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画报
《前线画报》是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出版的摄影画报,1949年9月1日创刊。《前线画报》反映了四野解放东北之后,入关南下,直至解放海南岛的全部战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9月改称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后,于11月改为第四野战军。
进军东北的部队,在辽沈战役前没有健全的摄影机构。东北解放战争的摄影报道,主要由中共东北局领导的东北画报社负责,在东北民主联军中,有少数摄影干部如西满军区的王冰、46军的李瑞峰、田健功、孙国香、孙殿元、薛锦堂,冀察热辽的张谦谊,41军的孙再昭、牛嵩林、郑立根,39军的乔元德等,活动只限于所属部队,用晒蓝图方法出版战地画报,为士兵服务。1948年初,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肖向荣,委托东北画报社在哈尔滨为部队培训摄影干部。从4月开始,东北画报社为军队办了两期摄影训练班,一期三个月,第二期未满期即结束。训练班由张醒生任党支部书记和政治指导员,摄影课主要由郑景康讲授,教师还有朱丹、张仃等。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后,训练班学员即与东北画报社的摄影记者一起参加了战地摄影采访。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东北第四野战军奉命南下,在南下途中健全了摄影工作编制,军、师都有了摄影干事,部分团里也配备了摄影员。
四野各纵队的摄影工作,一般由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领导。按照194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与中央宣传部的指示,各野战军新华分社与支社建立后,则归属新华社。
四野于11月下旬入关。与华北野战军配合,发动平津战役。 在平津地区,野政宣传部《前线报》(田野主编)曾由王建础负责出版图文并茂的《战士之页》,刊登新闻照片。平津解放后,四野于4月中旬挥师南下,5月中旬渡过长江,解放武汉三镇。武汉解放后,野政宣传部开始筹办《前线画报》。
具体负责筹办《前线画报》的是四野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画报社社长那狄,他原是山东画报社的负责人。北平解放后,四野在北平组织南下工作团,从清华、燕京等学校招考了一部分学生参加,原清华社会系学生张祖道,因为会摄影,被分配到画报社;原燕大新闻系学生陈福北,也调到画报社当摄影记者。郑景康参加了《前线画报》的筹建,他是四野入关南下时,离开东北画报社的。在画报社,郑景康除编采工作外,并下暗房冲印、放大,最初两期《前线画报》的照片,几乎全是他放大的,版面设计他也搞。不过他在画报社时间不长,1949年11月初调华中文联,后又奉调北京,到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工作。
《前线画报》月刊创刊时,是16开本,从1950年3月第7期起改为12开方形本。13期起,改名《战士画报》,出版到21期停刊。参加《前线画报》摄影工作的除上述人员外,还有张谦谊、李瑞峰、于天为、张健昌、周唬、吕相友、孙丕永、金锋、乔元德、孙国香和孙殿元等。
除四野政治部编辑出版的《前线画报》和《战士画报》外,有的军政治部也不定期的出版油印手贴照片宣传画报,如44军摄影组孙丕永等就曾编印4开《战胜画报》10期。
每次重大战役后,四野政治部都举办摄影图片展览,对部队和群众进行宣传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