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传承与创新”主题研讨会在郑州升达艺术馆举办。
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着力提升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品牌影响力。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合影。付锐摄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守国,中国摄协副主席刘鲁豫、李学亮、陈小波,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宋靖,欧洲艺术影像学会会员、法国摄影师皮埃尔·萨日,香港中国摄影家交流协会秘书长彭邦,浙江省摄协主席吴宗其,郑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徐大庆,《中国艺术报》通联国际部主任孟祥宁,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王敬民,《中国摄影》杂志社总编晋永权,《中国摄影报》总编辑曾星明,河南省摄协副主席、秘书长赵洪,河南省职业摄影师协会主席陈晓琦等出席研讨会。中国摄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彭文玲主持会议,李前光作总结讲话。
本次研讨会在借鉴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经验和亮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和展望了如何继续办好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用图片生动诠释当代中国价值,加大摄影文化交流力度,突出摄影特色,锻造学术品质,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水平,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摄影人积极参与节展活动,同时更好为基层摄影人服务。
王守国在致辞中说,摄影是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的事业。摄影在河南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摄影爱好者、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推出了一大批本土的知名摄影家,举办了众多有广泛影响力的摄影活动。希望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能为成功举办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打下坚实基础。
刘鲁豫在会上发言,他说要将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打造成为中国摄影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不同媒介平台推广节展活动,形成常态化的品牌影响力;坚持用摄影服务人民,体现群众性;用摄影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新旧对比手法,展示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李学亮希望本届节展中引进的优秀国际摄影经验和展览可以进行全国传播,让更多的中国摄影师学习国际摄影经验。
陈小波在研讨会上建议,国际摄影节展要在社会上形成文化事件,形成文化思考,需要有一个好的策展团队。这个策展团队,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兼具了解世界摄影发展和中国摄影事态,有影像资源,对新的传媒时代有所思考,并且掌握最新的展呈方式。
皮埃尔·萨日介绍了欧洲艺术影像协会的情况,表示愿意将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展介绍到更多的国际摄影舞台。
彭邦讲到摄影人需要有辨别国际摄影事态和中国摄影事态的能力。并就目前国际摄影事态进行了阐述。另外,他还就本届国际摄影节展的主题提出了建议。
宋靖提出引进国际摄影展要理性,要努力寻找真正有价值的国际摄影作品,才能让中国摄影师学习和借鉴。
吴宗其发言时说要了解国际摄影,要尊重国际摄影组织,要包容国际摄影组织。
孟祥宁讲到国际摄影节展要注入新鲜血液、年轻力量,成为一个亮点,给他们一个竞赛式的交流平台。建议国际摄影节展展览场地应向文化街区渗透。
王敬民在发言中说,摄影是体现国家的人文、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弘扬民族精神,展现民族素养。从以往摄影节的经验来说,艺术创作类的作品相对较少,纪实类的作品较多,希望可以看到更多艺术创作类的作品。
晋永权从摄影理论方面指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理论学术对如何办好节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曾星明对2018国际摄影节展提出六个字希望:“好内容,广传播”,打造好展览,将优秀的作品广泛传播。
陈晓琦说,国际摄影节展具有国际性与代表性,要充分利用这两点把国际摄影节展做成一个品牌,建议节展里加入学术评价,推行策展人展览制度。
李前光作总结发言。付锐摄
李前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摄影界现如今重实践、轻理论,摄影理论还比较滞后,他希望国际摄影节展能把重视理论的风潮带向全国,并对节展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要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影像是一个最好的国际语言、一个共同的语言、一个便于交流的语言。如何用这个国际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用照片来表达,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提升。
第二,要不断地攀登艺术高峰。国际影展要主动去组织、约稿,丰富合作对象,在内容上创新。
第三,要不断地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优秀的摄影作品不光是在专业的展馆中展出,更要深入人民群众,使大众共享摄影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