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简称“金像奖”)是经党和国家荣誉表彰工作机构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更多]

申报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论文

论军事摄影记者抢险救灾报道的关键

解放军报记者 李 靖

 

提要:新时期,军事记者除了需要面对作战、训练等传统军事题材外,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是需要面对的重要报道题材之一。随着人民军队使命的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和平年代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在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信息的获取是最先抵达的基本条件、果断的决策是准确拍摄的首要条件、充分的准备是及时报道的必备条件、有力的人脉支撑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接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挑战着军事记者的神经,更考验着军事记者的素质和能力:海地大地震、甘肃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甘肃岷县地震、芦山地震……灾害面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出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这无疑对军事摄影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第一时间拍摄、第一时间发稿的报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准确的决策、充分的准备、有力的人脉支撑是军事摄影记者完成抢险救灾报道的关键。

信息的获取是最先抵达的基本条件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军事记者过去习惯于从部队获取行动命令。而在即时通讯工具和各种手机新闻软件推送越来越快捷的今天,获得信息变得越来越容易。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的是QQ的信息推送。在消息获取更加便捷的今天,军事记者如何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呢?关键在于利用好公共信息平台,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同时,通过独家的消息来源掌握突发事件的最新动态,为最先抵达事发现场创造条件。

以汶川特大地震为例,从QQ信息获知地震消息后,身在北京的记者立刻做出判断,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四川、震级较高,国家地震救援队可能出发。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了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第一时间掌握了工兵团集结、出发的时间。当天下午16:30记者便从单位做了简单的准备后,赶往部队集结的南苑机场。同时,记者向指挥这次救灾行动的总参作战部、执行空运任务的空军政治部及国家地震救援队所在的北京军区某部同时申请了登机许可。当记者抵达南苑机场时,执行当晚首个航班的伊尔76运输机还在赶往北京的途中。虽然此时赶到南苑机场的记者不少,但是登机的名额严格控制。正是因为记者自己依据独家的信息来源准备充分,才顺利地搭乘第一架航班,成为北京首批赶赴四川灾区的记者。

果断的决策是准确拍摄的首要条件

抵达自然灾害发生现场,记者常常面对的是多路的消息源。在最初的抢险阶段里,由于救灾工作仍在陆续到位的过程中,各种信息来源非常纷乱。从这些庞杂的信息中,如何筛选有用的信息,如何及时确定报道方向,如何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对于抢险救灾报道的展开非常重要。这需要记者依据经验和现场信息进行周密分析、冷静判断、果断决策。

以1998年抗洪中经典的簰洲湾救援为例。从300公里外的洪湖市驱车赶到簰洲湾的时候,记者面对的是混乱的现场:堤上是被转移的受灾群众,部队陆续到达,军地领导在紧张地指挥,直升机在空投救生衣……拍什么?眼见着洪水不断上涨,簰洲湾中被围困的数万群众生死未卜,救人是关键!只有抓住冲锋舟才有可能到达第一现场!凭着此前和某舟桥旅并肩作战的老交情,我开始做旅长的工作。凌晨3点,在一片混乱之中,我成为跟随第一批救援部队夜闯簰洲湾的唯一摄影记者。事后的情况证明了当时决策的正确。

凌晨5点,我所在的冲锋舟被营长抽去运送被救的受灾群众上岸。来不及多想,我果断地跳到了一直冲在最前面的营长的舟上。如果不是这一跳,可能就没有获得6项国家级影赛金奖的作品《生死簰洲湾》了,正是这个舟将我带到了救援官兵在洪水中求生的那片杨树林。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动用兵员多,如同一场战役。如何跟进这场规模庞大的战役的展开?我抓住了对人的救援,第一天抵达都江堰拍摄重点是新建小学,当天下午赶往灾情严重的北川,当晚返回都江堰,天亮时跟随第一批从水路赶往映秀的冲锋舟向震中突进,随后又乘坐直升机成为第一个进入了震中汶川县城的摄影记者……每天的新闻报道的对象都在根据指挥部的救灾重点不断调整,在抓住救灾重点工作进程信息的前提下,分析判断事件的轻重缓急,果断决策突击方向,才使我实现了第一时间到达、第一时间进行拍摄。

