔·海曼(Michael Heiman)介绍,40名摄影记者中,有27名为各类媒体和客户服务,13名为国际奥委会工作,每个场馆、比赛项目都覆盖了摄影记者。

在主媒体中心的5名编辑各有分工,每人负责2-3个运动项目。他们还有一个庞大的30人的编辑团队在世界各地远程工作,因为现在所有业务都可以在云上完成了,编辑甚至可以远程操控摄像机。盖帝图片社工作间里,有几只显示着世界时间的钟表颇为引人注目。“比如现在是洛杉矶的工作时间,次第是澳大利亚、新加坡,随着时间的推移,5个小时后欧洲就醒了,伦敦会接手洛杉矶和纽约的编辑工作。伦敦上线时,悉尼的时区与我们差不多,也能帮忙。欧洲负责晚班,美国和澳大利亚负责早班。这里虽然只有5名编辑,但他们有很多人支持,编辑们远程完成所有的调色、说明和字幕等。”迈克尔介绍。

盖帝工作间里还有一个大屏,相当于公告板。比赛开始前放映的是推特简讯和倒计时,以及盖帝摄影师在往届冬奥会拍摄的精彩瞬间。比赛一开始,这里就会有实时照片和简讯发布了。

正是因为盖帝图片社与国际奥委会多年来的官方合作背景,国际奥委会将盖帝作为商业内容提供者。他们与国际奥委会,三星、松下、阿里巴巴、英特尔等主要赞助商,国家奥委会赞助商,以及很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都有大量合作。也会有团队负责把盖帝照片简报发给他们,那13名摄影记者就是专门为他们服务的。

迈克尔还详细展示了连接所有场馆的服务器,他介绍,正是有这个服务器,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才可以实时显示在工作间和世界各地编辑的电脑屏幕上。

盖帝也搭建了机器人相机,它可以连接电力箱、数据网络、快门装置和场馆网线等。迈克尔和他的同事展示了如何直接用手柄来控制操控相机,可以放大、缩小、移动镜头,像是一台游戏机。他们在冰球和花滑比赛中会用到这个设备,得以从猫道上俯拍。很多展示冰面、奥运标识和五环的精美照片都是借助它拍摄的。“2008年时,我们还没有机器人相机呢。我们最早用是在2018年,然后是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再然后是东京奥运会。这次北京冬奥会我们总共装备了6台机器人相机,分设在冰球场馆、冰壶场馆、大道场馆、花滑场馆、短道速滑场馆和开幕式场馆。我们可以把它安装在鸟巢上面拍烟花,登录后,可以远程拍照、控制、下载照片、清空储存卡等。有网络,就有一切,就可以全面操控它。从拍摄到上传网络可以在30秒内完成。因为有了电力箱,相机可以用很多天。”不同于美联社使用索尼的机器人相机,盖帝用的是佳能。“所有机器都很好,只是各自采用的技术不同,你也知道重点在于摄影师,而不是相机。”迈克尔说。(了解详情)

开赛几天时间,各大通讯社在通往饭厅的过道上,有5台电脑,分别展示四大通讯社和盖帝图片社每日精彩图片,北京奥运会各大媒体竞技序幕已经拉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640.webp (13).jpg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2年·第11期·2版

作者:赵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