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华北迎击日本侵略军,往平型关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溃退,几乎使整个华北都沦陷了。八路军就在敌后发动群众,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冀中、 冀东、冀热辽等许多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建立摄影机构、开展摄影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
晋察冀军区成立新闻摄影科
八路军英勇抗战的业绩,很快在全国传开,摄影图片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抗战初期,上海和各地的画报、画刊与报纸杂志,纷纷刊登《我军挺进平型关》(王小亭摄)、 《英勇善战屡歼顽敌之第八路军》、《晋北战场我军之主要将领》(以上沈逸千摄)、《我英勇的第八路军后方部队加紧训练》(师石摄)、《威震晋北的第八路军》、《使日寇望风胆寒的八路军》(以上顾挺鹏、沈逸千、俞创硕合摄)等许多振奋人心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但真实、形象地传递了八路军奋勇抗战的情景,鼓励了爱国青年投奔八路军参加抗日的热情,而且也使八路军的将领和官兵们认识到摄影宣传的重要性,要逐步创造条件建立自己的摄影工作。
建立摄影工作,首先要有摄影人才,到晋察冀开拓摄影工作的是著名摄影家沙飞。
沙飞(1912—1950),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县人,1932年开始学习摄影,1936年对到上海美专学习,参加著名的黑白影社,用名司徒怀。在上海,他结识了鲁迅。10月8日,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拍摄了鲁迅与木刻家、记者,鲁迅与外国友人魏潞诗谈话的照片。10天后鲁迅逝世,他拍摄了鲁迅的遗容和上海各界为鲁迅送葬的场面,用沙飞的笔名发表在《良友》等几家画报上,这引起了社会的注意,出人意外的是上海美专则令他退学。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沙飞分别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个人影展,展出的照片分“纪念鲁迅先生”、“国防前线南澳岛”、“儿童节献礼”和“大众生活”四组共一百多幅。这两个影展以鲜明的主题、强烈的爱憎、尖锐的形象对比,引起了当时厂州、桂林文化界的强烈反响。沙飞在“七·七”事变后即北上到前线拍照,赶到平型关时平型关战斗已结束,拍了缴获品和八路军的活动。太原危急,他赶到五台要求参加八路军,聂荣臻司令员接见并批准了他的要求,还把缴获的一台魏尔脱照相机交给他使用。1937年10月,沙飞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摄影记者。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不久沙飞担任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他一面编报,一面拍摄照片,把八路军初期战斗生活的照片寄往延安和大后方。1939年2月,在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设立了新闻和摄影科,调沙飞任科长。
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是各根据地中最早建立的摄影专门机构。摄影科积极培养摄影人才,1940年到1941年1月,军区所属第一、二、三、四分区,就都建立了摄影组。1941年起又开办摄影训练班,并且开始了创办晋察冀画报的筹备工作。
冀中根据地开办摄影训练班
冀中根据地是1938年5月开辟的平原根据地,司令员吕正操是摄影爱好者,他拍摄的《八路军铁骑驰骋冀中平原》等照片都很有表现力。平原游击战条件更为艰苦,但由于领导的重视,很早就建立起摄影组,只是由于缺乏人才,工作还不能适应。抗大记者团摄影记者石少华路过冀中,即被吕正操留下,并于1940年夏改组摄影组为摄影科。由石少华任科长,刘长忠、宋贝珩、李晞为干事。在石少华的领导下,从1940年至1942年,冀中根据地共办了四期摄影训练队,培训出一批批摄影人才。为根据地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石少华,原籍广东番禺,1918年生于香港。1932年上中学时就喜欢摄影,后在岭南大学受中共地下党和进步学生的影响而向往革命。1938年4月,他带着相机到达延安,在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因为有相机,会照相,在国际学联访问延安及抗大三周年纪念时,派他拍摄照片,从此就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3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从延安迁到敌后,派他为抗大记者团摄影记者,被吕正操留在冀中根据地担任摄影科科长。