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千千万万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为了抗日救亡,纷纷奔赴延安,其中就有一些懂得摄影和爱好摄影的青年。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中,苏静、童小鹏,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业余从事摄影活动,拍摄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镜头。在开展摄影活动中,延安电影团、文化俱乐部和《军政杂志》社,是当时最活跃的单位。
苏静,福建龙海人,1910年生,红军时代即从事摄影工作。他有一台四英寸手提镜箱和一台“莱丁那”相机,他拍摄过近百张四英寸玻璃底片,记录了红军及抗战初八路军作战的重要史料。
童小鹏,福建长汀人,1914年生,1930年参加革命。他在红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时学习摄影,其后他一直跟随周恩来在国统区工作,拍摄了很多具有史料价值的照片。
延安电影团的摄影活动
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邀请,电影工作者袁牧之、吴印咸等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筹备拍摄大型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延安电影团,最初共六个人,团长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兼任,袁牧之负责艺术创作,吴印咸负责摄影工作,李肃负责政治与行政工作。电影团的其他成员有徐肖冰、马似友、吴本立、周从初、钱筏璋、程默等。从1942年到1945年,电影团的工作由吴印咸负责,工作人员也增加到十余人。电影团的成员,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也拍摄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照片。在不拍电影时,更是不放弃任何机会去拍照片。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政策,电影器材得不到补充,电影团的活动就以拍摄照片为主了。
电影团一共有5台照相机,其中3台是吴印咸的:一台是四英寸皮老虎,一台是120双镜头相机,另一台是用35毫米片的小型机。因为相机少,不够用,就经常借用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的莱卡相机和滕代远的相机。所用胶片一部分是1938年带到延安的过期电影胶片,一部分来自前方的缴获。在器材奇缺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节约使用。
电影团曾在延安多次举办摄影展览会,如1942年1月在军人俱乐部举办的展览,展出照片百余幅,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肖像、延安地区的军民生活以及百团大战、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在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电影团举办了反映359旅开发南泥湾的摄影展览,在杨家岭展出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好评,认为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的成果之一。
延安电影团于1944年和1945年分别举办过两期摄影训练班,由吴印咸负责。训练班要求学员全面掌握照、洗、印、放的技术及用光、构图的造型技巧。在缺乏摄影材料时,学会使用和制造代用品。这两期摄影训练班的学员,一部分以后改作电影工作,后来从事摄影工作的有韩正杰、郝玉生、刁寅卯、崔云章、杜修贤、程铁等。
延安电影团的主要摄影家吴印咸(1900—1994),生于江苏省沭阳县,早年爱好摄影,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投身于电影界,在上海电通和明星两个公司拍摄了《风云儿女》(1935)、《生死同心》(1936)和《马路天使》(1937)等影片。
同时在上海的《美术生活》、《良友》、《飞鹰》等摄影杂志及《黑白影集》上发表摄影作品,并撰写了《摄影艺术的欣赏》等文章,为摄影艺术的发展鸣锣开道。1934年他加入著名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在瑞士摄影沙龙获得“荣誉奖牌”。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是《晚节》、《饥寒交迫》、《呐喊》、《负重》、《田螺》和《暴风雨来了》等。
吴印咸到延安后,即深入各根据地投入大型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的拍摄工作,同时也进行摄影创作活动。1939年1月,到晋察冀边区拍摄敌后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白求恩大夫的活动。这年夏天,应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沙飞的邀请,“在三伏的炎日之下,坐在荒野树林的石头上,挥汗写了一册精密而实用的《摄影常识》”该书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报社铅印出版,后来成为根据地培训摄影人才的重要教材。1941年回延后,他拍摄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南泥湾》等纪录片,用土法拷贝成“土电影”在延安和各地放映,受到普遍欢迎。