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摄协冬奥会摄影小分队

我在北京拍冬奥 | 杨磊:重兵压阵,必夺“首金”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杨磊 责编:张双双 2022-02-09

640.webp.jpg

2月5日,中国队选手武大靖(下)在比赛中冲过终点。 新华社记者 徐子鉴 摄

640.webp (1).jpg

2月5日,中国队选手武大靖(上)在比赛后庆祝。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640.webp (2).jpg

2月5日,中国队选手在比赛后庆祝。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2月5日,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中国短道速滑队参加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比赛,是这个项目金牌的有力竞争者。

2月4日深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刚刚结束,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鞠焕宗——新华社短道速滑和花滑摄影报道小组的负责协调人,就把第二天的中国队首金报道安排布置了下来。这是一份非常细致周到的赛程拍摄计划:人员点位、参赛队员中文名单、班车时刻表等,一应俱全。

我看完后,由衷感叹他的工作态度与专业性。几个月前,东京奥运会的首金落在中国队,而鞠焕宗拍摄了首金获得者杨倩“比心”的精彩照片。

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和国家奥林匹克摄影队(NOPP)成员,我们在短道速滑中国首金摄影报道中投入了重兵:平昌冬奥会武大靖笑傲江湖的“绝片”作者——兰红光压阵终点,经验丰富的王毓国、李尕镇守终点侧面,看台上的“摄影老枪”陈建力和我以及内场的曹灿负责即拍即传抢发,徐子鉴负责高空遥控机器人的操控,熊琦、李一博各司其职,鞠焕宗负责内场及颁奖仪式的拍摄。这么强大的阵容,给人以足够的信心去面对这场夺金大战。

中午整理完器材,头一晚才睡了不到4小时的我在沙发上不知不觉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潜意识在不停地唤醒我。强睁开眼,一看时间,已是下午4点半。坏了坏了,要误班车了,背起准备好的器材,一路小跑下楼等车,遇到王毓国,我俩一路聊着各自负责点位可能出现的画面,一边紧赶着在主媒体中心(MMC)换上去首都体育馆的班车。车上很多记者,都是去采访这场比赛的。

车到首都体育馆,我看到更多的记者已在现场。早已抵达的曹灿遇到我说,正对终点已经没有摄影位置了,但是鞠焕宗在看台给我抢了个地儿。一会儿,鞠焕宗来了,立刻带我去看了位置,在终点线的看台右侧中高位,非常不错。

本场比赛,我准备了两台机身,400mm镜头、70-200mm镜头和24-70mm镜头各一支。

前面女子500米预赛和男子1000米预赛正好练手,熟悉点位、熟悉场景,心中设计好拍摄时机与角度。投入到拍摄,各种杂念与不安顿时消失。

引人注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比赛开始。在半决赛中,第二组出战的中国队未能进入晋级的前两位。但是,在长时间等待后,裁判认定俄罗斯奥委会队的运动员阻碍了中国队的交接棒路线,而美国队也被判犯规,中国队和匈牙利队晋级决赛。

决赛开始中国队并不领先,经过几轮交接后,中国队才突围而出,匈牙利队与加拿大队队员摔倒,中国队更是一路领先,武大靖最后一棒冲过终点线,我的快门随着他而动,冲线、振臂高呼、与教练员呼应……快门声此起彼伏,犹如节日的鞭炮声声响不绝,几秒钟后我把图片传回编辑部。

一场夺金大战硝烟散尽,中国短道速滑队以2分37秒348为中国军团拿下北京冬奥会首金。这也是这一新增项目的奥运历史首金。

结束发稿的我挤上回主媒体中心的班车,翻看着手机中总社滚动播发的中国队夺金的图片。这时候,没有即拍即传任务的同事们还在场馆中继续整理编发稿件,后方的编辑辛苦地在海量的图库中挑选照片、编辑文字、规范说明……

我们是国家摄影队,个个都是精兵强将,个个都是团队中闪光的一员,我们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不光体现在每张图片看得见的画面,也深深地刻入每张图片看不见的瞬间。

如果不是这么多强手同事在现场,我不会那么从容镇定地观察现场拍摄细节,我会紧张,也可能失误。如果不是同事预先给我抢占了点位,我就不可能抓到那些角度的照片。

我清楚地知道,当周围的同事都在以无形之手支撑着你,给你信心,赋予你力量,我们就无惧风险。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身为其中一员,我为同事们和自己骄傲:我们是IOPP,我们是NOPP,我们是国家摄影队。

深夜2时,刚写完本文,手机提示信息就来了。打开一看,是短道速滑与花滑摄影组另一负责协调人曹灿发出的信息,一早的交通车辆已经安排好了。我们继续在一起,为大家呈现赛场的精彩。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2年·第10期·2版

文字: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