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人们在寻求着一种能够忠实地记录现实的方法。在画家们广泛使用“绘画暗箱”的基础上,1725年德国阿道夫大学的舒尔策教授做了关于硝酸银感光性试验,十九世纪初,英国托马斯·韦奇伍德做的银盐感光实验又使感光化学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银盐溶剂,使“拍摄”的影像不能固定和保存。
1822年,法国夏龙市石版印刷技术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了沥青感光版的研究。1826年,他把感光版装人暗箱,获得一张记录工作室外街景的照片,从而完成了“日光蚀刻法”的研究。但这项成果,当时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829年,法国巴黎的舞台美术师路易·达盖尔和尼埃普斯订立契约,开始共同研究。1837年,达盖尔终于确立了一种较为完善的摄影方法。那时尼埃普斯已去世三年,达盖尔认为他所使用的方法和尼埃普斯没有直接关系,就把这项发明命名为“达盖尔法”(Dapuerreotype)。1839年8月,法国政府收买了达盖尔法的发明权,并把它公布于世。于是1839年,被多数人公认为摄影术诞生的年代。几乎与达盖尔同时;英国人塔尔博特也发明了一种被证明为更实用的方法——“负正法”(又称卡罗法,Colotype)的摄影方法。
摄影术诞生后很快风靡了整个世界,国外一些书中描写道:“摄影技术!它以彗星爆炸式的威力,突然涌现于一向平静而又自满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欧洲。路易·达居尔(即达盖尔)在1839年发表了他的摄影制作法,几个月内,欧洲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新的技术、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流行玩意。不论是巴黎还是伦敦,两地的光学商店(人们在那里购买到镜头),以及药房(那里出售冲洗药品)都突然挤满了摄影爱好者,急于购买自己的摄影机和感光版……”。
“这种潮流及活动,遍及世界各地,仅1853年,美国就有一万多人拍摄了三百多万幅照片。在伦敦,人们可以租用装有玻璃天棚的摄影室来拍照,租用黑房进行冲洗;1856年,伦敦大学的课程甚至增开了一门摄影技术课。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消遣事业诞生了”。
摄影术诞生后不久,就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沿海五个城市——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划为通商口岸。优惠的关税协议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各国传教士也接踵而来。在日益频繁的外交、经济贸易活动中,沟通了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渠道。
摄影术在中国的出现
摄影术在中国的应用首先出现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动中,据有关材料记载,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外交官”的耆英,1843年在和英国人璞鼎查打交道时,曾接受了璞鼎查本人及妻女的图像,因此,他认为赠送肖像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礼节。1844年8月,耆英到澳门同法国使臣拉萼尼谈判签约时,意大利、英国、美国、葡萄牙等四国官员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将一式四份“小照”分赠。他在给皇帝的奏片中说:“请奴才小照,均经给予”。“小照”是中国旧有的名词,原为人们对画像的称呼,当摄影传入中国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借用“画小照”来称呼摄影。27 当时给耆英拍照的人是以法国海关总检察官身份来华的埃及尔(Jules Itier),他是和拉乌尼同乘一艘三桅战船到达澳门的。卷英的照片使用的是银版法拍摄的,原作在法国巴黎市郊的摄影博物馆中至今还有收藏。同船到达的另一个携有照相器具的人,是法国传教士南格禄(GottelanclClauole),不久,他就到上海去了。
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的情况,在当时就有了文字记载。1846年,香港的报纸上有一则引人注目的广告,宣称:“香港银版摄影和锌版印刷公司有香港及中国彩色与黑白照片出售。”28 但在二个月后,这家公司被一个叫麦凯的摄影师接管,麦凯接管后开了个摄影室,经营了大约两年光景。
湖南进士周寿昌1846年在广东游历了三个月,将所见所闻写入日记,其中记载了中国早期摄影的一些情况,颇堪注目。他说:“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镶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文中提到的“术人”即摄影师。1883年,周寿昌又在原文下加了注:“今照相法中国人皆能之,各省皆有,但制药必自外洋,镜亦如此,有高下数等。”
广东早期有关摄影的另一条记载见于福格著的《听雨丛谈》:“海国有用照影,涂以药水,铺纸揭印,毛发毕具,宛然其人。其法甚妙,其制甚奇……。”福格是广东河州营副将,死于咸丰五年(1856)。上述记载,证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摄影已经进入了中国。
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照相馆