吴印咸在延安和抗日根据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思想性和艺术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完美的结合,如《白求恩大夫》(1939)、《贺龙将军等在前线观察》(1940)、《毛市席在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上致词》(1943)、《毛主席在七大作报告》(1945)、《毛主席去重庆》(1945)和许多肖像作品以及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新文艺运动的作品,都成为摄影艺术的珍品。吴印咸由于在电影和摄影工作中取得优异的成绩,1945年1月13日在延安群英会上获甲等模范奖。
延安电影团的另一位重要摄影家徐肖冰,浙江桐乡县人,1916年生,1932年投身电影界学习拍片,1937年春随吴印咸应西北电影公司之聘,到山西拍摄《塞上风云》影片。抗战爆发后,吴印咸回上海,徐肖冰留在山西,和从上海来的沈逸千、俞创硕同去前线拍片,受到开赴前线的八路军的保护和接待,于8月参加八路军,年底到达延安。徐肖冰除参加拍摄电影外,积极参加延安电影团开展的各项摄影活动,举办展览和摄影培训班。1940年到太行山拍摄影片时,还为129师开办过一期摄影训练班,他的摄影作品《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不能忘记他》、《百团大战时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毛主席与朱总则令在党的七大主席台上》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文献价值。
日本投降后,吴印咸、徐肖冰等电影团大部分人调往东北,延安电影团也改名为西北电影团,由程铁负责。程铁在1945年底和1945年又举办过两期摄影训练班,为西北野战军培养摄影人才。
摄影新闻社和摄影研究小组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成立了摄影新闻社,在延安的闹市大砭沟设“街头艺术台”,搞街头橱窗新闻照片展览,先后展出过延安各工厂工人向赵占魁学习、农民劳动模范、十月革命节的庆祝活动、杨松同志出殡等照片,吸引了很多观众,受到普遍的欢迎。在此之前,1941年12月,在延安文化俱乐部集会在延安的摄影爱好者,成立摄影研究小组,组织组员讨论摄影技术技巧、摄影如何为人民服务等问题,并开展摄影活动,1942年4月还举办了实习摄影作品展览会。
摄影新闻社和摄影研究小组的主要负责人是摄影家郑景康。郑景康(1904—1978)广东中山县人,从少年时代就喜欢摄影。经过艰苦的学习和磨炼,摄影技艺有很大提高。1934年至1935年,他在北平。天津举办过个人摄影展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关闭了在香港的“景康摄影室”,到武汉参加抗战,在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担任摄影室主任。他曾到台儿庄等前线采访,一心想用摄影为抗战出力,但得不到国民党当局的重视,愤而于1939年4月辞职,在重庆闲居。1941年1月他到达延安,随即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摄影记者。郑景康是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摄影界代表,在座谈会前后,他把抗战初前在大后方所摄和到延安后所摄的部分照片,题名《抗日初期的一角》,先后在军人俱乐部、作家俱乐部和杨家岭展出,在作家俱乐部展出时,毛泽东曾在晚上提灯观看,并对在场的艾青和张仃说,这些照片的特点是“抓住了动态”。李富春看展览后曾写信给郑景康,鼓励他去拍摄人民军队和大生产运动。这期间,郑景康拍摄的一幅毛泽东主席的肖像,后来被广泛印刷。1942年春,他还写了《摄影初步》一书,为培养摄影人才出力。
摄影图片的出版
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出版的《军政杂志》月刊(1939.1—1942.3),曾发表不少照片,反映敌后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对于解放区摄影事业的开展,起了促进作用。该杂志由肖向荣主编,田野担任摄影编辑。田野,原名田英魁,河北束鹿人,1911年生。他1930年开始学习摄影,曾主持北京大学摄影学会工作。1938年到延安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工作。《军政杂志》从第三期(1939年3月15日出版)起刊用照片,最初是刊登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肖像,从二卷一期(1940年1月 25日出版)起发表各抗日根据地的照片,每期最少的2幅,最多的达23幅。来自晋察冀的照片最多,大多未署名。署名的有沙飞、徐肖冰、吴印咸、苏孝顺(即苏静)。当时延安还没有制版条件,要到西安去制版。1941年晋察冀画报社能够制版了,送往《军政杂志》的稿件,都是制好的版。
《军政杂志》停刊后,八路军总政治部于1942年 7月编辑了《抗战中的八路军》摄影画册,16开本,用照片113幅,前面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及八路军师以上干部的半身像,后面分步兵阵容、骑兵阵容、炮兵雄姿、高级指挥员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等39个专题,铜版精印。
在延安编印的《前线画报》是1938年3月创刊的,由魏传统主编,主要刊登图画、木刻,1941年起也刊登照片,于1942年3月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