充分的准备是及时报道的必备条件

抢险救灾报道和日常工作报道不同,因为灾害发生,灾区常常缺乏最基本的物质供应,水、电、通讯等基本设施都有可能遭到破坏,所以在灾区能否顺利完成拍摄,能否第一时间发稿,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必不可少。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请缨获准后回家取摄影器材和简单行李,共用时不到10分钟。能够第一时间出发,得益于我新闻采访的一套摄影器材常年保持着战备状态,包括机身、镜头、闪光灯、各种充电器、电池、电脑、电源转换插头……且是定期检查,使其时刻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此外还有手电筒、雨披、塑料布等应付特殊气候的装备。果不其然,地震当晚,四川都江堰就下起了大雨,而灾区断水断电、所有商店都关门歇业,如果不是事先准备充分,要想顺利完成报道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了这些硬件的准备,充分的准备还应该包括技术层面的准备,也就是对使用摄影器材的熟练掌握。充分开发、准确运用手中的相机、镜头及闪光灯等器材,是一名成功记者必须要做到的。抢险救灾中,不确定因素太多,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求,需要科学地熟练地使用相应的镜头和准确的光圈速度,以及相应的摄影技术。

军事摄影记者抵达救灾现场的第一要务不仅仅是完成拍摄,重要的是要将图片发回编辑部,通讯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海事卫星是灾区传稿的重要装备,而没有携带海事卫星电话的情况下,依托部队的应急通信系统的海事卫星也是传稿的途径之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依托部队的应急通信系统,记者才能在手机网络无法通讯的情况下及时了解信息和将稿件、图片发回编辑部。此外,多种网络运营商的电话卡也很重要。在玉树地震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就携带了电信、联通和移动三种运营商的手机,实践表明,在边远的玉树,电信是最快恢复网络的,而在汶川,联通是最先恢复网络的。有针对性地充分准备对于及时发回稿件和图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力的人脉支撑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条件

突发事件的采访不同于平时下基层。采访行动没有人员安排,采访对象经常变化,由于部队也在执行紧急任务,是否愿意带上记者,是否能够满足记者采访拍摄的需要往往决定了采访的成败。日常注意积累人脉关系,尽可能地帮助对方,是取得对方支持,完成报道任务的重要手段

常年在部队建立起的人际信息网络是提供报道线索的重要途径。汶川震后第二天夜里,我刚刚结束北川的拍摄,就收到了成都军区某部政治处杨主任的短信,报告了部队打通了开进映秀的水上通路,且天亮即向震中挺进的消息。我连夜驱车前往都江堰紫平铺水库,天亮时与部队会合,并乘上了开往映秀的冲锋舟。

杨主任是我2008年年初在贵州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时,一起奋战了20多天的战友,一直保持着联系。多年来我养成了与采访过的基层部队各级领导保持长期联系的习惯,包括漠河、南沙、东方第一哨、西陲第一哨,很多新闻线索都来自这些战友。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持续时间长、点多、面广,跟住主力救灾部队,无疑是一个好办法。随着开赴灾区的部队越来越多,覆盖面积最广,机动性最强的运输手段就是直升机。于是越来越多的记者赶往凤凰山机场,希望能够搭乘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直升机进行采访。而此时直升机的核心任务是运送救灾物资,转移伤员,能够容许随机采访的记者少而又少。由于记者曾多次采访这个陆航团,这几年一直与团领导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在乘机采访上得到了很大的关照,并有幸搭乘首降汶川县城的直升机,成为第一个到达汶川县城的摄影记者。

军事记者在抢险救灾中,信息的获取要靠记者灵活的新闻嗅觉和广泛的人际网络;果断的决策要靠记者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对政策的把握;充分的准备要靠记者职业的责任心和周密的计划;有力的人脉支撑要靠记者平时的搭建和热心的付出,这样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