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佳作欣赏

【大家名作】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经典摄影作品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King 2013-09-13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几何学在他的照片上发挥重大功能,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曲线、三角、圆形、方形之类,集合而构成美丽的画面,甚至成为了相框,当你在街道上散步拍照的时候,不妨多留意这些图案。

布鲁塞尔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男孩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要拍摄出街道自然的一面,就要学懂别惹途人注意,布列松甚至会用手巾包着相机,减少触目程度。看过他的录像,就可以发现他拍摄时非常敏捷,又快又俐落,并且尽可能隐藏自己,我们街拍时也可以学习,看到好的场景,就快速起拿起相机,然后拍摄,在别人注意到你之前就完成。

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画家, 雕塑家,巴黎,法国,1961年。

布列松 摄1979年瑞士

布列松是强烈反对裁剪照片的,他坚信照片在按下快门的一刻就已经完成,照片构图不够好,直接就舍弃它。虽然这个取态人人不同,但是尽可能不要剪裁,避免自己惰于构图,努力磨练摄影的洞察力,绝对是好事。

布列松在1947年到美国访问福克纳时所拍的照片。

当布列松工作的时候,曾用上不同的镜头,但他自己拍摄时,其实只用他的50mm,他的相机早就变成他的眼睛。的确,我们可以的话,都值得尝试不同的镜头,因为确实有所不同,但继续下去的话,就应该专注并习惯同一枝,于是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构图,在脑中便知道用相机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拉奎拉,意大利,1951年。

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皮埃尔与保罗堡垒,列宁格 勒,前苏联,1973年。

其实布列松进入摄影世界之前,他可是先对绘画产生兴趣,然后他更把绘画的美学套用在摄影上,更有趣是,当他年纪再大,却又回到了绘画的世界。这里是一个启示,我们不要只看摄影作品,事实上多留意其他视觉艺术同样可以激发摄影的创作,例如Edward Hopper 就是一个懂绘画的街拍摄影师。

乔治六世举行加冕礼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虽然布列松懂得黑房技术,但他还是把照片交给信任的人来处理,自己抽更多时间来拍摄。这个年代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有些摄影师太沉迷于后制技术,这会倒过来妨碍我们的摄影技术,点到即止,是一种不能忽视的态度。与其花尽心思补救一张劣作,不如拿相机出来多拍几张。

Henri.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查看大图

从布列松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几何学在他的照片上发挥重大功能,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曲线、三角、圆形、方形之类,集合而构成美丽的画面,甚至成为了相框,当你在街道上散步拍照的时候,不妨多留意这些图案。

布鲁塞尔 两个男子,一个在布幕的缝隙中偷看街头演出,另一个警惕地扫瞄着周围的情况,以免被人抓住而引起麻烦。照片的精彩部分是这个男子那种特别的眼神。布列松有时被列入“专在街头巷尾抓拍的摄影家”行列,他善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照片。

柏林墙边(1962) 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布列松抓到了这样一个发人遐想、引人深思的镜头。双手持拐而行的残疾者,暗示出以前发生过的战争;荷枪的卫兵,又反映出了持续着的对立。再加上阴雨天气的灰暗影调,使得画面有一种低沉的气氛。布列松经常强调观察,他说:“重要的是观察。摄影,是在很短的时间里,敏捷的表现出最重要的部分。”

男孩 这张照片的题材并不重大,但却是布列松的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表现一个男孩: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的走回家去,好象完成了一个光荣而 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显示出布列松熟练的抓拍功夫。抓拍是布列松一生所坚持的基本手段。他从来不去干涉他的拍摄对象。

要拍摄出街道自然的一面,就要学懂别惹途人注意,布列松甚至会用手巾包着相机,减少触目程度。看过他的录像,就可以发现他拍摄时非常敏捷,又快又俐落,并且尽可能隐藏自己,我们街拍时也可以学习,看到好的场景,就快速起拿起相机,然后拍摄,在别人注意到你之前就完成。

柏林墙边(1963) 德国柏林东西分别占领十六年后,东柏林方面于1961年8月12日至13日工资突击建功立业立起柏林墙,其目的是防止西方的渗透和干扰。布列松的这个镜头,表现三个柏林人站在一个高台上,观看墙那边的情景。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画家, 雕塑家,巴黎,法国,1961年。

布列松 摄1979年瑞士

布列松是强烈反对裁剪照片的,他坚信照片在按下快门的一刻就已经完成,照片构图不够好,直接就舍弃它。虽然这个取态人人不同,但是尽可能不要剪裁,避免自己惰于构图,努力磨练摄影的洞察力,绝对是好事。

布列松在1947年到美国访问福克纳时所拍的照片。

当布列松工作的时候,曾用上不同的镜头,但他自己拍摄时,其实只用他的50mm,他的相机早就变成他的眼睛。的确,我们可以的话,都值得尝试不同的镜头,因为确实有所不同,但继续下去的话,就应该专注并习惯同一枝,于是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构图,在脑中便知道用相机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拉奎拉,意大利,1951年。

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皮埃尔与保罗堡垒,列宁格 勒,前苏联,1973年。

其实布列松进入摄影世界之前,他可是先对绘画产生兴趣,然后他更把绘画的美学套用在摄影上,更有趣是,当他年纪再大,却又回到了绘画的世界。这里是一个启示,我们不要只看摄影作品,事实上多留意其他视觉艺术同样可以激发摄影的创作,例如Edward Hopper 就是一个懂绘画的街拍摄影师。

乔治六世举行加冕礼  1936年,英国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闻风而至的全国记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富丽堂皇的仪仗队上。布列松却与众不同,他还注意到马路上的芸芸众生。躺在报纸堆里入睡的人物,由于深夜出来“占座”,熬得又困又累,等到仪仗队过来时,他却已经支持不,进入梦乡……。别具慧眼,旁敲侧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富有情趣的镜头,是布列松所特有的风格。

虽然布列松懂得黑房技术,但他还是把照片交给信任的人来处理,自己抽更多时间来拍摄。这个年代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有些摄影师太沉迷于后制技术,这会倒过来妨碍我们的摄影技术,点到即止,是一种不能忽视的态度。与其花尽心思补救一张劣作,不如拿相机出来多拍几张。

Henri.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一提起布列松,免不了要想到“决定性瞬间”。多少年过去了,布列松的影像精髓一直深深的埋在摄影人的心里。那么,提到“决定性的瞬间”,对你而言是概念,还是词语?
    “摄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
    出生于上世纪初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并且被认为是新闻摄影之父。
    他的照片拥有优秀摄影作品该有的一切元素:情绪、敏感和一双捕捉决定性瞬间的眼睛。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开创了一种新形式摄影的先河。
    “对我来说,相机就是速写本,一种直觉和自发的工具,主宰着怀疑和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为了‘赋予世界意义’,你必须通过取景器融入每张照片。这需要专注、自律、敏感和几何感。它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简洁地表达。
    摄影就要屏住呼吸,把所有的才能集中到不断流逝的现实景象中。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会给身体和精神同时带来极大的享受。
    摄影意味着重现——几分之一秒之内的——事实及赋予照片意义的视觉形式的组织。
    摄影就是把一个人的头脑、眼睛和心放在同一根轴上。”——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希望了解更多有关布列松的作品及生活,可以访问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基金会(http://www.henricartierbress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