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展动态

“影像见证40年”:我们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赵云 责编:Lee.W 2018-09-04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影像见证40年”展览,受到观众的青睐,每天数以千计的观展流量,堪称目前最火的展览。

笔者发现,参观这个展览的人群年龄、经历相差悬殊。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也有参加工作的青年人,更多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阅历不同,对这段历史的亲切感和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

好在这次展览,每幅作品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和背景说明,仔细阅读,慢慢体味,就会不自觉地徜徉其中。从这个时代走来的人,会勾联起每一个时光节点发生的事件,给自己带来灵魂的触动。

40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和份量,绝不是216张作品就能承载的。这些作品只是把看似散点的生活、事件、变迁浓缩在一个时光隧道里,让观者从中找出自己观看、回味、考量的逻辑,从而形成自己联系和理解维度。

这里,我以“路”为例,来展开视觉思维的翅膀,共同感受祖国40年的伟大变革和辉煌成就。

李少童--1978年4月陕西省岐县山五丈原乡诸葛庙庙会 李少童.jpg

 1978年4月,陕西省岐县山五丈原乡诸葛庙庙会。 李少童摄

这是展览开篇之作,之所以把它列为第一张,就是因为这条不同寻常的“路”和它的特殊拍摄时间点。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诸葛亮庙。当地老百姓,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赶庙会。赶庙会这天,老百生会起个大早,梳妆打扮,扶老携幼,赶驴拉车……沿着这条路向庙会走来。

这张作品,是李少童老师在一个制高点俯视拍摄的,让读者更多地看到了当时老百生的交通出行、穿着打伴、精神状态。拍摄的时间是1978年4月,正好是开革开放的前夕,是40年发展的原点,也是40年辉煌成就的重要参考点。李少童老师肯定没有想到:他40年前拍摄的这幅作品,竟然成了本次展览的开篇之作。

这条路,暗示我们:面对40年的伟大成就,我们要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初心,鼎力前行。

汪强-大包干“责任制从他们手中诞生。--汪强摄影于1979年.jpg

1979 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严俊昌、严立学、严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汪强摄

集体土地上,本来没有”路“,却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 户农民踩出了”路“。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的起点,这份包干契约,被认为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枪”,是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起点在农村,首创是农民,是农民冒着坐牢乃至生命的代价趟出来的。

王玉文-1985年朝阳《冬天的河》.jpg

1985 年冬,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条无名的小河旁。王玉文摄

道路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正确的道路上人们越走越光明,越走越有信心。

即便是寒冬,东北一个村子很早就苏醒过来,有人去赶集,有人忙着拉粪,有人开始劳作……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如沐春风,真正活跃起来。

邓维-1 《大梨上市》-1995年山西保德县.jpg

1995 年,山西省保德县,大梨上市。邓维摄

这条路,是老百姓的富裕路。山西保德县与陕西府谷县交界处,有一座黄河大桥。改革开放后,保德搞农业“大包干”,温 饱 解 决 了,农村的商品经济慢慢发展起来,每当大梨成熟的时候,保德人挑着梨到桥西的陕西府谷县城去叫卖,他们亦称之为”走西口“。

但这与“哥哥走西口,小妹妹泪蛋蛋流……”完全是两个境况了,这首歌唱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晋西北人走西口逃荒的凄凉景象。

吴家林-云南省新闻图片社,1998年,云南省昆明机场附近道路,这张照片,表面上是在记录交通工具:飞机,汽车,马车,自行车;实则是对当代中国一个时代现状的慨扩和缩影.jpg

1998 年,云南昆明机场附近道路上,骡车与自行车、货车、飞机同框出现。吴家林摄 

三种交通工具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是吴家林老师最为满意的经典作品,他以此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张作品的隐喻性,从“路”的角度可以得到阐释:中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特别是初期,发展是不平衡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两级分化严重,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条道路上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用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 

张桐胜!-1《取水有道》.jpg

1997 年 2 月,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农民在崎岖的山路上运水。张桐胜摄 

张桐胜老师把这张作品起名为”取水有道“。在改革开放中,地域差别始终存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存在着明显差距。九十年代,大西北老百姓道路、吃水还很困难。

春节期间,家家要按当地习俗把盆盆罐罐都装满水,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全家幸福满满。塬上的老百姓要到塬下取水,每年都走同一条路,走得久了,荒山上被踩出了一条路。路在脚下,伸向远方。

钱捍-山东平邑1991年7月钱捍摄.jpg

1991 年 7 月 2 日,在山东平邑县的一条公路上,一群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抓着拉草袋的拖拉机前行。钱捍摄

八、九十年代,农村道路较差,机动车很少,经常看到青年人骑着自行车追着拖拉机拉着草袋”借力“前行,这可是当时常见的“景观”。

既要善于借力,又要舍得给力,才能做到共同前行。面对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全方位的扼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鲜明提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这个思路带来的效益是:在让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又让发展红利惠及别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冯建新-《无名小站》.jpg

1987 年 1 月,河北省隆化县,一个小女孩通过公共汽车的破窗跟军人父亲告别。冯建新摄 

大雪天,军人在小站送别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车的前方是一条延伸远方被大雪盖满的羊肠小道,在客车起步的同时,小女孩透过破窗趴在窗口,冲着来送行的军人爸爸不舍地喊:“爸爸!爸爸!”

祖国的安全稳定、改革开放这条道路,需要军队保护和军人的奉献。”聚少离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

2016 年 5 月,四川凉山昭觉县支尔莫乡,在 3 名家长保护下,15 个孩子从山下小学出发,踏上放学回家的路。他们要顺着垂直的悬崖攀爬 17 条藤梯,才能抵达垂直高度距山下学校 800多米的“悬崖村”——阿土列尔村。

2016 年 11 月,孩子们正在攀登最后两段垂直高度 100多米的钢梯。从 2016 年到 2017 年,“悬崖村”发生了显著变化。昔日的藤梯变成了钢梯,村里设立了幼教点。陈杰摄

这是一条”天路“,山上的孩子每天要爬17条藤梯,往返800米的山下“悬崖村“上学。记者陈杰报道后,引起有关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仅半年后,藤梯变成了钢梯,村里设立了幼教点,政府还投资1200余万元,在山下建起了条件最好的学校。

解决“天路”的难题,摄影记者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推动社会发展,中国摄影人没有缺席。

陈益宸.jpg

2018 年 6 月 7 日,法国巴黎,中国骑手侯黎钊在 2018 年“一带一路:太阳之旅”自行车挑战赛启动仪式上。陈益宸 摄

中国与世界连接最重要的一条路是:“一带一路”。它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从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改革开放;从走出国门、冲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已经站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一带一路”战略既是今后中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钥匙,它将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辉煌的未来。