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书苑

巴义尔摄影新作《写意草原》出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九儿 2017-09-21

1505976116147402.png

草原好看不好拍。

摄影行当的发展使拍照片变得容易了,原本好看的草原照片泛滥之后出现审美疲劳。摄影又变得难了。

作者常年在画报做专题摄影报道,是一种很好的综合锻炼。

以媒体人、蒙古人的眼光关注草原,不是猎奇、不是旅游,赞美中包含着强烈的忧虑。画面“忧美”——美丽中带有淡淡的忧伤。画面朴实,没有夸张,平铺直叙,叙述安静——草原和蒙古人本质上是安静的。

以草原、蒙古人为题材的画册大多是“拼盘”,彼此间较少关联,“主题画册”不多。本书作者把千年传承的蒙古游牧文明概括为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们,是一种简洁、直接、强烈的表现手法,有创新性。

摄影是“国际化语言”,在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有独特的作用。草原也是国际化的地理空间和心灵空间,任何民族都需要草原。摄影和草原的结合营造了一片精神草原。

IMG_1431.JPG

《民族画报》高级记者、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巴义尔新作《写意草原》大型摄影画册近日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

该书采用“经书”形式的大8开横开本,观赏便利,新颖悦目。全书200页,图片说明简洁,蒙汉双语对照,编辑思路清晰,作品时间跨度近40年,地域涉及蒙古民族居住的中、蒙、俄三国,以独特视角展示了“忧美而诗意的草原”,可在轻松阅读中感受“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人们”三者构成的蒙古游牧文明。据悉,这是作者第18本专著。

附:

巴义尔,《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91~2002年为理事),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15年获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201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迄今已发表文字类作品300万字以上和上万幅图片。采访的专题摄影报道多次获业内奖项并被转载、翻译。

专著: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一》,1998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二》,2001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三》,2007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四》,2014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

《蒙古写意·人物卷——陈志农画说老北京》,图文书,合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

《蒙古摇篮——额尔古纳》,2005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列入当年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9部委实施的《知识工程——中华全民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烙刻——记忆中的影像》,图文书,2006年,作家出版社,2011年经《像素》杂志评选,列入“中国摄影史上最值得收藏和阅读的40本书”之一。

《永远的骑兵》,2007年,图文书,民族出版社,列入新闻出版总署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

《蒙古写意》系列摄影明信片(一),北京市邮政管理局,2009年。

《呼伦贝尔大草原》,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满洲里》,图文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

《蒙地色彩》,摄影画册,486页,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1年。

《游牧色彩》,摄影画册,708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

《纸媒贵族》,图文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蒙古人们》,摄影画册,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

《游牧精神》,图文书,辽宁民族出版社,2016年。

《北京那达慕35年》,主编,摄影画册,北京那达慕组委会,2016年。

《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画册,主编,民族画报社,2017年。

《写意草原》,摄影画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7年。



写意草原,后记

“写意”这个词在汉语语境里非常好用,所以就使劲用——我的系列书籍名称就是《蒙古写意》。

尽管我以学习摄影起步,但更多地把摄影当作工具与文字等同使用,侧重于“大型专题摄影报道”并出版了若干图文书,以至于多少会忽略“单纯摄影”在其中的份量。1998年我出版《蒙古写意——当代人物卷一》时就有朋友说其中的一些人物肖像是可以当“摄影作品”看待的;2011年、2015年出版《蒙地色彩》、《游牧色彩》摄影画册后也有朋友说,里面的“人文性”很足,“作品性”还可以再突出;更有画家朋友极为赞赏其中的一些画面;我在《民族画报》上发表的专题摄影报道中也有一部分获得摄影奖(也有综合奖、撰文奖、编辑奖)。这实际上在提醒我一个早有的道理:摄影有自己的语言,它可以独立存在。

当然,辽阔、大美、画意、诗意等词汇经常出现在描述草原的文字里,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电视等也极尽展示之能事,但很难说哪一幅画面、哪一段影视把草原的本质概括出来了,而是一百个人的眼里就有一百种草原,盖因草原实在太有魅力,足够丰富,我们所谓的“作品”不过是原野上的一棵小草,渺小至微。近年来,我开始注重草原的常态性和它平和的一面。

这里的二百多幅照片就侧重于摄影的纯粹性,把文明、变迁等沉重元素淡化,力图做一本轻松舒展的读物,过长的标题、说明性文字、日期、地点等都省去了,带有暗示、引导性的文字也都尽量去掉,标题甚至简单到我们曾经批判过的“日落、快乐”等那样可有可无的俗名,努力摆脱“被赞美、被感受”的单向思维。当然,从目录和编排上不难看出,全书仍然有“蒙古草原——蒙古五畜——蒙古牧人构成蒙古游牧文明”的主线。

无论怎样,草原是必须赞美的:它不仅是我们的物质空间,更是精神家园。

感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铁山社长,感谢呼伦贝尔摄影家朋友常胜杰、张柏青多年的支持鼓励,感谢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英译书名,诗人和翻译家宝音贺希格蒙译书名及内文,我的同事特木尔巴根、鹰鸽、其力木格给予了热心真诚持续的帮助,还有许多以各种形式为我点赞的朋友们,还有我的亲人们,所有的你们就是我创作的动力。


巴义尔

2017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