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观乐清——欧阳世忠工作坊作品集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20-12-03

庚子盛夏,欧阳世忠带着他颇具风格的摄影工作坊进驻乐清,以期在这片肥沃的、未被深耕过的土地上尝试着种出不一样的影像之花。

拍好专题,欧阳世忠强调要提前构思、认真审视,选取自己熟悉的题材,以便于快速入手。要严格把控住拍摄方向,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贯穿在创作整个过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完成思维导图中的每个章节,逐步搭建起整个专题的框架,尽可能地将作品展现得有层次、有内涵、有深度。

在选片编图和作品呈现方面,欧阳世忠用其独特的视觉分析力,结合每组作品的含义表达,用最贴切的方式进行主题诠释,进而根据作品的成熟度来拿捏后期呈现的力度。特别是图片编辑方面,注重作品的关联性和表现力,讲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尽可能让视觉效果自然、合理、平整。

十名来自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经历、怀揣不同梦想的影友,汇集着对摄影的热忱,用求知的双眼来感受当代摄影的未知魅力。

以下为学员部分作品展示:

《东山•南十里》郑向东

作品阐释:东山,家乡的一座丘陵小山,往南十里就是海,即家乡人熟知的乐清湾。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正是东山以南视野内的十里。这是我对这片海域取名“东山•南十里”的由来。

“东山•南十里”是浩瀚东海上一处美丽的内海湾,滩涂肥沃,水产丰富,世代哺育着这方水域的人民,滋养着这个千年古县。据史料记载,古时海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海岸线推到现今东山北侧的大部分山麓,先民们基本靠渔猎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加,生存空间逐步拓展,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亦日趋明显,当我们在吃着看似美味海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正被人们随手丢弃的垃圾所围困?食客们嘴里嚼碎的是海鲜对脆弱生态的无助呐喊。     

 如今,虽然谋生方式已多样化,但依然还有一批渔民在传承着几千年的渔猎文化,坚持从事捕捞渔业,尽管年龄大都已在五十岁以上,却依然依汐而作,随潮而归,持续为餐桌提供美味的海鲜,日复一日。或许,他们的祖先早已把一切埋藏在东山以南,十里……

《山·语》卓礼丰

作品阐释:

形成一座山需要成千上万年,甚至几亿年;岩石的生成也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山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而威严的——山是生活来源,是衣食父母,甚至是信仰!

山,是唐诗宋词里的常客,更是文人骚客的颂者!这山,定不是他们所见所思所赞的山。此山,类似愚公移过的山,也是被“愚公精神”光环所淹没的山!

此矿,其形象和来历并不重要,正如剖开它饱满腹部时的关注点。只有用到矿石的人或许还能说出它的名字和方位。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准确地说是以一种资源换取另一种资源。

不忍心再从她的面前冷漠地路过,无视她因为“变化”而改头换面。许多事物的衍生,均有它主动或被动的因素,或许它的前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而在脑海里消退;而它的今世,成了难以回避也难以回味的话题,赤裸的呈现。

还好,她将获得新生——她将孕育一个新生命。籍此将她眼里所看到的变化和心中播种的梦想揉成新蓝图。

《筑造》钱战锋

作品阐释:

这里被称为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也是一座有着独特经济生命力的港口城市。潮起潮落,沧海桑田,这里的工业也在不断开拓创新、转型升级,为壮大当地的GDP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1世纪以来,填海围垦扩大了土地储量,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为顺应时代发展,许多产业从原先功能简单的制造厂区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的综合性特色园区发展。这些工业建筑因功能不同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和特征,同时,又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之间构建起了某种紧密的内在联系。从观看这些建筑自身出发,在感受经济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

寂静》叶坚

作品阐释:

这是一个湖心小岛今天的写实。

回想昔日,这里曾是一个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场所。建筑气势恢宏,造型别致;装潢金碧辉煌,五光十色;处处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是人们梦中的休闲娱乐之地。

