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26年的再聚首,投身新时代的再出发
十大青年摄影家:影像聚焦40年
10月25日,第七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开幕前,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已年逾花甲的摄影家便聚在一起,热情地合影留念,认真地交谈交流。他们应约而来,是为了一次早已期待的聚首,为了主题为“聚焦40年·投身新时代”的1992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作品展的华丽登场。
“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现场
199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山东东方国际摄影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将10位35岁以下的青年摄影家聚合到一起。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集纳了这10位摄影家旧片新作的大型展览,再次在当年他们集体出发的地方山东亮相,不仅让千方百计赶到现场的参展摄影家们感慨万千,而且因其跨越时空的特色而引发高度关注。开幕当天,不仅展厅里人头攒动,而且研讨会欢快热烈,相互交流深入动情,签名签字成为常态动作。这份26年前因摄影而结下的缘分,成为他们在新时代再次出发的起点。
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为“十大青年摄影家”颁奖并合影留念。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进一步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应时而生的“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全国性的青年摄影家评选活动,在山东枣庄举办。
当时的评选条例中明确要求:参评者必须为1952年1月以后出生的摄影者;每人选送作品10幅(黑白彩色各5幅),题材、体裁、风格不限,已在全国级影展中获奖作品数量不得超过选送作品总数的1/3;每人同时选送一组能反映个人风格或表现一个主题的组照(不少于6幅),并结合组照撰写体现个人艺术风格和追求的摄影论文一篇(1500-2000字)。
此次评选活动的消息发布后,虽然在全国摄影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但1992年8月30日截稿时,只收到了63位参评者投送的1480幅作品。后来举办方在总结时坦言,由于这样的评选在中国摄影史上尚属首次,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首次与地方摄影组织联合举办这样高规格的评选,加之形式新颖,标准具体,竞争激烈,许多摄影爱好者都被这些硬指标吓跑了,只有那些从事专业摄影或创作多年的摄影家才具备参评条件,其他人跃跃欲试后只有“望洋兴叹”了。
当年8月,徐肖冰、陈复礼、吕厚民、朱宪民、陈长芬、王文澜、贺延光、胡颖、刘雷、曾毅、李英杰、蒋铎、吴常云、贾明祖、南康宁等15位专家评委对参评者提交的作品和论文等进行了数轮评议和投票。
评选观察员南康宁在《横看成岭侧成峰——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侧记》一文中写道:“一帮评委也颇有‘你不请我则已,既然请了,对不起,除了作品,六亲不认’的劲头。整个评选活动可谓波澜起伏、几生跌宕。但大家把握住了一条,充分的评议结合,在关键性问题上允许反复,把理讲透。最终票数裁夺,就避免了评选活动中常出现的评委一时考虑不周全而又落子定案的尴尬。”
“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全体评委合影
评选结果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以1218分居于榜首(满分1300),从第二名至第十名的获奖者分别是:李前光(解放军报)、王文扬(中国专利报)、邱晓明(陕西宝鸡环境监测站)、郭建设(中国日报)、钱捍(大众日报)、刘开明(新民晚报)、梁达明(辽宁沈阳生生照相馆)、王建军(成都军区体工队)、姜振庆(辽宁省大连开发区保税区)。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探索和创新,引领了当时中国摄影创作的新潮流。
到场的9位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钱捍、刘占坤、邱晓明、王建军、郭建设、梁达明、王文扬、姜振庆、李前光(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在当年颁奖后拍摄的照片前合影留念。 王鲁生 摄
当年的10位青年摄影家,在经过26年的砥砺岁月之后,大多已至花甲之年。如今,他们有的身处重要岗位,从事摄影组织领导工作;有的仍然坚守一线,奔走在新闻摄影的现场;有的脱离了体制,成为新文艺工作者代表;有的旅居海外,用摄影之眼关注世界;有的虽然退休,却仍然继续着摄影的历程……他们不变的是对摄影的热忱与挚爱。他们中的许多人,在40年前便已拿起相机照,多年的职业生涯让他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其中超过一半的获奖者后来均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界的杰出代表。
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再次为这10位摄影家在济南市美术馆1号展厅策划的本次展览,展场设计精心别致,作品制作和布展专业,每一处细节的安排都体现着时光流转的温情、印证着时代巨变的特色。
“聚焦40年·投身新时代——1992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作品展”展览现场。 曾毅 摄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和评委们当年的巨幅合影分列两旁。门厅左侧,一幅印有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评选活动会标的旗帜大照片十分引人注目,10位摄影家当时签在旗上的名字依然清晰。当年评选过程中留下的花絮照片、媒体刊发的稿件等资料都在展厅内一一进行了展示。印有每位摄影家头像、名字和代表作的大幅海报悬挂在各自展出作品一侧,展出作品的时间跨度为1978—2018年,既有他们当年的代表作,也有近年来拍摄的新照片。
尽管十大青年摄影家之一的刘开明因为家事临时爽约,未能赶到济南与大家相聚,但到场的九位摄影家和其他摄影界人士深感相聚不易。大家还在当年的合影前,按照片中的顺序再次合影,都为26年后能再次聚首感到由衷高兴。赶来观展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等也加入到合影队伍中,与大家倾心交谈,听他们讲述摄影界的今昔变化。
作为策展人之一,中国摄协副主席陈小波在策展语中写道:“中国日行千里,沧海桑田。在中国,每一个阶段的记录都有重大意义,而这十位获奖者是生逢其时的一代摄影者,更是有自觉记录意识的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职业生命与时代的发展紧紧系在一起。与自然有缘就拥抱自然,与百姓有缘就贴近百姓。他们最大的功劳,就是记录了一个个正在消失的瞬间。”
据另一位策展人、山东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主席曾毅介绍,此次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期间,主办方还请10位摄影家每人提供两幅作品,一幅为早期代表作,另一幅为近期作品,这些浓缩了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伟大成就记录的影像,已由双年展承办单位之一的特想集团按照收藏级标准制作20套。十位摄影家在这些作品上签名后,除他们每人收藏一套之外,主办方还会赠送中国摄协、山东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和当时的评选地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政府各一套,其余作品将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以及为相关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为了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摄影发展历程,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办方还特别组织了“回眸中国摄影40年”座谈会。参与“座谈会”的十大青年摄影家和部分当年的评委、摄影界资深人士,对处于变革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发展和摄影艺术进步,有着各自的亲身体验和独立考量。大家一致认为,当年评选出的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给摄影界树立了榜样,而那次严谨性和权威性并重的评选也成为了今后各类奖项评选的标杆。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上,当年的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再次相聚山东,用他们40年的经典影像,用他们对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执著,用他们的真诚与奉献,回顾展现中国的历史变迁,让“时代见证 瞬间永存”,再现并阐释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