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评论

中国文艺网评论 | 把最好最快乐最健康的文艺食粮奉献给儿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秋枫 萧钰馨 责编:张双双 2022-06-01

  “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儿童中心成立40周年,强调发扬光荣传统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并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

  儿童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离不开文艺作品的陪伴。常有句话说“我是看着......长大的”,儿童文学、动画片等等文艺作品构成了一代代人的童年回忆。健康、阳光、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引导孩子们形成积极的精神世界、正确的价值追求,可以培育儿童精神、促进儿童成长,具有构筑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意义。有了最好、最快乐、最健康的文艺食粮,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挖掘最好、最快乐、最健康的生活故事。“中国故事”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孩子善于发现的眼睛。中国的少儿文艺陪伴中国孩子一路成长,用植根本土的现实生活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创作培养孩子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了解传统文化,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广大少儿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生产反映时代主题的少儿优秀文艺作品,让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时代铿锵前行的火热旋律,启蒙孩子们长成热爱生活、胸怀家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创作过程中,作品注重从孩童的视角出发,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中汲取节目创作灵感,以小切口呈现大题材,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儿童。《童话大王》《淘气包马小跳》等儿童文学经典,《叫一声老师》等儿童文学新作,将艺术审美、家国情怀、日常生活等巧妙融合,讲述了温暖深情、催人奋进的中国故事。动画片《大王日记》选取“教育扶贫”为切入口,从红旗村里的橘猫“大王”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橘猫“大王”形象,体现的是“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的扶贫理念,观后令人难忘......这些作品紧贴时代的脉动,以生动的社会实践为大背景,讲述这个时代的暖心励志故事。

  彰显最好、最快乐、最健康的中华之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审美,就需要艺术作品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并加以创新,赋予作品深刻的艺术性,如此才能讲好少儿故事,让孩子们喜闻乐见。如我国动画片创作曾充分吸收中国京剧、剪纸、皮影戏、工笔画等艺术形态,耳熟能详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骄傲的将军》《济公斗蟋蟀》中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色,剪纸动画、水墨动画、木偶动画等各种动画样式不断涌现。当前,随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国剧协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国舞协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等等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动画片、戏曲、舞蹈等创作用心彰显中华文化基因、中国故事元素和中国审美特色。“少儿向”文艺作品也在不断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突显“新国风”艺术美学,让少儿故事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如国风少儿动画《狐桃桃和老神仙》结合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风,故事充满趣味性且寓意深刻。2022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少儿舞蹈《黄河泥娃》,从黄河文化、非遗文化中获得灵感,呈现黄河流域人们的童年往事,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演绎的是黄河文化滋养下中国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世界各地孩子们成长的缩影。

  创造最好、最快乐、最健康的想象世界。新技术可以让少儿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比如由中央电视总台打造的国内首档少儿类XR节目《少年的奇幻世界》以神话故事为蓝本,将“剧情式故事秀+舞台戏剧演绎”作为表现形式,通过实验室的人工智能在虚拟舱内还原出神话故事的场景。各地美术馆近两年陆续举办儿童VR美术展,不仅通过科技让中国的孩子们爱上艺术,也通过科技将世界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上,各媒体平台推出虚拟人物,国风虚拟人物直接走进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少儿心中。例如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的虚拟人物天妤,通过一个个短视频向观看者展示敦煌盛景以及大唐时期的现实社会生活,宴会、游猎、农耕、冶铁、嫁娶、练武……在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中,孩子们收获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更浓。这些科技赋能带来的沉浸式的演绎、传统与未来相融相通的文艺形式,开拓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敢想敢做,成为有梦追梦的未来希望。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不懈的努力。最好、最快乐、最健康的少儿文艺作品就是培根铸魂,塑造祖国和民族希望的最好食粮。这些文艺作品体察时代的脉动,感应社会的变化,展现新时代我国多姿多彩的少年儿童的生活面貌,反映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少年儿童的生活与情感。在它们的滋养下,少儿才能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成为强国的少年、进步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