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书苑

《绝地生灵 : 三大无人区的野性之美》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张双双 2018-05-09

817702351464371994.jpg《绝地生灵 : 三大无人区的野性之美》

全景展现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三大无人区的自然之美,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与野性之美。

·作者:成勇、张海龙、李月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5月

内容简介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处,有一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土地。虽然海拔高、气候恶劣、人迹罕至,但这里是生命的乐园。这片区域有阿尔金山、羌塘、可可西里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面生活着世界上独特的有蹄类类群——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藏野驴等,以及各种鼠兔、旱獭及其他啮齿类动物,它们与为数众多的鸟类及其他各类群的物种,共同构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

三位摄影师成勇、张海龙、李月文,作为三大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野生动物摄影师和野生动物纪录片制作者,在过去的7年里数十次深入藏北无人区,拍摄了大量的动物影像,积累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作品。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保护区的动物保护、反盗猎活动。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野生动物影像和自然生态类摄影作品,了解三大无人区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并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下去。

编辑推荐

※ 全景展现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山三大无人区的自然之美,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与野性之美。

※ 三位摄影师不仅详述了无人区拍摄的安全问题,还分享了拍摄野生动物的注意事项及他们的生态保护理念。

※ 手绘师为每种动物都创作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

※ 即便无法近距离接触这些高原野生动物,读者也能通过本书了解它们的生存状态与精彩瞬间。

“在地球上存在着这样一些特殊的地区,它们必须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不受人类贪欲的干扰,并且作为一个国家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持原状,不做任何妥协。”

——乔治·夏勒 《青藏高原上的生灵》

相关研究表明,在距今约 20 万年前,现代人类(即智人)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在距今 4—13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因为某种原因——或许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栖息地,或许是为了追踪一群猎物——开始了征服全世界的探索,在数万年中,他们到达了地球上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今日,那个原本生活在非洲的智慧 “大猿”的后代的足迹,几乎已经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不断海洋深处和太空进行探索。探索的精神,已经成为人类的特质,深植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隆起的第三极,即在平均海拔 4000 米的青藏高原上,人类也成功地定居,并创造出伟大的文明,成为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即使在环境极其严酷的藏北高原,人类也未止步不前,留下了定居文明的遗迹。除了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神秘的藏北无人区一直吸引着中外探险家的目光。早期的探险家除了记录藏北的风光和野生动物以外,也记载了这里环境的恶劣和行进的艰辛。

今天,尽管人类拥有强大的越野交通工具,更先进的保障设施和通信设备,进入甚至穿越藏北无人区似乎不再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但是也并非就没有危险。这些危险,并未阻止溶入我们这个物种血液之中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的向往。如今,人们再次进入这个区域,除了对自我的挑战之外,更多地则是为了收集这块仍存在许多未知的荒原的信息。

在这片不毛之地中,却生活着丰富而多样的野生动物。在过去,这种勃勃生机的景象或许吸引着无数的猎人,而如今,它最吸引的群体大概是延续着猎人精神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他们用相机代替了弓箭和枪支,依然利用猎人的诸多技巧了解动物的行踪并潜近它们,以捕捉到它们在荒野之中留下的美丽光影。可以说,野生动物摄影结合了人类进取的行为和最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天赋。

人类的创作天赋所促生的艺术行为早在相机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无论是法国拉斯科洞穴中一万多年前的岩画对野生动物的生动演绎,还是地理大发现时期诸多博物学画家对世界自然的细致描绘,都表明人类天生有着用图像记录自然的内在冲动。而在摄影术被发明后不久,照相机的镜头就被用来记录自然了。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能够通过无所不在的媒介看到世界各处的风景,自然和野生动物依然是永不缺席的角色。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创作者,是他们继承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并深入到这些人类依然难以踏足的荒野之中,带给我们美好的光影记录。本书中的三位摄影师即是如此。他们前后十多次深入这片无人的藏北高原,面临极度恶劣的天气,经历陷车、迷路的危险,全面地记录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棕熊等许多仍生活于世界屋脊的野生动物的一个个鲜活而顽强的瞬间,向我们展示了活跃在这片生命禁区中的生命的魅力、精彩与感动。


作者简介

成勇、张海龙、李月文,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自然生态纪录片摄影师、制片人。他们作为中国无人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志愿者,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并多次深入各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积极投身于保护区的反盗猎活动中。