他在冀中开办多次摄影训练队,为根据地培养摄影人才创造经验。1943年冀中根据地与晋察冀军区合并,石少华调任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他还多次到冀中采访,拍摄了《我八路军在冀中河间进行村落战》、《地道战》、《地道医院》、《白洋淀水上雁翎队》,并去渤海地区拍摄了《海边早餐》等许多珍贵照片。在培养摄影人才和组织领导摄影工作中,为摄影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41年6月,吕正操到晋察冀军区开会时,听到军区正在筹办画报,让跟他一起到军区的石少华到画报筹备组参观访问。回到冀中后,就派人到晋察冀军区学习照相制版技术,准备在冀中也办一个摄影画报。
1942年,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冀中主力部队被迫由冀中平原转移到冀西山区,吕正操司令员带部队调往晋绥根据地。1944年下半年,冀中军区重新恢复,军区宣传部建立了摄影股,由纪志成任股长,李棫和李晞任干事。他们又办了一期有30多人参加的摄影训练队。学员中有黎枫、袁汝逊、袁浩、楚英、赵彦章等。
1946年冬,流萤任摄影科长,并筹办《冀中画报》。 1947年7月7日画报在河间县城内正式创刊。流萤兼任主任。林扬、庞嵋等任编辑。
《冀中画报》为连队读物,四开单页,道林纸双面印刷,每期印两千份,共出六期,发表照片88幅,美术作品20幅。照片作者有李峰、吴洛夫、杉玲、林扬、魏宗耀、流萤、杜海振、陈志、宋谦、曹正、李枫、袁浩、李晞、袁绍柯等。
《冀中画报》出版之前,1946年还出过《前线画报》(一期)、《高永来连》摄影专刊和《新闻摄影集》。
冀热辽军区
1938年6月,八路军一个支队,配合当地党组织,在冀东建立了根据地。 1944年成立冀热(河)军分区,1945年1月改为冀热辽军区,它包括了冀东、热河与辽西的狭长地带,中心是冀东。
冀东的摄影工作,起始于1939年,当时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的记者雷烨来到冀东工作。1941年,雷烨参加了冀东部队工作,开始任分区宣传科长,后任组织科长。但他仍然紧握照相机,在1941年到1942年间,拍摄了八路军驰骋滦河、挺进热河南部、粉碎敌伪并村集家制造的“人圈”和日军在丰润潘家峪制造的大惨案,用摄影揭露和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热情歌颂冀东人民子弟兵的光辉战绩。
雷烨(1917—1943),浙江人。1939年进入冀东根据地,组织了文艺团体《路社》,出版《路》、《文艺轻骑队》和《国防最前线》等宣传抗日的书刊。
1942年被选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参议员。
1943年1月,他到晋察冀边区参加参议会。会后,他在晋察冀报社整理他在四年期间所拍的照片和所写的文稿,准备出版。不料4月20日发现敌情,与敌遭遇,不幸身负重伤,在暴敌面前,他砸碎了自己的照相机与自来水笔,饮弹自尽,壮烈殉国。
1942年,为加强冀东的摄影工作,晋察冀画报社派张进学、陈明才到冀东。1943年4月,又派齐观山、申曙、于舒到冀东。1944年6月,晋察冀军区派罗光达到冀东建立晋察冀画报社冀热分社,并选派编辑兼摄影记者周郁文,照相制版技师刘博芳,石印技工董寿延等带了照相制版的重要工具网目,于7月下旬到达冀热军分区。
1945年1月,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冀热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冀热分社,也改为冀热辽画报社,罗光达任社长。
罗光达,1919年生,浙江吴兴县人。1936年参加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接触到照相机,开始爱好摄影。1938年5月到延安,入陕北公学。12月到晋察冀。在筹办《晋察冀画报》中成为沙飞的重要助手,历任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晋察冀出版社社长,1943年日军发动秋季大扫荡。晋察冀画报社人员牺牲惨重,罗光达又调回画报社。1939年起,他深入平西、晋东南等根据地,拍摄了《金顶妙峰山》、《收复西斋堂》。《肖克将军指挥作战》和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八路军领导的肖像以及战士的生活等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为尽快扩大摄影干部队伍,军区决定在盘山办摄影训练队,学员二十余人,由张进学任队长,赵坚任指导员,刘博芳、林采、安静分别讲授摄影技术和采访及美术课,主课新闻摄影由罗光达担任。这期摄影训练队培养的学员有张醒生、李瑞峰、王纯德、曹兴华、李九龄、刘庆瑞、葛力群、郭春瑞等,后来都成为解放战争中新闻摄影工作的骨干。
为满足学员们及业余摄影爱好者的需要,罗光达的讲课稿《新闻摄影常识》,于1945年4月,石印出版了三百本。
1945年7月7日,《冀热辽画报》创刊。不久,日本投降,冀热辽军区及画报社的人员转进东北。
晋冀鲁豫军区
