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又名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流于法国及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印象主义作为绘画流派首先出现在法国。1874年3月25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皇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画家和雕塑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这次展览会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而是在阿罗、巴比松画派和库尔贝等人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纱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暧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的光照才能提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觉感受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因此印象主义绘画的阴影在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亮度的青、紫等色。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派摄影就是结合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延伸。
诸多史料表明,印象主义绘画在其诞生过程中,曾经受到摄影的影响。没有摄影以前,绘画作为记录世界影像的唯一手段,以写实和表现现实世界为主。摄影诞生后,其纪实和写实性能远远超过了绘画,因此绘画的使命和前途被重新反思。绘画要发展,就必须得突破传统,吸收当代其他技术和艺术的成果,进行必要的改革。摄影启发了绘画对光色的重新认识。照相机所产生的透视感和长时间曝光取得的效果与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和德加等人的绘画十分相似。摄影和印象派绘画理论都强调光在人视觉中的主导地位。正是由于摄影家在艺术上的努力,印象派画家更注重于对色彩的研究,更趋向于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以最大限度地区别于摄影,从此意义上讲,是摄影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印象派绘画的最终形成。
印象派绘画在艺术领域站稳脚跟后,反过来对摄影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首次展览,受印象派绘画的启发,画意摄影家鲁滨逊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他的这种艺术思想,在当时的英国摄影界掀起了阵激烈的大论战。1889年,鲁滨逊等人举办了首次印象派摄影展。
印象派摄影主要以自然主义摄影中的焦点视觉理论,印象派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Gum Dichromate Process)来创作具有印象派绘画效果的照片。他们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用布纹纸洗印,印相时加用漫射滤镜,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印象派绘画,借此来实现他们认为的艺术化。当时的摄影家们有一句非常动听的口号,那就是“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
1894年,印象派摄影家将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引入创作,更加拓展了印象派摄影的表现天地。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是一种非银盐印相工艺,即将着色的阿拉伯树胶经重铬酸钾或重铬酸铵处理后涂刷于相纸上,干燥后在日光下与负片接触曝光。曝光后,放在温水中显影,其中低光区(阴影部分)经曝光变硬,而高光区(未曝光部分)则被溶解,从而形成影调。在制作期间,可运用多次曝光、局部控制显影等技术控制影像。19世纪80年代到20年代最为流行。《利物浦印象》便是这类摄影的代表。
印象派摄影家提出的“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和“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理论,促使他们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图3—15),简直就像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
一些从自然主义摄影转向印象派摄影的摄影家,更是夸大了埃默森的焦点视觉理论,激进了不考虑是否有焦点的程度,英国的乔治·戴维森不用镜头而用针孔成像的方法,创作出了摄影作品《葱田》。
在印象派摄影兴盛的年代里,多数摄影家,包括斯蒂格利茨、斯泰肯、怀特、卡塞比尔等曾热衷于各种印象派摄影技法的表现。
印象派摄影作为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尝试,是对艺术摄影的丰富,但印象派摄影的模糊、朦胧效果,却是对艺术摄影的局限。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特定的审美特征,当一种艺术一味地模仿其他艺术的特质时,那么这种艺术就开始堕落。印象派摄影模拟和效仿印象派绘画,使印象派摄影在兴盛了十几年后便推动吸引力而走向衰退、软焦、柔焦的技法逐渐被大多数有见地的摄影家摒弃。今天,作为营造浪漫、梦幻和理想化气氛的主要技法,这种方法还常用于婚纱、时装和广告摄影中。
——摘编自:《世界摄影发展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