序一

生命禁区有生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

张劲硕  博士

生命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自己,可能是周围的人,可能是人类共同体。今天,太多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已被我们忽视。即使不被忽视,也会被视作他物。记得有一次我在温州给小学生做讲座,我说沿路过来当你们看到家乡美丽的滩涂时,注意到有什么生命生活在那里吗?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告诉我,滩涂里都是海鲜。我们可能忽视了很多很多……

我们创造出的“生命禁区”这个词,其实正是人类自己忽视其他生命的表现。从科学意义上讲,在这个地球上几乎很难想象有“生命禁区”,只要有空气,有阳光,有水分,几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有生命。从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这些原核生物,到单细胞的原生生物;从菌物、植物,再到动物,地球表面,或往天空之上,或入土壤之下、海洋之深,生命覆盖了各个角落。它们是忽视不了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或许我们说的“禁区”只是人类不在那里生活的地方,那么,“藏北无人区”这样的提法,我更认可和喜欢。阿尔金山、羌塘、可可西里,说起这三个地名,足以让所有科学研究者、动物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疯狂起来。这片土地被形容为“荒凉贫瘠”“荒无人烟”“不毛之地”,然而她却孕育出了地球上最伟大的生命形式——它们适应最高海拔的这片大地,即使空气稀薄,仍然可以快乐地驰骋;它们适应雨水并不丰沛的这片大地,即使甘露不多,仍然可以坚强地存活;它们适应植被并不茂盛的这片大地,即使食物有限,仍然可以填饱肚子。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是生命的禁区,而是生命的乐园。雪豹、藏棕熊(马熊)、狼、藏狐……是这里食物链的顶端,食肉类中最顽强的捕食者;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藏原羚、鹅喉羚、白唇鹿……是这里的常住居民,构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有蹄类类群,它们高度适应青藏高原的环境,多数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各种鼠兔、旱獭及其他啮齿类动物,又成为了整个无人区的基石,它们是关键物种,没有这些小哺乳动物的存在,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崩溃。还有为数众多的鸟类,以及其他各类群的物种,构成了独特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

这里的生命复杂多样,是地球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这片土地也是祖国的一片净土,真希望她永远是一片“生命禁区”——没有人类的打扰和破坏。在我们的眼中,不要只有自己或人类,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发展到今天,所有的生命其实和我们是平等的,它们也有尊严,也有生存下去的权利。

我们的爱会让其他生命迸发出更多的光彩,我们的爱最终可以挽救自己,让我们和其他生命持久地生存下去。

序二

阿尔金山中的志愿者足迹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张翔

作为藏北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基因库”之称,这里保存着以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为代表种群的三大高原有蹄类野生动物,且生态系统完整,是新疆乃至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誉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地理空白区”。

在“心系高原、吃苦奉献、团结创新、勇创一流”的阿尔金山精神激励下,保护区的卫士们扎根高原,尽职履责做好一方净土的“守护神”。保护区建立 35 年来,先后组织多部门、多学科专家进行了大型综合科学考察,与国内外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出版、发表各类考察报告、专著及论文多部(篇),摸清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和生态本底现状,为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虽然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高,山多路险,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但在艰苦卓绝的野外工作中,仍不乏民间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队员们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放下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远离喧嚣的城市,甚至自备交通工具、工作设备、宿营装备、食品给养,毅然地来到保护区,和这里的工作人员一同开展野外工作,并在地质地貌、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象、动物、植物、土壤、水文、社会经济、人类活动状况和文化古迹等考察活动中留下了足迹。

成勇、张海龙、李月文作为保护区的志愿者,长期奔波在青藏高原,多次深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积极投身于保护区的各项活动中。他们一丝不苟的认知态度及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令人敬佩;他们深入冰川、湖泊、河流甚至泉眼,探寻各种地质构造,长期观测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的毅力定点观察、拍摄,获取了诸多珍贵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实属难得。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堪称视觉盛宴的精美影像作品,还能使你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保护事业由衷的热爱,以及倡导绿色自然、和谐自然的声音,这也是保护区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初衷。

希望本书的出版,既能为“神秘阿尔金”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增光添彩,为“东方肯尼亚”的可持续发展摇旗呐喊,也能为保护区未来的志愿者活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