1937年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徐向前师长率领下于12月进入太行山区。1938年4月,粉碎敌人三万多人的九路围攻之后,于夏季建立了晋冀豫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5年,两块根据地合在一起,建立晋冀鲁豫军区。
1939年,部队在前线缴获了一架照相机,组织上决定把它交给在师政治部做宣传工作的高帆。这是用摄影记录129师和太行根据地人民抗日活动的起始。
1940年,延安电影团徐肖冰到太行地区拍摄八路军百团大战纪录片,129师政治部委托徐肖冰开办一个摄影训练班,从12月开始,共五个月,学员11人,当时摄影器材缺乏,只有王中元有一台在百团大战中缴获的蔡司相机最好,学员实习多为“空弹”实习。徐肖冰把自己在太行拍摄的照片作为教材,使大家了解如何选材。取景、构图、采光,然后教大家学习洗印照片。这次训练之后,学员们参加了全师举办的纪念“九·一八”运动会的摄影实践,以后回部队搞摄影工作。
1941年以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摄影工作逐步向前发展,高帆一面从事《战场画报》的编辑工作,一面负责摄影工作。
高帆,浙江省萧山县人,1922年生。在小学念书时他就喜欢画画。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夏到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后转入抗日军政大学。1939年9月,分配到129师政治部作宣传工作。1941年夏,他和熊雪夫、梁坤生创办单页木刻石印《战场画报》;1942年夏,鲁艺木刻工厂的艾炎、邹雅、黄山定调来工作,《战场画报》改出成册的美术画报。
1944年6月,高帆到晋察冀画报社参观学习,并带去一批照片,由晋察冀画报代为制版,在1944年8月出版的第12期《战场画报》上发表。内容有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首长肖像及活动、百团大战、129师的战斗缴获等共21幅。不久,部队进入对日军的局部反攻,画报停刊。
1944年冬,太行一分区开办摄影干部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有白内寅、张宏、王作亭、薛正魁、陈山等五人,由高帆讲授摄影技术,熊雪夫讲暗房冲印技术,当时用的教具是两台日本造的旧相机,只有两个胶卷,供五个人实习。讲习班结束,就开始筹办太行群英会图片展览。
1945年4月,中共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开会,129师政治部由高帆选编了一本反映晋冀鲁豫军区抗战业绩和边区建设成就的影集,送到延安,作为向七大的献礼。
抗战胜利后,在晋察冀画报社的支持下,晋冀鲁豫于1946年8月创办了《人民画报》。
晋绥军区
晋绥根据地是华北又一个大军区。1937年9月贺龙与关向应率120师八千余人渡过黄河挺进晋西北,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11月7日成立晋西北军区,1942年10月改为晋绥军区。晋绥是抗日的前哨,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又是华北、华中各解放区与延安往来的通道。
晋绥军区的摄影工作是这样开始的:1939年夏,重庆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到敌后采访,贺龙向他要了一台相机,交给蔡国铭学习使用。不久,在师政治部建立了新闻摄影科,由蔡任科长。蔡国铭,云南临沧入,1908年生,1937年在陕西富平参加红军。当时在科内进行摄影工作的还有铁冲、高全朴、伍耐辛。摄影科建立后,120师的重要战斗活动,都作了摄影纪录。1941年,蔡国铭还到延安电影团学习电影,回晋绥后,部队整风,摄影科撤销。由于晋绥无制版条件,蔡国铭拍摄的照片除展览外,都留作资料,解放后交给了革命历史博物馆。
在晋绥从事摄影的,还有李少言。李少言,1939年离开延安,调到120师师部,给贺龙、关向应做秘书。贺龙知道他会照相,就把缴获的一台蔡司120相机给了他。1940年初,他随贺龙到晋绥,拍摄了贺、关指挥作战的照片。1941年初,李少言调《晋绥日报》任美术科科长,仍旧兼搞摄影,他利用缴获的照相材料,拍摄了报社的工作、生产和学习活动,边区的劳模大会、文艺会演、军民联欢和土地改革等。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等同志乘坐的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李少言当即赶赴现场,拍摄了飞机撞山后的现场情况及烈士的遗体。
原在冀中军区摄影科工作的刘长忠,1942年秋随吕正操率领的部队到晋绥,参加了军区摄影科工作,当时科内仅有蔡国铭与铁冲。他们三人拍的照片,除留作资料外,还选一些照片放大成六寸,贴在旧报纸打成的硬纸板上,送到部队进行展览。在晋绥野战军宣传部搞摄影工作的,还有郝玉生、刁寅卯、崔云章等,他们于1946年9月在兴县城内办过一次影展,晋绥日报还发表了评介文章。解放战争开始后,刁寅卯在1946年9月的集宁战斗中,光荣牺牲。郝玉生于1947年底调东北电影厂,也离开了晋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