光阴流转,岁月无情。如今,这里的建筑早已人去楼空,破败不堪,遗留下来的只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龟裂的玻璃摇摇欲坠,密布的蛛丝布满角落,内墙上残留着斑驳的雨痕,野生的藤蔓延着残破的门楣和窗棂盘缠而上,地上杂草丛生,瓦砾满目。

盛极时热闹非凡,门庭若市,败落时曲终人散,无人问津。破败并被遗忘的废墟,展示出繁华过后的寂静,喧嚣过后的冷清。感叹境况的变迁,事物的变化。我试着通过镜头,从荒芜的废墟上寻找神秘萧瑟而又孤寂的情绪,以无奈的心境,去表现一种另类的阴郁美感,人世间的恒定规则。

清江浔》 阮乐彬

作品阐释:

清江,横穿乐清中部,发源于乐清市与永嘉县交界处的山区,先向北流至岭底乡水牛岗,然后蜿蜒向东南一直流至芙蓉镇与清江镇交界处的芙蓉池,经方江屿大坝阻断后一直向东奔腾注入广阔的乐清湾。全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是乐清市的第一大河流。清江下游的海滩养殖滩涂,是我国著名的牡蛎养殖基地,清江镇称为“中国牡蛎之乡”。在清江大桥建成以前,两岸人们的来往要依靠渡轮,曾出现过壮观的“清江渡”。如今,甬台温高速、104国道、甬台温铁路清江特大桥三条跨江大桥的建成,造福了两岸的人民的出行。

 清江,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长途客车的一个上客点,而现在的清江让许多外地人耳熟能详,就如“清江三鲜面”一样在全国遍地开花。突然想走近清江,于是用相机来记录清江两岸及乐清湾的自然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城市化进程现场等视觉线索,以此来回忆渐行渐远的生活细节、生活故事,聆听岁月流淌,感受城乡蜕变…… 

山海经》  胡大勇

作品阐释:

乐清,温州下辖县级市,“温州模式”发祥地之一,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乐清湾湿地),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一直是该地区地形结构、用地紧张状况的描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房地产/工业的蓬勃发展,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原来的城市空间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缓解人地矛盾,保障人口食物安全,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围海造田/开山造地成为即经济又有效的方案。

海洋乐清,港口乐清,城市东移,GDP翻一番的目标。70年代围垦形成的几万亩盐碱田首当其冲成为地产/工业园区和光伏发电的首选地。大量的山体又被挖成一道道疤痕,满足后期的城市/港口建设和围海造地需要的大量土石方。

作为70年代出生,享受了GDP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也见证了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在膨胀。不知那些被摧毁的山体什么时候又奇迹般地复活为青山绿水,建设+摧毁+建设,我无力去改变什么,只想纪录这些人造风景在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影像。

塘风》施成啸

14-4.JPG

作品阐释:

胜利塘,这条按照50年一遇标准建设的海塘,横亘在乐清湾的北端,我几乎走遍了每个角落,拍了无数照片,塘坝上也布满了我的脚印。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怎么把它拍好!而这么久来,我一直等待着所谓的最好的镜头出现,于是日复一日地去拍摄,迎着咸味的塘风。

胜利塘很美,有风光,也有景观,需要去发现,去记录。这里很多拍摄题材,也有许多创作素材,需要更多更好的眼光去发现。

造山》徐乐生

作品阐释:“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秉持“治国安民要顺应自然之势”,可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速度和利益的渴求超过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理性。资源耗竭、水土流失、沙漠化.......看着眼前这一幕幕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而导致的现状,我辈深感痛楚却无能为力!我只有将他们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来,让大家深刻意识到,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唯有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千秋万代的发展。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从来不是对立的,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不能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也并不代表一定要牺牲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大家知晓:历史更迭不断,强盛的文明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依凭规律,顺应造化,才能至于平衡,传承延绵。

作品所呈现的山峰、峡谷、等风景都将成为虚幻;政府要求将开采后的石矿恢复绿化,工人在开采后的悬崖峭壁上施工恢复植被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