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人在行动

长江日报:战疫

来源:长江日报 大众摄影杂志 责编:张双双 2020-02-04

长江日报是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这期间,这家报社的摄影记者、编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

640.webp.jpg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 金振强 摄


“封城”期间的武汉,交通系统停运,医护人员日夜坚守一线,每位普通市民都行动了起来,抗击疫情。

都说前线的医护人员是逆行者,一线的摄影记者,正在用热情与责任记录着这段特殊时期,他们是疫情的真实记录者。

疫情之下, 《大众摄影》杂志采访了疫区核心的摄影记者们——长江日报疫情报道指挥部摄影组,组长邱焰带来了最前线的报道信息。


《武汉“封城”的日子》
摄影:长江日报 邱焰

鼠年正月的武汉,没有了往日的喧嚣、热闹和车水马龙,取而代之的是静悄悄,所有的人都响应政府的号召,为了阻击新型冠状病毒,“宅”在家里,不上街、不串门,静静地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

qiuy2020012301.jpg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第1天,在武汉星悦城生鲜市场,市民在购买生鲜蔬菜。10点开始买菜的人多了起来。当日,武汉正式封城。

qiuy2020012401.jpg

2020年1月24日(除夕),武汉“封城”第2天,在中百超市东湖城店,生鲜蔬菜货源充足,价格平稳。店员介绍,这个店里的蔬菜由中百仓储统一派送,保证了供应。

qiuy2020012601.jpg

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武汉“封城”后的第4天。一位市民跨过汉街的水洼地。楚河汉街街面空荡荡,店铺关闭,游人稀少,往年的正月,这里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

qiuy2020012602.jpg

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武汉“封城”后的第4天,汉街街景。往日热闹的街面变得空荡荡。

qiuy2020012701.jpg

2020年1月27日,武汉“封城”第5天,在武汉福星惠誉东湖城的篮球场,几名少年戴着口罩打篮球。

qiuy2020013004.jpg

2020年1月30日,武汉“封城”的第8天,阳光洒向大地,欢乐大道附近的一个小区,戴口罩的居民从一线阳光下经过。

qiuy2020013009.jpg

2020年1月30日,武汉“封城”的第8天,阳光灿烂,洪山区东湖城小区,一位“闭关”的居民站在家里的窗边。

qiuy2020020101.jpg

2020年2月1日,武汉“封城”的第10天,在航空路的一家药店,市民在排队购口罩和酒精等防护物品。

qiuy2020020102.jpg

2020年2月1日,武汉“封城”的第10天,一位市民从青年路闹市区经过。


《武汉120的十二时辰》
摄影:长江日报  金振强

1 武汉市急救中心120医生王科和他的同事踏着夜色又出发在接诊的路上.jpg

武汉市急救中心120医生王科和他的同事踏着夜色出发在接诊的路上。

2 王科带着设备爬楼接诊患者.jpg

王科带着设备爬楼接诊患

5 一趟接诊来回转运达4个多小时,王科体力有所不支,蹲下身来缓和酸胀的腿脚.jpg

一趟接诊来回转运达4个多小时,王科体力有所不支,蹲下身来缓和酸胀的腿脚。

6 王科站在寒风中寻问患者的地址.jpg

王科站在寒风中寻问患者的地址

7 他们的背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亮丽.jpg

他们的背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亮丽

8 连夜转运病人.jpg

连夜转运病人

9 休息间,王科在走 廊里与家人报平安.jpg

休息间,王科在走廊里与家人报平安

10 救护车在夜色中闪烁.jpg

救护车灯在夜色中闪烁

《致敬火神山的热血建设者》
摄影:长江日报 喻志勇 制图:王语哲 

曾维会,女,55岁,武汉沌口人,汉阳市政公司勤务人员。她说,希望医院早日投入使用,早点回家抱抱才40多天的小外孙。喻志勇 摄 王语哲 制图.jpg

曾维会,女,55岁,武汉沌口人,汉阳市政公司勤务人员。她说,希望医院早日投入使用,早点回家抱抱才40多天的小外孙。

隋宝国,52岁,黑龙江伊春人,为火神山医院运送医疗器材的大货车司机,他说,希望武汉疫情早日结束,早点回家团圆。喻志勇 摄 王语哲 制图.jpg

隋宝国,52岁,黑龙江伊春人,为火神山医院运送医疗器材的大货车司机,他说,希望武汉疫情早日结束,早点回家团圆。

杨泽华,52岁,湖北仙桃人。中建三局门岗体温检测员。他说,为建设火神山医院多尽一点力。喻志勇 摄 王语哲 制图 .jpg

杨泽华,52岁,湖北仙桃人。中建三局门岗体温检测员。他说,为建设火神山医院多尽一点力。

袁建文,33岁,荆州人,中建三局基础公司安全总监。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喻志勇 摄 王语哲 制图.jpg

袁建文,33岁,荆州人,中建三局基础公司安全总监。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


 Q  :《大众摄影》杂志  A:邱焰


Q  作为武汉本地摄影师,疫情期间您都关注了什么?
A:疫情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统筹长江日报摄影组的报道工作,而作为摄影师,工作之余我以“封城”的天数作为拍摄的线索,记录了武汉人民的日常生活、城市、街道等现状。
我们还以档案记录的方式,为火神山医院建设中做出贡献的普通工人拍摄肖像。这个项目将不断延续,为武汉市民、医疗工作者等更多经历了这场“战役”、做出贡献的普通人留影。

Q  对比日常报道,这次的拍摄有什么不同?
A:
对疫情地采访本身有不同,例如防护措施必须到位,有些甚至要戴上防护镜和防护服,拍摄上增加了难度。除了客观因素的不便,心理压力也需要克服。

 Q  在这场“战役”中,最大的感动是什么?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在疫情面前,武汉市民不慌乱,互相理解和包容是我最感动的。摄影记者的防护装备非常基础,并不专业,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怀有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摄影记者,一定会坚持冲在一线,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记录、报道这次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