1860年前后,为了牟取暴利,外国人在广州和上海等地开设了照相店。关于当时外国摄影师开店摄影的情况,在清代文人倪鸿写的一首叫《观西人以镜取影歌》中,描写得非常真切。这是一首1861年写成的七言诗,洋洋三百余字。诗中说,作者本人听说有个外国商人在广州城内开了一个照相店,不需绘画,就能取得人的容貌。当地人争先前往拍照,使店主大发横财,以致“日获洋钱满一车”。作者感到惊奇,就亲自跑去观看。诗中接下去是说作者看到拍照片的过程:“竿头日影卓午初,一片先用玻璃铺,涂以药水镜面敷,纳以木匣藏机枢,更复六尺巾幂疏,一孔碗大频觇觎,时辰表转刚须臾,幻出人全躯神传……。”诗中讲的是湿版法摄影,还说用这种方法得出的肖像,可以“百年之内难模糊。”这首诗,写得形象生动,可见摄影给倪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十七世纪后,海外贸易已十分发达。《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定为通商口岸,很快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商埠。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形形色色的外国冒险家,使上海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萌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外国人也把照相机带入了上海。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达上海的法国传教士南格禄已开始了摄影活动。据记载,同期另一个叫李阁朗的法国人在上海专门给当地人拍摄肖像照片,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职业摄影师。这时,各类精巧的外国摄影画片也流入中国,充斥了上海的文化市场。这些沿海地区职业摄影师和摄影图片的出现,引起国人浓厚的兴趣。摄影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但是当时国内摄影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南方沿海的少数城市。
中国照相业的出现
摄影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种强烈的纪实性使其他艺术(或工艺)望尘莫及。因而摄影在中国出现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摄影术传入以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描绘在纸上,以便保留和欣赏。当时给活着的人画象叫“小照”,画死去的人叫“影象”。后来“照象”一词就是这两个名词合成的。各地都有不少职业画师,开设“影像铺”,以满足市民的需要。影像铺的画师尽管具备相当的绘画水平,或者用绘画暗箱作辅助工具,但毕竟是使用画笔,既耗费时间,又工价昂贵。况且画师们绘画技术有高低之分,难免失之准确。照相馆在中国出现后,人们觉得,摄影比起画像,不仅价钱便宜,方法快捷,而且形象最逼真,因此光顾之客越来越多。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改业经营照相。在中国最早开业的照相馆中,不少摄影师就是由画师转业的。例如,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预见到照相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并认为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于是便合资延请了当地外国兵营中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技术。学成后各投资二百元置办器材,遂改营照相馆。几年以后,三人分道扬镳,除周森峰留香港继续经营外,谢芬去福州开照相馆,张老秋回到广州,开设了“宜昌”照相馆。这种画师改业从事照相的情况,在早期摄影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除画师以外,另外一些中国人也通过各种途径学会了摄影技术,纷纷开业。据史料记载:“温棣南君,粤人,其父营业于本城大新街,业苏杭布匹。店名缤纶。常与外国人往来贸易。时有美国人自港来省,携有器械,欲摄取本城之风景者也。寄寓该店。棣南深慕之,求得其木。时在同治年间。干片尚未发明,所用者仅湿片与蛋白纸而且。棣南学成后,即在本店开业,并以术授其兄。”不仅香港广州如此,另一些开埠城市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中国摄影师。上海的罗元佑,在学会摄影后,开业专门从事肖像摄影。据人们的评价说,罗的技术远在法
国人李阁朗之上。很快成为受人欢迎的中国摄影师。这样,在摄影术被外国人带入中国以后,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中国的职业摄影师已在东南沿海城市出现。
1860年以前,摄影在中国的传播、应用只限于南方沿海几省。中国北方由于不许外国人进入,所以那里的人们依然对摄影茫然无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不到二十年,又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使英法侵略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北方重镇天津和国都北京。
在这以前,世上流行的摄影方法已有明显改进。达盖尔最初使用的银版法,作为一项新技术的开端是有其历史意义的,但是就其使用的器材或实用技术来说都欠完善。卡罗法摄影技术,能用一张薄纸底片印制多数量的照片,可是感光速度仍然很低,不能满足很多场面的拍摄需要。1851年,阿彻尔推出了湿版火棉胶法摄影术,就是通常说的湿版法。这种方法在使用上并不方便,但底片感光速度大大提高了,使摄影师能够拍摄更为广泛的生活内容。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西方一些摄影师开始尝试用摄影来表现战争场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费利斯·比特等人就是英法联军中的随军摄影师。这些人在随军拍摄中,把摄影带到了中国北方地区。
天津地方史文献中,曾记述了英法联军中的摄影师在天津拍照的情况。据《津门闻见录》记载:“英匪入天津时,志颇不小,心亦过细。凡河面之宽窄,城堞之高低,所有要紧地方,无不写画而去。尤可异者,手执玻璃一块,上抹铅墨,欲象何处,用玻璃照之完时铅墨用水刷去,居然一幅画图也。如望海楼,海光寺,玉皇阁,皆用玻璃照去……。”36 1861年,清朝一个高级官员从天津启程赴任,被英国人拦住了轿,强行给他拍了照片。当时北京的情况也是如此,例如,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般很难传入,即使有传入者,它的发展和传播也受到种种封建势力的限制。但是,摄影术发明和走向盛行的年代,正赶上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摄影术在发明后的几年内就很快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比较顺利地得到传播。出现了一些业余摄影爱好者和以摄影为职业的专业摄影师。开创了中国摄影萌芽时期最初局面。然而,在国内的其它地区,由于封建保守势力和交通上不发达的原因,摄影术未能及时进入到这些地区。1860年以后,中国北方的门户被帝国主义轰开,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摄影术产生了由沿海向内地发展的苗头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